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兆振
摘要:近幾年來,豬價大起大落,生豬屠宰企業“夾”在供需市場中間,面對“一高一低三不平衡”的行業特點,沒有高水平的成本管理和營運管理能力,很難實現較好的盈利水平。本文系統闡述了生豬屠宰企業采用標準成本法的必要性,詳述了標準成本法的應用程序,提出了標準成本法的創新應用價值,對指導生豬屠宰企業加強成本管理,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經濟效益具有較好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標準成本法;成本管理;生豬屠宰;應用
一、標準成本法的概念和應用優勢
標準成本法是指企業以預先制定的標準成本為基礎,通過比較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計算和分析成本差異、揭示成本差異動因,進而實施成本控制、評價經營業績的一種成本管理方法。
標準成本法是將核算同控制、計劃、分析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比較理想的成本控制系統,其優越性是傳統成本法不可比擬的。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可以提升成本管理精細化水平。因預先制定了材料、人工、制造費用等各項細目的標準指標,實際成本可以對照標準逐一分析差異原因,落實責任主體、加強管控,從而使成本管理更加精細化。
二是可以提升預算管理和績效考核水平。標準成本也是企業想達到的目標成本,與預算管理和業績評價相結合,將各項成本項目細化分解到各項成本費用的用量和價格,從考核維度分解到產供銷環節各節點、具體責任人,使預算編制更加細化、考核更加明確,強化全員全流程成本控制,提升管理水平。
三是可以提高成本核算效率,提升成本預測和成本決策水平,提高經濟效益。標準成本法簡化了成本核算程序,提高了出具報表速度,并且在產前、產中利用標準成本進行成本預測和成本決策,及時修正生產經營方案,可以降低決策風險,最終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二、生豬屠宰企業采用標準成本法的必要性
(一)生豬屠宰業成本核算的特殊性,需要制定成本標準
生豬整頭買進,被屠宰分割后,產出白條肉等多種產品。投入只有一種原材料成本,產出諸多產品,具有“一產多”的特殊性。原材料成本、直接人工、制造費用如何在多產品之間進行分配分攤需要標準。標準成本法的核心就是制定標準成本,包括用量標準和價格標準。這些標準一般是根據企業歷史數據、實驗測算,經過多部門聯合參與,管理層批準后實施,具有科學性和合法性,這就有力地解決了“一產多”的成本核算問題。
(二)高周轉率、低利潤率的經營特點,需要成本核算簡單高效、精細化
生豬屠宰業屬于農副產品初級加工業,產品附加值低,利潤率低,同時豬肉作為快銷品,生豬從采購到消費通常只有1-2天,周轉率高,具有“一高一低”的行業特點。企業成本管理的好,雖然利潤率低,但通過高周轉,也可以實現較高的盈利水平。反之,成本管理的不好,利潤率為負值,周轉率越高虧損越大。這就要求成本核算快速準確,而標準成本法具有的成本管理精細化、成本核算高效率、成本預測前瞻性等優點恰恰能較好地適應屠宰業“一高一低”經營特性的要求。
(三)供需市場在價格、數量、品種方面存在不平衡,需要企業具有很高的事前、事中成本管理水平
生豬屠宰企業面臨兩個市場,生豬市場和豬肉消費市場。生豬市場受飼料價格、能繁母豬、疫情、環保、行情等影響表現出價格大起大落。豬肉市場受肉價、季節、消費習慣、替代消費品等影響,也反過來影響生豬價格。兩個市場存在生豬價格與豬肉價格的不平衡、生豬品種與消費產品的不平衡、生豬出欄量與市場需求量的不平衡,具有“三不平衡”的特點。生豬屠宰企業“夾”在兩個市場中間,受“三不平衡”影響,需要快速決策定價問題、供需數量和品種對接問題、供產銷平衡問題,否則就會帶來市場斷貨或產品滯銷入庫風險。標準成本法在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控制等成本管理方面的優勢,可以有效解決“三不平衡”問題,提高營運效率和質量,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總之,生豬屠宰業“一高一低三不平衡”的經營特點,需要企業有較高的成本管理水平,而標準成本法相比其它成本管理方法具有的獨特優勢,更加適合生豬屠宰企業應用。
三、標準成本法在生豬屠宰企業的應用程序
(一)建立標準成本法應用的組織保障體系
生豬屠宰企業需要“產供銷運”一體化高效率運營,為加強成本管理,順暢運用標準成本法,企業應打破內部職能部門割裂,成立“聯合成本管理小組”,由總經理任組長,由采購、銷售、生產、財務、倉庫、設備、信息等部門人員組成。職能包括:制定標準成本,每日生豬采購價格與產品銷價指導,每日采購與銷售的品種數量計劃對接,每日生產排產方案,每日經營結果統計,每日成本差異分析,行業分析與預測。
(二)制定標準成本
企業應以正常生產經營情況為條件,選用連續3-5年的歷史數據與實際生產實驗數據相結合,以最小顆粒度的產品為成本對象,分別測定用量標準和價格標準,制定每個產品的標準成本。以直接材料成本標準制定舉例,直接材料標準成本是單位產品的標準用量與材料的標準單價的乘積。
