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芝
【摘要】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關鍵性內容,有著優美的韻律感和節奏感,抑揚頓挫的詩句會讀起來朗朗上口,與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相符。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是教師開展語言文字訓練的參與依據,也是開展思想教育和美育的有效載體,學生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既能拓展視野、豐富思想、陶冶情操,也能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詞? 美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7-0012-02
一、發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美育功能的重要性
古詩詞有著幽深清新的意境、優美凝練的語言、生動傳神的形象、優美和諧的音律,蘊含著潛在的育人價值與豐富的審美資源。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具有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要求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來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增強審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養,形成健全的人格與良好的個性,獲得和諧發展。古詩詞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是實現“增強學生審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養”目標的有效載體,憑借真摯的情感和優美簡潔的語言深受小學生的青睞,也是開展小學美育教育的關鍵。現階段,有些小學語文教師深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古詩詞教學中依舊采用機械的記憶與枯燥的解析方式,對古詩詞中美育因素的發掘加以忽視,導致古詩詞的美育功能得不到體現。為此,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和感知古詩詞中的美育因素,主動學習古詩詞,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接受美的熏陶,培養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審美情趣。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美育功能的發掘
(一)美育指導
第一,情感美。對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來說,其不僅涉及古詩詞中意境和詩句的鑒賞,也涵蓋對詩人思想情感的鑒賞,這是因為詩人創作的最終目的是要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通常感悟古詩詞的中心思想時,往往需要從詩人的生平和創作背景出發,對詩人創作期間遭遇的重大事件進行分析,以此感知詩詞中蘊含的思想情感,而這些思想情感都是詩人從人生、社會、自然等方面的感悟,也是詩人內心的獨白。當然古詩詞不同于白話文,其不會直接表達出詩人的思想情感,而是利用各種表現手法進行隱晦的表達,如很多詩人在創作詩詞時會聯想到國家或自己的命運,因此學生在鑒賞詩詞傳達的思想情感時,要學會將其與詩人的人生情感經歷、當時歷史相結合。另外,由于小學生對古詩使用的文字相對生疏、無法理解,所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反復誦讀古詩,對詩詞的情感加以剖析,從而品味古詩的思想美和情感美。如講解杜甫的《絕句》時,教師可向學生介紹該詩的創作背景,讓學生大體把握該詩的基本情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全詩,讓學生知曉全詩雖是言景,但通篇是情,表達出作者的崇高情懷及內心世界,鼓勵學生學習杜甫熱愛國家、關心百姓疾苦的情懷,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又如學習杜牧的《山行》時,詩句“霜葉紅于二月花”表面是寫景,實質是通過描寫深秋的樹葉遠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艷麗、火紅,表達出詩人對充滿生機的秋景和對生命力的贊美。
第二,意境美。意境美是古詩詞中最具欣賞價值的教學素材,是詩人將景與情相互交融的產物,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或聯想來感知古詩詞的意境美,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以《絕句》為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詩中描寫的由多種顏色交相映襯而形成的春之圖畫進行想象,感悟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表達的喜悅之情,如:詩人于窗邊眺望遠處,岷山的景色如同嵌于窗框中的圖畫,壯觀優美;從門外望向停泊于岸邊的東吳船只,祥和而寧靜。又如千古佳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為何能流傳至今,究其原因就是其意遠在世外,即:詩人所勾勒的登高所見的壯闊景象能帶給人胸臆頓開的意境,讓人明白一個道理——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方可更加接近成功,朝更高的境界攀登。
第三,語言美。古詩詞屬于語言藝術,語言凝練、言簡意賅、字字珠璣,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感知古詩詞的語言之美。以賈島的《題李凝幽居》為例,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的“敲”字用得極妙,而詩人曾在“敲”和“推”兩字的使用上猶豫不決,后來在韓愈的建議下使用“敲”字。教師在課堂上通過這樣的講述,能豐富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知曉佳句難得,更好地感知古詩語言美。又如:講述《回鄉偶書》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先朗讀古詩,讓學生對古詩的結構特點加以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從用字的細節等方面深入分析詩句,使學生對該詩蘊含的情感加以體會。如“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字表明詩人的年紀較大,教師在具體講解環節可以利用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衰”字的妙處體現在哪里?若用另外的字進行替換,可以換成什么字呢?通過對細節字詞的分析,對整首詩的精神和情感進行感悟,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增強語言美。
第四,韻律美。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學習過程中,對古詩詞的韻律美進行體驗極為關鍵。古詩詞雖然不屬于聲樂的范疇,但其中也隱含有聲樂的“韻味”,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對古詩詞中的“韻味”進行感受,具體包括:①朗讀斷句:古詩詞學習的重要環節之一就是朗誦,學生在朗誦中能對詩詞的韻律美加以了解,加上朗誦中的音節輕重不同,有利于提供豐富的表現力。②“韻腳”押韻:在古詩詞的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古詩詞都非常押韻,特別是“韻腳”方面的押韻,如《春曉》中的“少”“鳥”“曉”都屬于第三聲,在朗讀時需要對不同的讀法加以關注,這樣方可保障詩詞的柔和與細膩,更好地感知詩詞的韻律美。③平仄范讀:小學階段的學生不能深刻理解平仄,只能以教師的范讀為依據進行朗誦,在朗誦中感知詩詞的韻律美,所以教師需要加強朗讀中的平仄范讀。
