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大永
摘要:陶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事實也是如此,因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之中要能夠關注學生的生活,勾起學生對于生活積累的再創作,進而能夠培養好小學生的“生活力”,以引發語文高效課堂的發生。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力;教學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生活力是生活教育體系的核心所在。”生活力能夠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更能夠幫助他們提升創造力,探尋生活的本質。“生活力”培育下的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小學語文教師提出的新的教學任務。教師需要尋找有效途徑,培養學生的生活力,幫助他們提升語文學科的綜合素質,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一、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融入生活化語文氣息
現代教學中,課堂需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采用各種措施引導他們主動學習,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興趣,創設具有吸引力的課堂情境,讓他們在積極幽默的氛圍中進行學習。
例如:學習《將相和》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提前預習,分小組討論,仔細分析該篇課文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特征。重點選取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兩個場景,編制相關的情景劇,讓學生們能夠根據自己的特點分別飾演自己感興趣的角色。教師可以提供相關的音樂背景烘托舞臺劇的氣氛,然后鼓勵學生們即興發揮,在表演中體會教學的相關知識點,然后再深化教學,讓教學效率大幅度提升。
其次,教師還應設置有趣的教學環節,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貓》時,教師可以先提問:“大家家里養過貓么?覺得貓有什么習性和特征呀?”這時家中有貓的小朋友就會繪聲繪色為大家講述自己家貓的昵稱、喜歡吃什么、什么時候生氣與高興等。而其他的學生則因為是熟悉的人在講述,更愿意聽自己的同學講這些細節,不自覺就會了解貓的習性,對課本也有了全面的了解。由此可見,語文教材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是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教師要抓住這些特點,讓學生在課堂教學情境中,提升生活經驗和學習能力。
二、挖掘課文蘊含的文化內涵,豐富其情感
小學語文教材濃縮著編輯者的智慧與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的絕佳范本。教師要把握課本內容,讓學生提升文化內涵,提升人文精神思想。
例如:在學習《靜夜思》時,如果單純地向學生講思鄉之情,顯然是不現實的。因為小學生閱歷淺,年紀小。無法體會詩人作為異鄉人的痛楚。此時,教師應將詩歌進行淺顯化、接地氣的處理,用小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進行講解。教師可以這樣解釋:“同學們,李白遠離了自己的爸爸媽媽,來到一個從來沒去過的地方,沒有人照顧他,大家說他可憐不可憐?”學生們想到每天父母送自己上學,給自己做飯吃,就會對李白產生莫名的同情心。總之,教師應將課本的深邃文化內涵轉化為小學生每天經歷的真實事件,讓他們能夠把握課本的真正內涵,把握文章主旨。
教師還應將課堂教學與戶外實踐充分結合在一起,提升學生的素質,幫助他們吸取古今中外作家的思想。然而,我們也應該知道,小學生很難集中注意力,單一的教學模式會讓他們對上課失去興趣和愛好,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學會思考,推己及人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學習《花鐘》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實地觀看校園內種植的花朵是怎樣從花骨朵變成盛開的鮮花的,掌握花這種植物的開放時間,然后同步觀察大自然中的其他植物成長規律,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寫出一篇真情實感有關植物生長的作文。由此可見,只有深入生活實際,才能寫出真正的高水平作文。
三、強化自主學習意識,不斷提升認知能力
新課程改革在不斷向前推進,這也對廣大師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多地要求與挑戰。教師要根據教授班級的實際情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對生活的外在體驗,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教師可以提前設計出符合學生要求的教案,幫助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尤其要增強與人溝通的能力,對語言的感受力以及創新探索的能力,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高標準的人才。為此,教師要及時為學生提供課本以及閱讀材料的背景資料,讓他們能夠自主學習。
例如:學習課文《詹天佑》時,很多學生不理解為甚火車鐵軌要設計成“人”字形,教師可以通過動畫視頻的方式,讓大家看到當一列兩個火車頭同時向東北方向行駛時,人字形的鐵軌能夠幫助車頭推拉,學生直觀感受人字形線路幫助火車爬坡。這不僅減少了教師解釋這一科學現象的事件,也能幫助下學生對一代工程師產生仰慕之情。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增強對生活的了解。比如學習《只有一個地球》時,教師可以讓同學們充分利用課余實踐,分小組討論地球自然資源存在現狀。同學們通過自主搜索,了解人們對環境造成了無節制的破壞,很多自然資源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他們在惋惜之余也能夠更深刻了解為什么要保護地球。此外,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選擇一些學生在生活中耳熟能詳的作文題目進行練習,比如《我身邊的榜樣》《我和我的朋友》等。學生之間增強交流,將幫助他們增進友誼,獲得更多創作靈感,語文綜合素質在溝通交流中得到進步。又比如在學習《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時,由于文章內容的年代、人物、歷史久遠,小學生很難理解課文反映的時代背景、毛主席的生平軼事等。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網絡查詢相關故事,搜集他們認為有用的信息,比如毛主席語錄、圖片、訪談等。然后在課堂上將大家搜集的資料通過幻燈片進行放映,看看那些資料是有效資源,這樣既做到了資源的共享,又讓學生對知識點有了整體的把握,提升學習質量,實現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總之,在核心素養的培育下,教師要充分樹立以人為本的的現代教育教學理念,不斷創新摸索教學新模式,構建良好的學習課堂,創設有趣的教學活動,引發學生了解生活,增強生活力,將課本與生活實踐有機結合,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讓學生能夠成為真正的主人,不斷發展語文綜合素養,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孔凡宇.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S].快樂閱讀,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