1.制定直接材料的標準用量。企業應由生產部門牽頭,會同財務、采購、銷售、設備、技術等部門,根據歷史數據和生產實驗數據,計算出每種產品的直接材料“標準用量”。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生豬屠宰成本核算的特殊性,標準用量并不是所消耗生豬原材料的重量,而是與生豬品種、頭均重、出品率、產品毛利率等關聯,計算得出的一個反映單位產品成本與生豬價格關系的比值,企業通俗叫法為“成本系數”。為加強準確性,企業需制定對應不同品種級別生豬的產品成本系數,建立成本系數表,方便實現生豬原材料成本在各種產品成本之間的分配。
單位產品直接材料標準成本=生豬采購單價×成本系數
2.制定直接材料的標準價格。企業應由采購部門牽頭,會同財務、生產、銷售等部門,按照同一口徑,分別制定不同品種級別生豬的采購價格。
(三)實施過程控制
企業應加強信息化管理水平,構建業財一體化的計算機管理系統(ERP),確保成本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以滿足標準成本管控的要求。建立生豬成本管理決策模型,形成可視化成本管理看板,對采購環節的品種級別、數量、價格、頭均重指標進行計劃與執行的監控;屠宰前環節進行成本預測,模擬計算產品成本,科學排產,實現價值最大化;生產環節加強出品率管理、生產效率與費用控制,做好實際產出產品成本與預測成本的比較,及時糾偏。
(四)成本差異計算與分析
采用標準成本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計算和分析成本差異,揭示差異動因,實施成本控制,落實主體責任,進行績效考核。采用差異分析法,找出差異項目,由責任部門分析原因并拿出控制措施。如生豬采購價格差異應由采購部門負責,通過與全國行情價格、同業價格對比分析,說明價格差異受品種、數量、天氣、生豬出欄等因素的影響并落實責任和改進措施。成本系數差異主要由生產部門負責,說明受品種、頭均重、出品率、生產安排計劃等因素的影響并落實責任和改進措施。
(五)修訂與改進標準成本
企業應保持標準成本相對穩定,以有利于成本對比分析和核算結果的一致性,但需至少每年進行測試。當開發新產品、市場價格出現大幅變化時,企業應通過生產實驗,制定新產品成本系數,并根據產品盈利水平、預期毛利率對成本系數微調,以增強產品成本與市場貼合度,更有效的指導采購與銷售價格。
四、標準成本法在生豬屠宰企業的創新應用
(一)利用成本系數快速進行價格預測,指導產品銷售定價和采購定價,實現“賣出增值”和“買進有利”
如前所述,產品成本=生豬采購單價×成本系數。公式中有兩個已知數時,即可以計算出未知數。例如某日生豬采購價格15元/kg(含稅),則“白條肉”的生產成本可以按照成本系數1.1562,乘以生豬價格,快速測算直接材料成本為15.91元,再加上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標準成本0.33元/kg,得到“白條肉”生產成本為16.24元/kg,則其保本銷價是17.7kg(含稅)。反過來,有了產品銷售價格,也可以快速推算出生豬采購價格。成本系數直觀反映生豬采購價格與產品成本的對應關系,通過成本的事前管理,可以防止成本核算滯后帶來的經營風險,提高決策效率和水平,從而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
(二)利用成本系數進行采購決策,指導生豬采購品種和數量,以銷定采,實現“采銷平衡”
由于不同生豬品種、等級、頭均重差異,所產出的產品也存在差異,因此,企業會制定不同生豬品種的產品成本系數。例如一級良種豬產出的“里脊肉”多,而土雜豬產出較少,兩種生豬的“里脊肉成本系數”不同。當銷售市場的主銷產品訂單下達后,可以根據產品成本系數(對應有出品率)計算出不同生豬的采購需求量,同時參考不同生豬采購定價,擬定不同生豬品種的組合采購量計劃,從而達到降低采購成本,同時滿足市場銷售需求,實現采購與銷售的平衡,實現最佳經濟效益。
(三)利用標準成本法進行投入產出預測,指導生產計劃科學安排,實現“供產銷平衡”
供需市場的不平衡是經常存在的。生豬屠宰企業“夾”在中間,供應不足將導致產品斷檔,經銷商不滿,品牌形象受損;采大于銷將帶來產品入庫,成本增加,增大庫存風險。而采用標準成本法,應用成本系數進行產品成本預測,再根據后續市場銷售價格預判,科學決策,進行不同產品的生產組合安排,最大可能的實現產品即期銷售,減少產品入庫風險,或者有目的的保持有關產品合理入庫,控制生產成本,享受后期產品價格上漲帶來的產品增值收益,實現“供產銷平衡”,利潤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王毅濤.標準成本法在我國企業運用中的探討[J].現代交際:學術版,2017,(17):48-49.
[2]劉永勝.標準成本法在建筑企業應用初探[J].商訊,2019,(09):48-49+67.
[3]郭小民,李鵬,王雁飛,胡楊,權泉,陳心慰.基于作業的標準成本管理體系構建—以西北油田所屬采油廠為例[J].管理會計研究,2019,(05):67-74+88.
(作者單位:鄭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