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摘 要:對于特殊教育學校而言,面對特殊的教育對象,要把德育當成教育教學的重點來抓,重點關注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文明禮儀及情緒情感等方面。單純的晨會、班會等形式已經滿足不了德育的需求,所以,結合學科滲透德育是大勢所趨,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關鍵詞:學科德育;培智教育;案例分析
一、培智課程注重生活
培智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體現社會文明進步要求,使智力殘疾學生具有初步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具有初步的社會公德意識和法治觀念;具有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和適應生活、社會以及自我服務的技能;養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公民。
培智教育課程設置方案立足于智力障礙學生的發展需求,根據課程設置的原則,注重以生活為核心的思路,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培智學校課程體系。方案充分考慮了智力障礙學生的需求和特點,構建了由一般性課程和選擇性課程兩部分組成的培智學校課程體系。一般性課程體現對學生素質的最基本要求。選擇性課程著眼于學生個別化發展需要。根據學生及班級情況,可酌情安排課程比例。
雖然學科有區分,但是現在的培智教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發展,在教育教學手段的學科界定上趨于綜合化。雖然上的是一節語文課,但也融入了很多其他學科,比如律動、繪畫、康復、信息技術等。這樣融合的好處就在于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多地激發學習興趣、了解生活常識,也有助于知識的學習。
二、學科教學彰顯德育
培智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適應社會、能夠自理自立的人,所以學科的德育目的高于知識教學目的。其從教學設計開始,充分考慮了德育在教學中的主旨性,將德育滲透到學科知識的教學中去。培智課堂上生成性的、不可控性的問題較多,設計好的問題和環節往往會偏離教學設計的方向,老師也可不失時機地進行德育知識的灌輸。
以培智一年級語文為例,教學內容分為學校生活、個人生活、家庭生活、自然與社會四個單元,其中每一課都能從德育角度出發進行教學。比如在《老師、同學》這一課,任課老師就可以從認識老師、尊敬老師、聽老師的話及與同學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在《學校、教室》這一課,可以從認識學校、認識教室、愛護學校公物、打掃教室衛生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在《男生、女生》這一課,可以教學生認識自己的身體、辨別自己的性別,并且進行必要的性教育;在《講衛生》這一課,從正確地洗臉、洗手、刷牙等日常生活行為習慣教育入手,培養學生講衛生的意識和良好習慣;在《爸爸媽媽》和《大人小孩》這兩課,教育學生建立正確的家庭關系架構,并且培養學生熱愛家庭、愛父母、孝順父母等情感意識;在《問好、再見》這一課,教育學生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并且主動、熱情地與他人打招呼,建立良好的社交習慣;在《上課、下課》這一課,教育學生上課遵守紀律、認真聽講,下課文明游戲、安全活動等;在《我會吃飯》這一課,教育學生在生活中盡量自理、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培養動手能力和自理意識;在《花草樹木》這一課,教育學生認識大自然、熱愛大自然,進而升華到保護大自然的情感培養。雖然教學內容非常淺顯,但是這符合培智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在學科教學的同時穿插德育,不僅適合學生的能力培養和意識建立,還有助于他們適應生活、適應社會。
三、生活德育方顯真諦
教學來源于生活,最終還將回歸于生活。對于培智教育而言,教學目的就在于培養學生能夠獨立生活、適應社會,所以在日常的課堂、課間及家庭教育中,德育都要始終貫穿在對學生的教育中。為了讓德育延續到課堂之外,并且得以鞏固和強化,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進行德育知識的滲透,還要加強家庭教育和社會生活實踐教育,用更直接、更淺顯的方式開展和深化德育。
每個學校對德育都有一定的規劃,有學期德育目標,有每月小目標,還有每周的德育計劃和每天的德育細化內容。這些德育內容不僅局限于學校內的教學,還會延伸到家庭教育和班級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去。例如本學期的德育重點是餐飲之禮,那么就會在班級的德育整體規劃中得以體現。在語文課中,會穿插一些詩詞、兒歌的教學,教育學生愛惜糧食、文明用餐等;在數學課中,會穿插數量、大小的教學,教育學生飲食不貪多、把大的留給別人等;在律動課中,會根據學生平時的用餐習慣編排一些韻律操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餐飲禮儀習慣等;在美術課中,會引導學生畫一些文明禮儀行為主題的兒童畫等。除了課堂教學之外,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培智教育中,文本類的作業占少數,大部分是生活習慣類的養成訓練作業。比如今天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是愛惜糧食,那么就要求孩子們在家里也要吃多少盛多少,并且一定要吃完,不可以浪費。比如今天生活課的教學內容是用餐禮儀,那么就要求孩子們在家里也要養成不敲打碗筷,嘴巴里有食物的時候不要說話,不要大聲咀嚼、喝湯等習慣。
在培智教育中,德育是千變萬化的,融于各個學科之中;德育又是有固定模式,有各項完成要求的。相信在老師的不斷研究和探索下,培智教育的學科德育會越做越好,將德育無形地貫穿于教育教學中,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