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方赟

摘 要:童謠散發著人文生活的鄉土韻味,彰顯著勾魂攝魄的藝術魅力,也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游戲形式。統編教材小學低年級道德與法治采用了兒歌童謠的表達方式,使教材充滿童趣。在課堂各環節的教學中,充分利用童謠創設童趣意境,讓學生進行趣味探究,能促進遷移運用,使學生在輕松快樂的課堂中強化道德情感,促進知情意行的統一。
關鍵詞:童謠;道德與法治課堂;童心
童謠,因其題材源于生活、語言幽默風趣、傳唱方式靈活多樣而成為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樣式與教育方式。作為孩子們生活的一部分,童謠歷來被視為始于搖籃的教育,對孩子們道德品質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養、行為習慣的養成、語言美感的熏陶和樂觀向上的人格塑造,都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目前,我們所倡導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文化是一種兒童文化,它應當充滿“童趣”和“童樂”,我們所建構的課程生活是一種快樂、積極有意義的生活,促使兒童在這種生活中發展、體驗、感悟,并從這種生活中得到身體、精神的滿足。我想,教師如果能夠成為“擺渡者”,一則把我們孩童時候的快樂通過童謠傳承給現在生活在單元樓里的學生,再則把這樣有情、有趣的童謠游戲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的課程資源,讓學生在真實可感的情境中快樂地學習,快樂地體驗,快樂地收獲,這不正是道德與法治課的最終歸宿嗎?
基于以上考慮,筆者在道德與法治課中準確捕捉教學契機,適宜地呈現童謠,讓童謠為我們的課堂“添磚加瓦”。
一、課初借助童謠,渲染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創設和運用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如果恰當運用童謠的可唱性、知識性、趣味性的特點創設教學情境,就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童謠中學習,在童謠中休息,在童謠中成長。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是學習的強化劑。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有了興趣,就是最好的學習動力。課堂的導入成功了,整個課堂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團團圓圓過中秋》一課,我在教學導入時用童謠的形式編了謎面:
初一看,一條線;
初二三,眉毛彎;
初五六,掛銀鐮;
初七八,像小船;
初九十,切半圓;
十五六,像玉盤。
話音剛落,一雙雙小手躍躍欲試??梢?,用童謠的形式讓學生猜謎,不僅引出了新的教學內容,而且增強了課堂的新鮮感、學習的趣味,為整堂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調。
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歡歡喜喜過國慶》這一課,國旗的意義、升旗的禮儀,對于剛上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難以理解,難以記憶。我便嘗試運用童謠作為導入,提升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國旗國旗真美麗
國旗國旗真美麗
五星紅旗真美麗,
我們大家熱愛你,
升國旗時要敬禮,
唱國歌時要肅立。
當然,利用童謠創設樂學情境的方式還有很多,如表演情境、說唱情境、現實情境、問題情境等,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多變化,多運用,讓學生在真實可感的情境中快樂地學習、快樂地體驗、快樂地收獲。
二、課中借助童謠,升溫活動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特征具有鮮明的活動性。教師只有精心創設學生喜歡的活動情境,并使他們盡情地投入活動中,充分享受活動帶來的快樂,汲取活動中的收獲與智慧,才能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的情感得到升華。童謠又是集德育、智育、美育于一體的“萬花筒”。在孩子的眼中,透過“萬花筒”看到的世界是很美好的。如果在課中用童謠來透視生活的美好,感受活動的快樂,就能使學生的情感活動得到升華。
1.吟童謠,學常識
童謠能生動形象地將一些生活常識概括成為朗朗上口的語言,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吟唱,能在潛移默化中了解這些知識。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健康過冬天》一課時,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冬天保健的本領后,我引入童謠:
冬天到,起得早。強身健體好時光。
勤開窗戶空氣爽,注意保暖添衣裳,
冷水洗臉防感冒,熱水洗腳精神爽。
多吃水果多喝水,早起早睡身體棒。
關于冬天保健的生活常識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難懂的。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以童謠的形式呈現,學生在吟誦、表演中輕松地了解了這一生活常識。
2.誦童謠,明方法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精心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擇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和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欲望,讓他們能夠積極向上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苯栌猛{能生動有趣地將各種知識呈現出來,在課堂上巧妙地運用童謠能讓學生更輕松地掌握方法。
