莫冰心
摘 要:針對低年級學生寫話素材單一、細節描述不清的問題,“第二課堂”可作為提升學生觀察力的主陣地。引導學生定點觀察,緊抓事物特征,同時聯動教材,學以致用,從各方面提高學生寫話水平。
關鍵詞:“第二課堂”;觀察力;寫話
寫話是低年級語文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一、二年級學生提出的寫話要求是:“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但實際上大部分學生對寫話存在畏難情緒的,由于生活經驗有限,他們常常面臨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的困境。教師在指導學生寫話時要幫助他們解決“寫什么”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借力于“第二課堂”。
各式各樣的活動,正是一個巨大的寶庫。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還為學生的寫話提供豐富的生活經驗積累。教師適當安排練習,學生的寫話本上記錄的題材更多樣化。
一、“第二課堂”,歷練學生觀察力的陣地
但由于學生語言文字積累有限,他們有時候寫的文章就跟流水賬一樣,或者重點不突出,有些學生隨便應付,實際效果大打折扣。面對這樣的現狀,教師還需要教會他們技巧,讓學生喜歡寫話。因此,作為獲取寫話素材的重要途徑——觀察,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了。但小學生往往是隨意的,不能做到細致觀察,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并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下面筆者就以學校的升旗儀式為例,談談借用“第二課堂”提升學生觀察力以及寫話水平的幾點想法。
1.確定對象,觀察有點
筆者以學校的升旗儀式為主要范圍和對象安排學生進行觀察,用周記的形式記錄。有學生羅列了升旗儀式的所有環節,句型單一,無重點;有學生簡單介紹了升旗儀式所看到的,空洞、無真情實感;有學生著重寫了當中某一情節,但由于觀察不到位,細節不清晰……由此可見,引導學生學會觀察,需要進行不斷細化訓練,幫助學生找準觀察立足點。基于此目標,筆者與學生利用氣泡思維導圖確定觀察點為自己、護旗手、國旗下講話的人、同學們以及升起的國旗。
升旗儀式每周一次,雖然每次大致的流程是一樣的,但其實每次活動里會有不一樣的環節,學生每次參加儀式內心的感受也會有小變化。學生連續5周以升旗儀式為主題進行觀察并開展寫話訓練,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觀察,發現身邊的點滴變化。
2.細致觀察,抓緊特點
觀察的立足點不同,觀察的內容也不一樣。無論是什么觀測點,觀察應有選擇性、典型性。如,同學們、護旗手以及國旗下講話的人可提示學生定向觀察人物的外貌、衣著、動作、表情、語言,而觀察升起的國旗,則可注意其動態變化。
觀察時除了使用眼睛外,還可動用耳、鼻、皮膚等器官,聯系前幾次觀察所得,發現不一樣的細節。這樣可以讓我們全面了解被觀察對象。
二、聯動教材,學以致用
課程標準在各學段目標中均提道:“在寫話習作中運用自己積累的語言材料。”該如何寫出佳作?考驗的就是學生寫作的能力了。統編教材二年級上冊隨單元安排了“積累并運用表示動作的詞語”語言要素的訓練,筆者在指導學生在升旗儀式中人物的描寫中,鼓勵學生仿照《小蝌蚪找媽媽》《難忘的潑水節》等課文,多使用動詞介紹人物衣著,豐富人物的形象,并提供關聯詞,幫助學生組織語言。
學生描寫國旗下講話的老師外形寫道:“她戴著一條紅色的圍巾,身穿咖啡色的外套……”
寫護旗手出旗時:“四名護旗手小心翼翼地拿著國旗一角,邁著整齊而有力的步伐走向升旗臺,他們把國旗拴在繩子上……”
描寫旗手升旗的系列動作,有用上《曹沖稱象》學到的關聯詞學生寫道:“首先是八名旗手拿著平整的國旗走向升旗臺,接著,他們小心地把國旗系在旗桿上。最后,隨著國歌響起,護旗手和我們一起敬禮,注視國旗升起。”
通過適量的合理寫話練習,學生慢慢學會準確運用語言,寫出的作品也就更真實自然了。
三、及時總結,以評促寫
反復觀察升旗儀式,是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的沃土。經過觀察記錄升旗儀式的所思所感,學生除了獲得了觀察的方法外,還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升旗儀式是莊嚴肅穆的,不僅是寫寫而已,更落實到他們的行動之中了。
對于寫話也應建立多元、量化的評價標準,以鼓勵為主,培養學生對寫話產生濃厚的興趣,可以使用評星的方式,學生互評、自評,找到好詞好句,便可獲得星星,教師也可從格式、觀察點是否明確,表達是否清晰等方面進行評價。同時提出建議,以評促寫,推動學生寫話質量的提升。
四、總結
寫話是小學生正式學習寫作的前奏,觀察是寫話至關重要的基礎。以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為主題,指導學生觀察,以周記的形式記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觀察的小竅門,培養學生說真話、寫實事的良好個性,傳達自己獨特的情感。當然僅憑5次練筆未必就能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教師還能借助課間鍛煉等活動,繼續沿用上述方法,引導學生長期觀察,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克服寫話恐懼,一步一步提高學生的寫話水平。
參考文獻:
[1]古延梅.習作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9(23).
[2]張玉.如何在作文教學中指導學生觀察積累[J].語文課內外,2019(29).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