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天
摘 要:“中外設計史”這門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在本科階段的一門專業理論方向的必修課。“中外設計史”已經開設許多年,但近年來,伴隨著教學觀念的更新、技術的進步以及時代的發展,這門課程無論是在教學模式上,還是在教學內容上都有待更新和進步。而新媒體的發展和興起,對“中外設計史”這門傳統課程的創新性教學改革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關鍵詞:新媒體;中外設計史;教學模式
引 言
“中外設計史”這門課程作為“藝術設計”專業在本科階段的一門專業理論方向的必修課,課程設置的宗旨,在于讓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能夠通過本門課程學習對古今、中外藝術設計的發展和演變歷程形成了解并掌握,對中外各個時期的設計風格、流派以及思潮的發展演變歷程形成了解并掌握,最終實現對專業的設計創作的基礎性理論知識形成了解并掌握,同時實現自身設計創新能力、審美鑒賞能力以及形象思維能力的綜合提升,為日后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習深造以及設計創作實踐活動建立起牢固的基礎。
一、當前“中外設計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部分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學生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中外設計史”課程的課程設置宗旨,將課程學習的目的簡單地理解為修學分,認為這門課程不需要認真學習,只是可有可無的,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
其次,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不當,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偏弱。“中外設計史”是一門記憶點繁多、信息量巨大且理論性較強的課程,部分大學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采用“填鴨式”、照本宣科的傳統方式進行知識講授,使學生對所學內容很難產生學習興趣,甚至對課程產生厭煩情緒,難以在課上有所收獲[1]。
再次,“中外設計史”的課時安排有不足的情況。要將古今中外設計發展演變的歷程講得清楚、透徹,以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課時量來看遠遠不夠,導致很多學生在課上的學習僅停留在表面,互動交流的溝通時間自然也是少之又少,這實際上是與課程設置宗旨不相契合的。
最后,課程通常以閉卷筆試為最主要的期末考核方式和結課方式,缺乏對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理解程度的考核,導致學生在課上不認真學習、考前死記硬背以通過考試,獲得學分。
二、新媒體技術支持下“中外設計史”課程教學模式的更新和進步
(一)新媒體技術推動了“中外設計史”課堂“翻轉”的可能性
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課堂教學的氛圍更為開放,師生之間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進行交流互動,“翻轉課堂”獲得了可能性。新媒體之“新”是與傳統媒體相對而言的,是一種近年來新出現的一種媒體形態,具體是指一種通過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等信息渠道提供開放性、即時性以及互動性服務和信息的新型傳播形態。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而對教育教學而言,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和幫助下,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根據自身的具體需要獲取個性化的服務或信息資源,這可以說是一種對傳統的變革,因為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課堂的主動地位,單方面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有了新媒體技術的幫助,這種單方面的知識傳播就能夠成為雙向的、開放性的知識學習,從而使“中外設計史”課堂能夠成為“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所“翻轉”的對象正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所“翻轉”的正是師生在課堂上的主動與被動、傳播與接受、教學與學習的雙向互動關系。在“翻轉”后的課堂上,傳統課堂的重頭戲——知識學習,成為了課前任務,而課堂上的時間成為了對所學知識討論交流的平臺,如此一來,學生成為了課堂節奏的把控者,教師則由傳播者成為了解惑者、督促者和引導者。
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在“中外設計史”課堂中實現“翻轉”式的課堂教學,首先有效解決了課時較少的問題,教師可以將教學大綱、補充材料等制作成視頻,上傳到教學平臺上,供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此外,節省下的課堂時間,就可以充分完成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對所學知識的思考、探索、提問、解惑,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其次,新媒體支持下的教學模式還有助于實現個性化教學,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個性。這種課堂教學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定制化的學習方式,按照自身的學習習慣、時間安排來進行課程內容學習,讓課堂學習變得更加自由。此外,學生還可以隨時隨地將自己的疑惑發到網絡平臺上,發起即時討論,也可以讓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更具體更細致的了解和掌握[2]。最后,“翻轉”式的課堂教學還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團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雖然在實際的教師中,課程主要采用大班集體教學的模式,但在新媒體平臺上,小班針對性教學成為可能。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在小組之間形成學習鏈條,一起分析探索、搜集相關資料,并通過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類任務,這種團隊協作能力對于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必不可少,這種鍛煉對于學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大有助益。
(二)新媒體技術推動了“中外設計史”課堂的教學效果優化
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和幫助下,教學形式得以更新和進步,學生對所學內容可以有更加直觀的感受和認識,課堂教學效果得以優化。學習藝術設計的學生通常形象思維更加發達,對于可以通過視覺感知到的物象更加感興趣。因此,在傳統“中外設計史”課堂上常見的PowerPoint課件中的平面圖片很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為了提升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專注度和積極性,傳統課堂通常采用博物館社會實踐的形式,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展品的藝術特征和設計性,但這種社會實踐往往受到課時和人數等多方面限制,而新媒體技術則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代替實際博物館的數字博物館體現出了重要作用。目前,很多博物館都有了數字博物館、網絡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利用新媒體虛擬現實等技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實現對展品的直觀感受。只要進入博物館的網絡平臺,通過鏈接入口就可以全方位觀賞展品,還可以對展品上自己感興趣的細節放大或縮小進行觀賞和研究。舉例而言,在教師講授漢代漆器設計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進入湖南省博物館的頁面,點擊數字化展廳,全方位、立體地觀賞漢墓的出土漆器,網站上還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展示出不同種類的漆器在古代實際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況,使學生對漆器在各種場景中的具體用途有了直觀了解。在觀賞器物時,學生可以更容易感受到漢代設計漆器時,已經以“人”為設計原點,圍繞著“人”的需求進行具體設計,這與現代設計理念中的“人體工程學”十分類似,這就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古代的設計理念與現代設計理念并不存在本質上的隔閡。這種方式無疑比傳統的單純口頭解釋更易讓學生理解和接受。此外,在對古人實際日常生活情景的展示過程中,不同專業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還可以與自身的專業知識相結合,碰撞出多彩的火花,對某些部分產生深入探索的研究興趣,這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是難以想象的。
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媒體技術的興起與發展對于“中外設計史”這門傳統課程的創新性教學改革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所謂挑戰,指的是它對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師自身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謂機遇,指的是新媒體技術成為了“中外設計史”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的手段和途徑,使得本門課程的教學和學習以及師生間的互動都更為方便、更為高效。
參考文獻
[1] 宋玉立.新媒體背景下“中外設計史”課程教學探討[J].青年記者, 2017(23):133-134.
[2] 賴思敏.淺談中外設計史課程教學改革[J].美術教育研究,2017(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