比如,在教學《開開心心上學去》這一課時,我們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感到成為小學生是多么光榮??!再讓他們感受小學和幼兒園的不一樣。在感受的同時他們發現小學生辛苦多了,也許會厭煩小學生活。但是如果我們用童謠來吸引他們,讓孩子們在童謠中學習坐、站、走的規范。
如規范坐姿的童謠:
上課時,坐端正,
手放平,腳放正,
腰背挺直眼看前。
規范站姿的童謠:
站立時,頭要正,
腰要挺,腳并攏,
小手放兩側,
眼睛看前面。
規范走姿的童謠:
排隊時,聽口令,
一起立,二放登,
挺起胸來昂起頭,
一個一個跟得緊。
孩子們會覺得我們似乎又回到了幼兒園念著兒歌做游戲的快樂環境中,不知不覺中將坐、立、走的知識吸收了,這比老師單純的演示和說教有效多了。
3.唱童謠,懂道理
適時的情境創設往往能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有話可說,有情可訴。有些童謠幽默風趣,但是意蘊深刻,讓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時引起深刻的思考。如果在課堂上適時導入童謠,讓學生在聽、唱、交流自己看法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的情感活動引發開去。如在教學《請幫我一下吧》這一課時,我最后以一首自編的《合作歌》作為總結,并給這首童謠配上《粉刷匠》的音樂,內容如下:
讓學生在自己嘹亮的歌聲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感受童年的歡樂,且合唱童謠還能培養兒童自我控制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課末借助童謠,升華情感
學生在課中動情,情感的因子在心頭涌動。到了課末,教師應把握時機,引導學生把已有的情感通過外顯,再次獲得情感體驗。童謠往往口耳相傳,讓孩子在口口傳教的過程中,激發情感,塑造品格。用童謠進行課堂結尾,不僅充滿人文藝術的情趣和心靈關懷,還能取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例如《家人的愛》一課,重在協助學生增進對家的親密程度。我通過“我家的故事”這一板塊讓學生體悟到家庭生活都是由各種各樣的事組成的,做快樂的、有意義的事,家庭生活才是快樂的、有意義的。在老師的心底里藏著一首童謠,陪伴了老師的整個童年。(“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請我吃年糕。糖蘸蘸,多吃塊;鹽蘸蘸,少吃塊;醬油蘸蘸,沒吃頭?!保┪业恼f唱引起了孩子們的共鳴,他們也憶起了從小到大家人對他們說唱過的童謠,大家紛紛交流,情溢于表,再次深切地感受到家人的愛,生活在家里的快樂。一堂課也在充滿著濃濃的人文氣息中結束了。
四、課后創編童謠,啟迪拓展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提到,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兒童創作童謠,既能感動別人,又能教育自己。教師要著力在教材上挖潛,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為學生創編童謠創造安全的心理環境和寬松的實踐環境,讓童謠作品有孩子獨特的視角,有孩子熟悉和喜愛的形象,有孩子成長的腳步和心聲,從而引導學生在創編過程中促進個性品德的養成和社會性的發展,使他們在饒有趣味的活動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下面這首兒歌便是我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課間十分鐘》一課和孩子們一起合作完成的:
一二三,一二三,大家一起做運動。
跳繩跑步踢毽子,拍球跳遠扔沙包。
蹦蹦跳跳真開心,堅持鍛煉身體好。
孩子們的潛力是無限的,這些都是就地取材,即景編來,又不失童真童趣。
以上是我對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運用童謠的一些認識。童謠以它獨有的魅力獲得了低年級學生的青睞,恰到好處地運用童謠,能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讓道德與法治課堂精彩紛呈。但經過教學實踐,我認為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運用童謠要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只有擁有這樣的意識,整堂課才有了教學的靈魂和方向。《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出“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币虼耍處熞o扣這個目標和具體的課時目標,選用或創編恰當的、貼近學生實際的、對學生行為發展產生良好引導作用的童謠,巧妙地呈現,才能對教學起到推動作用。
第二,要重視對童謠意義的提煉和引導。因此,教師將童謠呈現在課堂上,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更要注重對童謠意義的提煉和引導,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總之,要想童謠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為活動的有效進行助力,需要教師憑借自己的教學智慧,抓住每一次能彰顯其獨特魅力的機會,使課堂洋溢著暖暖的童心,使課堂更加豐富、精彩!
參考文獻:
[1]靳江麗.回歸體驗的學校道德教育[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7(3):6-7.
[2]陶西平.童心教育的魅力[J].中小學管理,2019(1):60.
[3]許宏.做一名童心呵護者[J].教育科學論壇,2018(9):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