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聚
關鍵詞:學校;構建;精神文化;物質文化
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使得各國文化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方便,這使得很多缺乏認知能力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國外文化的影響,而自我迷失。為了能夠使得青少年在未來擔任起民族復興的大任,要求學校在這個時代采取有效的措施構建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在對孩子進行知識教育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引導孩子去正確地看待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產物,并且在開展教育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底蘊傳授給學生,讓中國的青少年感受到中華民族的魅力和風采。本篇文章對新時代學校該如何構建校園文化進行了研究與分析,確保學校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建設精神文化和校園文化。
例如校訓:厚德博學,務實創新
清華大學的校訓是“厚德載物”。《周易》這本書也提到了這句話。厚德載物指的是做人要擁有良好的品德,要有寬大的胸襟去容納世間萬物。寓意學校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的道德修養進行培育,讓學生在環境純樸的地方學習和修養。
“博學”,出自《論語·子張》:“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指廣博地獲取知識。寓意學校育人學有專長,百科兼納,師生以博學為立學成才之基。
“務實”:求真務實,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以貫之的科學精神,是我們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也是黨的優秀傳統和共產黨人應該具備的政治品格。寓意學校師生說話、做事、學知識,要實事求是,要誠實、不說謊。
“創新”,出自《禮記·大學》:創新這兩個字指的是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之上引發出新的知識,這正能夠體現中華民族文化奮發向上的特點。作為新一代的青年要積極進取、可創新,成為全新型應用性人才。
概括地說,其整體含義是:師生要以德立身,博采眾長,學識廣博,求真務實,學校要盡力去培養一些具有創新精神和高技能的全新型應用人才,為將來民族的發展和進步提供堅實的人才基礎。
學校在“厚德博學,務實創新”這一文化建設核心的引領下,確定辦學目標。
創“三優”(優良校風、優質教育、優美環境),爭“三特”(學校有特色、教學有特點、學生有特長),旨在以學校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校風:務本求實,和諧上進。旨在弘揚學校優良傳統。
教風:敬業愛生、嚴謹治教。旨在揭示當代教育不僅僅是傳統的教書育人,而是以情育人。
學風:誠實文明、樂學上進。旨在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儒雅的行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學校通過構建樸實的校風和嚴謹的教風等精神文化,讓師生感受到學校精神文化的熏陶和激勵,形成師生自覺實踐,共同學習的核心價值觀,逐漸融入師生的言行舉止,并轉化為對工作、對事業、對學習的不懈追求,從而濃厚了學風、改善了教風、優化了校風。師生在長期相互悅納、相互勉勵、相互涌動、共同發展、共享快樂的過程中,形成學校精神文化,把學校打造成師生共享和諧的精神家園。
物質文化的承載者是校園環境建設和文化教育設施建設。例如,學校要緊緊圍繞“厚德博學,務實創新”這一學校文化建設核心,群策群力,在學校環境建設和文化教育設施方面下功夫、做文章。
1.加強校園生態環境建設
優美的校園生態環境,有助于師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并強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意識。因此學校一定要把生態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日常工作抓緊抓實。首先,和諧的生態美令人陶醉其中。橫豎成排、高低錯落的各類樹種有專人修剪,色彩斑斕的花叢有專人培育,從而實現并鞏固了“規劃有序,四季有綠,樹木婆娑”的生態目標,使整個校園呈現出色彩美、流動美。其次,潔凈的環境讓人心曠神怡。學校每周對各班的衛生進行量化評比,做到責任到人,管理到位。優美整潔的校園環境不僅進一步濃厚了校園的生態文化氛圍,更加深了師生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解。
2.創設各種文化教育設施
學校緊緊圍繞“厚德博學,務實創新”這一學校文化建設核心,成立學校廣播站,創辦校報,建放(如孔子、雷鋒)雕像,精心布置名人字畫的懸掛和創建心理咨詢室等文化教育設施。這些設施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特色,承載著文化,傳遞著信息,綻放著思維的火花。其中,要創建校園文化亮點,以彰顯特色,并堅持每學期更新內容。其內容可以集合以勵志修身、開闊視野為目的的中華傳統文化、時政要聞、藝術體育、科學技術、風土人情、地方文化以及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精彩瞬間等。在文化中漫步,仿佛在文化長河中游走,穿梭時空,了解歷史文化,與世界交流;可以聆聽古今良訓,欣賞中外名言;可以領略祖國的旖旎風光,亦可感受淳樸的桑梓情懷。亮眼的文化特質將是學校存在的美麗一角,它會體現生動、活潑、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成為師生課余生活的閱讀場所,傳遞著整個學校濃厚的文化氣息,具有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提升精神境界等育人功能。
我們在發展性建設和城鎮現代化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自然環境,既要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的物質財富,也要為人民的生活創造美好的環境。學校要從總體布局和核心要求出發,讓每一處都營造出濃郁的育人氛圍,真正發揮校園文化的約束功能、導向功能、激勵功能、審美功能。
只有對國家的文化有高度的自信,只有國家文化足夠繁榮昌盛,才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總之,學校文化建設必須樹立全員共建的意識,全面統籌、系統安排、科學規劃,以精神文化建設為核心,協調建設物質文化和其他文化,促進學校內涵發展,不斷繼承,不斷創新,要為打造富有地域特色適應新時代文化要求的優秀學校品牌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