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偉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的重要性無須言語。如何讓學生愛上閱讀,習慣閱讀,這需要教師找到有效的閱讀方法。體驗式閱讀是一種不錯的閱讀方法,在教學中加以應用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
關鍵詞:體驗式閱讀;讀寫結合;教學研討
偶然之間,我了解到了一種閱讀模式——“體驗式”閱讀教學。這個模式給了我一個新的方向,如果我把讀、寫與“體驗式”相融合,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再次查閱資料后,我發現“讀寫結合”不僅是語文新課標所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還是一種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基本方式。很多教師通過創造性地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可以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目的。
一、走出課堂,體驗真實
理論支撐已有,我決定開始“實踐操作”。正值春風和煦的季節,孩子們也是“蠢蠢欲動”,課堂上根本靜不下心來聽課。因此,我決定帶著他們“出洞”了。我組織了一個活動——品“風箏”詩歌,做東風詩人。為了避免“玩完”即完。我先帶他們用一節課的時間品“風箏”詩歌,古詩、現代詩齊上陣,先在文字上品味別人的風箏,在腦海里想象自己的風箏,勾起他們的向往,“灌輸”了點滴的詩意,風箏這才允許被拿來。兩節連堂課,我帶著他們到操場放風箏,孩子們早就興奮不已,老鷹、蝴蝶、卡通人物,各色風箏成了操場上亮眼的風景。此時,春天再美的花也沒有他們的笑臉艷麗。他們奔跑,扯線,放飛,享受著溫和的春風,仿佛拿的不是風箏線,而是整個春天。有的孩子跑得很快,風箏還是打個轉就掉下來了,有的孩子原地不動,只放線,風箏已經飛到了天際。就在這時,有個男孩子偷偷告訴我:老師,我已經想好兩首詩啦!快樂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風箏收起,準備回家,然而,我知道,那些“風箏詩”已經在他們心中發芽開花了。
二、文由心生,感由情發
果不其然,第二天,孩子們帶著自己的小詩來了。或短小精悍,或長而優美。我挑選了幾首,讓他們自己上臺朗誦,臺上深情朗讀,臺下凝神聆聽,似乎都在回味昨日的歡愉。剩下的詩,孩子們在小組內朗誦分享。沒想到他們竟然自發進行小組合作,各自創作了一首新的小詩。原來孩子們不是沒有創造力,而是缺少一個抒發的途徑。“體驗式讀寫結合”就是一個有效的途徑,他們借著這個東風,一股腦兒地將童心童話毫無保留地傾瀉出來。為了讓他們更有成就感,我讓他們將自己的詩抄寫下來,張貼到班級前的展板上,整個學校的師生經過這里,都能“拜讀”他們的大作。孩子們一筆一畫地抄寫著,教室本來還熱熱鬧鬧,此刻靜得都能聽到風吹過的聲音了。原來,這就是“體驗式讀寫結合”的力量,只是多了一份體驗,他們對待“寫”的態度就完全不一樣了。學生上周作文課上還一籌莫展,此刻卻下筆如有神了。語文課也是要“走出去”的,這幾尺見方的教室既激發不出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又容不下他們似小宇宙般的能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聽太多次,我們反而忘記了這句普通的俗語其實一點也不普通。想想李白為何稱為“詩仙”,他不走出去,怎會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奇想?怎會有“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情?這些奇想豪情不是端坐在教室里就能產生的。
三、體驗升級,讀寫結合
嘗到了甜頭,在要寫“我的校園”主題作文時,我不再固守陳規,而是領著他們“深度”游覽了一遍校園。這些孩子,別看他們每天都到學校來,可是一大半的時間都待在教室,頂多再去操場等有限的地方上課。像這樣“逛校園”,還是頭一回,他們對辦公樓、教學樓的名字很好奇,對花園里樹的品種好奇,對“潤澤農場”的蔬菜好奇,任何不起眼的地方都能引起他們的興趣。有個孩子告訴我,這次才感覺是他們的校園了。“讀”了校園這本大書,就進入了寫的程序。有個孩子贊美自己的校園“綠草如茵,花團錦簇”;有個孩子說長大了要常回來看看;有個孩子驚嘆學校里還有這么多他沒見過的東西!這都是孩子們最真實的想法。“體驗式讀寫結合”給了他們不一樣的校園,也給了我不一樣的看作文體驗。他們的作文不再枯燥無味,我是越看越想看,我的“閱讀”體驗也得到了升級!
四、結語
下一步,我想不只局限于校園,想帶他們真正走出去。如果條件允許,想讓他們體驗“呼蘭河傳式”的童年,“城南舊事式”的童年。也許他們就會忘記平板電腦里的各色英雄,忘記每天要上傳到QQ的作業。他們會有很多說不完的話想要傾訴,想要變成文字。我認為“體驗式讀寫結合”應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實踐和文字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347-363.
[2]吳香花.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的有效方法[N].學習報(教育研究),2017(13).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