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
摘 要:隨著離婚率的逐年增加,每班都有離異家庭子女,這些學生學習上或者心理上或多或少都有點問題,班主任要教育好他們首先要掌握這些學生的信息。通過六種方式討論班主任如何了解這類學生。
關鍵詞:離異家庭子女;班主任;家庭信息
我校地處蘭州市東大門,學生多是流動人口子女,每個班的學生從家庭結構上可以分為三類,普通家庭子女,留守兒童,離異家庭(含重組家庭)子女,離異家庭子女作為最特殊的群體,班主任如果不刻意了解很容易忽視,本文主要探討班主任如何了解離異家庭子女信息。
一、班主任為何要了解離異家庭子女
離異家庭子女相對于正常家庭子女來說,大多數表現出自卑、孤獨、敏感、厭學、自暴自棄等不良心理現象,他們的健康成長最需要學校教育的有效介入,以此來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班主任是學生健康成長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者和引導者,肩負著幫助學生樹立健康健全人格的重要使命,因此班主任要詳細地了解班級中離異家庭子女,建立詳細的家庭結構信息、學生的成長史等檔案信息。以此為依據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教育,幫助他們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二、班主任如何掌握離異家庭子女的信息
受中國文化中家丑不可外揚的影響,特別是初中學生,對于父母離異的信息一般是回避的,如果班主任不刻意了解很難掌握準確的信息。班主任可以通過下面的方式有效了解離異家庭子女的信息。
(一)通過調查等大數據分析的方式了解
這種方式一般在調查問卷中進行隱晦的設計,比如初一入學時設計一份網絡版的初一學生小學成長的相關信息問卷,調查信息中可以涉及個人信息,如姓名,性別,小學時候的特長及各類獲獎等,放松學生的警惕,中間可以穿插離異家庭子女的調查,但不能直接出現這樣的題目或者關鍵詞,以間接的方式呈現,如可以這樣設計題目:“你現在經常和誰在一起生活?”可以這樣編輯選項:“A.爸爸媽媽;B.爺爺奶奶等;C.只有爸爸;D.只有媽媽”,如果選擇BCD中的一項,就可以初步判斷這個學生的家庭是比較特殊的,可以進行題目的跳轉設置,如選C可以跳轉到另一題:“你媽媽在哪里?”備選項可以是:“A.不知道;B.外出打工;C.和爸爸離婚了”。如果這道題他選擇A和C,基本就可以判斷他們是離異家庭子女,有了這些基礎數據后,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可通過其他途徑進一步了解確認。
(二)通過報名登記等對信息進行了解
報名信息一般會寫家長信息,有的學生在填寫時只填父母一方,這時候班主任要對這類學生進行進一步的了解,然后掌握比較準確的數據。
(三)通過其他學生進行了解
通過其他同學了解的方式主要采用“有意設計、無意發文”的談話方式進行。比如要確定李××是否為離異家庭子女,可以找來和他關系較好的某班干部如王某,先了解王某的學習情況,班上的相關情況進行談話的鋪墊,中途可以這樣說“你和李××是小學同學,他的媽媽我總是聯系不上,你知道他家的相關信息嗎?”如果班長知道他是離異家庭,肯定會說,這時候班主任可以故作驚訝,然后繼續追問,“我還不知道咱們班有這樣的家庭,你還知道誰的家庭比較特殊?”用這樣的方式多和班級其他學生談話就能較準確地建立起離異家庭子女的詳細檔案。
通過學生了解信息一定要做好保密,班主任通過“有意設計、無意發文”的方式了解之后一定要給被說的學生強調保密,一是班主任強調告知對被說的班干部是保密的,讓這位學生不能因為給了班主任信息而感到有壓力,另外要強調這類信息對其他學生要保密,不能在班上進行大肆的宣揚,要維護離異家庭子女的尊嚴。
(四)通過家長了解家庭信息
通過家長了解有兩種方式。一是家訪,如某個學生敏感、孤僻不合群等有異于常人的表現,可以家訪了解情況,家訪觀察談話等方式一般都能準確地掌握詳細的家庭信息。二是約談家長,性質和家訪一樣,是要求家長來學校,一些談話細節需要注意,一是最好單獨會面,如果有其他的老師會影響談話效果;二是家長來辦公室要熱情,如給家長讓座、端水等以平等的方式進行談話;三是談話要做好前期的鋪墊而不是家長一來就問你家是離異家庭嗎,這樣肯定會引起家長的反感。
(五)通過學生本人了解家庭信息
通過學生本人了解家庭信息分兩種情況:一是已經大致了解學生是離異家庭子女,談話需要確認;二是懷疑是離異家庭子女。這兩種情況談話的方式異同,相同的是談話都需要做前期的鋪墊,讓學生放松后自然介入,不同的是第一種需要確認,如中途可以這樣問“我了解到你父母感情不太好,他們對你怎么樣?現在是分開了還是在一起”,以這種遞進的方式逐漸了解。第二種情況需要從寬泛的談話中提取需要的信息。
(六)通過學生的作品了解
通過學生的作品能了解學生的思想,當然也能了解學生的家庭信息。比如通過學生的作文《我的親人》《我的家》……類似這樣的題材,閱讀他們的習作可以了解,如果班主任不是語文老師也可以常常和語文老師了解溝通,還可以通過他們的繪畫作品等,原理類似。
總之,辦法總比困難多,班主任因個性不同,方法也有差異,班主任要做一名有心人,處處留意,處處留心,時刻觀察,了解得越詳細,教育才有更好的策略,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唯有這樣,教育才能有更好的針對性,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