(二)功能發掘
1.審美情趣的培養
現階段,我國小學教育在情感教育方面有所欠缺,而古詩詞蘊含著深厚的情感內涵,是實施情感教育的重要素材。學生通過古詩詞的學習,能獲得審美情趣的培養,鑄就大美心靈,例如:學習“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等詩句,品悟詩人的人格魅力;學習“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詩句,感知濃濃的親情;學習“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詩句,體驗真摯的友情。當然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環節,教師必須要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以及古詩詞詩教功能的發揮,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美育,感知“真善美”的品質和濃郁的情感,增強美感體驗,獲得心靈的滋潤。
2.智慧的啟迪
小學階段的學生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不僅能豐富知識面,開拓文化視野,提高智慧品質,也能更好地了解優秀的傳統經典文化。同時很多古詩詞都有著深刻的意蘊、哲理以及對人生的理性思考,有利于啟發學生思考、啟迪學生智慧,實現培養人文精神的美育功能。例如:“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等詩句注重心靈的修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詩句強調積累的重要性;“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詩句鼓勵人積極向前。學生通過學習和掌握古詩詞中隱含的深刻哲理,能獲得認知水平與思想道德修養的提升,從而發展潛能、啟迪智慧。另外,學生在“美”的哲理的感染和熏陶下,能獲得心靈的凈化,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正確的世界觀以及較高的人文素養。
3.高尚情操的陶冶
我國古詩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詩經》、《楚辭》、魏晉文學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些不僅記載了我國文學漫長的發展歷程,也孕育著偉大的民族精神。例如:通過《詩經》能知曉西周時期的歷史與民俗;通過《楚辭》能感受西漢時期生命力量的激越華美;通過唐宋等不同朝代詩人所創作的詩詞來知曉不同朝代的氣象。同時古詩詞中蘊含著許多民族精神,尤其是愛國情感,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陸游的《示兒》等,學生通過閱讀和學習能獲得民族精神的培養,形成高尚的情操,增強歷史責任感。此外,古詩詞中也涉及許多傳統習俗,如“重九登高、飲菊花酒、折柳、踏青”等,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描寫了重陽登高的民俗風情;孟浩然的《過故人莊》中描寫了飲菊花酒;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描寫了踏青的景象。這些民俗風情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學生通過學習來傳承和發揚這些優良的傳統風俗,形成歷史責任感。
(三)發掘路徑
1.注重視聽結合
小學語文教師開展古詩詞教學活動時,應該對講解的方式加以注意,重視對詩意的梳理,不能只借助單純的講解進行教學,以免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視聽結合的方式展開教學,將古詩詞中的意境和內容進行直觀呈現,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輕松理解古詩詞的內容、意境和情感。以《望廬山瀑布》為例,該古詩主要描述了廬山瀑布的壯觀景象,教師在講述之前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與詩歌意境相符的輕音樂,讓學生快速融入到詩歌意境中;然后展示廬山瀑布的相關視頻或圖片,讓學生觀看廬山的瀑布是如何“飛流直下三千尺”,進而認識祖國的壯麗河山,感知詩人表達的情感,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2.發揮聯想或想象
有些教師在古詩詞教學環節直接告知學生詩詞的含義及傳遞的情感,對詩詞需記憶的部分進行強調,這樣的方式明顯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降低教與學的有效性。由于古詩詞是由詩人高度概括和提煉的語言文字,而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學習中只能通過熟悉的字詞進行想象和揣摩,對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可能不準確。為此,教師需要設計詳細的教學方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想象或聯想空間,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知詩詞表達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想象需要有依據,古詩詞的特點之一就是“詩中有畫”,詩人在詩句中刻畫出一幅色彩絢麗或動靜相宜的畫面,學生通過聯想與想象能獲得美的享受,更好地理解詩句中蘊含的意境和情感。以《元日》為例,該詩詞描寫的是新年習俗的景象,既涉及詩人對新年習俗的記錄,也包含詩人的復雜情感,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詩意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反復朗讀,找出表達詩人思想情感的詩句,認真體會這種思想情感。如果學生無法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聯想詩人創作該詩的時間,并比較詩人描述的新年習俗與實際生活中的春節習俗,然后感知詩人所抒發的情感。這樣的方式既與學生的思維方式相符,又能發揮出學生的想象力,提高教學效果。
結束語
綜上言之,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詞都是流傳千古的佳作,集情感美、意境美、語言美、藝術美于一體,對學生語言積累的豐富、智慧的啟迪、人文素養的提高、審美品位的培養等具有積極意義。小學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應該從實際出發,深度發掘古詩詞中的美育功能,對學生審美情感的體驗加以充分調動,從而讓學生學會欣賞美、感悟美、創造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效滿足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梁少卿. 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升華學生的人格[J]. 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 2019(2).
[2]王寶寶. 發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美育功能[J]. 新課程(上), 2019(1).
[3]譚龍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與美育教學的探析[J].新課程(小學版), 2018(004):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