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燕
摘 要:在教學“噸的認識”時,1噸有多重不可能讓學生直接去體驗,只能借助間接體驗和想象去理解。從情境入手,通過便于操作的活動,幫助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在觀察、比較和猜想推理等活動中提高對物體質量的估測意識和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豐富體驗,初步建立質量觀念。
關鍵詞:間接體驗;活動經驗;質量觀念
噸概念的建立不像千克、克的觀念來得直接,要讓學生體會1噸到底有多重確實有點難度。但學生對于噸并不完全是一片空白,他們已經有了關于千克和克的知識經驗,并能正確判斷出稱比較輕的物品用克作單位,稱一般的物品用千克作單位,在生活中也接觸過關于噸的物品,應該說對于新的內容孩子們已有了一定的經驗基礎和數學基礎。但因為計量單位太大,教學內容的呈現大多以視覺形式代替了親身體驗,結果學生往往很難建立起噸的質量觀念。
下面結合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噸的認識”為例,淺顯談一談如何將“噸”這個抽象的概念以具體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現在學生面前,拉近“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從而建立深刻的表象。
一、巧設情境,產生需要
課的開始,以猜教師的體重為話題展開教學。孩子們興趣高漲并認識到:猜的數值有大有小,但都不約而同用千克作單位。教師適時提問:為什么不用克作單位?學生很快利用以往的知識經驗回答。此環節既是復習,又為下一環節作鋪墊。接著通過引用鯊魚、恐龍等一些龐大動物,認識到單位前的數值都很大,發現用千克做單位的麻煩。緊接著出示一組書中例題圖:輪船、集裝箱等,再次引發學生認識比千克更大單位的迫切需要。大部分教師在此容易忽略“計量重的或大宗物品用噸作單位”這一概念中“大宗物品”的解釋,在教學時結合情境圖中的物品來解釋,變抽象概念為具體表象,更易理解。
二、親身體驗,積累經驗
教材使用的是每袋100千克的10袋大米,這樣容易換算出1噸。但每袋100千克的大米在生活中很少見,而且學生對100千克的質量也沒有直接感知。為了讓學生體驗1噸的重量,課的主體做了變動。我事先在每組的旁邊安置了4桶均是20千克的純凈水,學生按照次序上前來使勁拎一拎、抱一抱,初次感受20千克的重量。等他們暢談完感受后,很快便回答出50桶這樣的水剛好重1噸,并創設情境引發想象:將50桶這樣的水裝在一個大桶里,重量會怎樣?接著借助平均體重約30千克的學生,猜想班級43名學生的體重和是否超過1噸,再次拉寬了想象的范圍。在熱鬧的氛圍中學生自發推算出了約33名這樣的學生體重是1噸。最后請班級1~33號的學生起立,更讓他們有了視覺上的感受,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
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20千克的安排恰到好處。力氣小一點的學生,抱不動或只能抱起一點點;力氣大一點的,雖能抱起來,卻比較吃力。不同的學生感覺大不相同,體驗豐富而生動,充滿了個性化,這就使課堂變得富有活力和生機,充滿張力。課堂因體驗而生動,因體驗而深刻。教師提供了生活化的學習材料,學生借助20千克一桶的礦泉水、班級學生的重量等具體實物來體驗和實踐學習,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建立數學表象和概念。“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學生在抱一桶礦泉水的體驗中不僅獲得了直接的感性經驗,而且獲得了另外一種學習方式——體驗性學習,這就使本課的教學超越了這節課的界限,為學生終身學習作了很好的鋪墊。
三、實際應用,深化認識
有心的教師,必會為學生量身打造一堂課,這不單單是豐富飽滿的新授課內容,還要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練習部分。生活是數學最廣泛的應用空間。這節課以生活為背景,安排了幾組應用練習。有看:多少頭牛重1噸,多少頭豬重1噸……有說:生活中哪些地方接觸過噸……有比:稱不同大小的物品用什么單位……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集說、想、談、做為一體,一步步地深化了學生對噸的認識:1噸有多重,可以是兩頭500千克的奶牛、50桶20千克的純凈水,也可以是33個三年級孩子的重量……最后以10噸限載量的橋、電梯的載重量實物圖片收尾,加深了孩子的認識,鍛煉了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學生不斷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學生在活動中觀察、體驗、分析、推理、估計、想象,在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才能拉近與數學的距離。
參考文獻:
[1]鄭毓信.多視角的數學教育研究[J].小學數學教師,2016(4).
[2]曹培英.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7(2).
[3]孔德麗.從體驗到應用:《噸的認識》生活化教學[J].湖北教育,2019(1).
[4]費嶺峰.素養立意的數學教學活動設計與實踐:以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噸的認識”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19(7).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