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計算能力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如何培養”等一系列的計算問題一直是很多老師的困惑。當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呈現出各種各樣的錯誤時,“粗心”往往成為公認的合理解釋,卻很少有人去思考導致錯誤的根本原因,如計算的習慣、思維的定勢、能力的差異等問題。筆者曾調查過一些不同年齡段的小學生,其中不少學生認為,“計算雖然簡單,但總會出錯,每天重復地練計算又會覺得很無聊。”如果能讓計算擺脫“無聊”,讓學生愛上計算那將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本文結合《物盡其用》一課,嘗試著將小學四年級的整數乘、除法與數學游戲相結合,試圖打造小學數學趣味性課堂,使小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興趣,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計算的能力,讓孩子們更快樂地學習。
關鍵詞:數學游戲;物盡其用;學習興趣;計算能力;
如果把數學課堂比喻為一場旅行,那么學生們就要融入“風景”,而最好的融入便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這樣的“潛入”和“潤物”中,數學活動對學生的滋養和浸潤不可或缺。數學游戲無疑是其中比較有效果的數學活動。
數學游戲是以數學知識為載體的數字游戲,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極大 的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的枯燥乏味的致命弱點,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知識的效率。最新的腦科學研究表明,應該讓左腦和右腦同時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把教學游戲融入課堂是有效且重要的教學策略,游戲的挑戰性、未知性、反饋及時性、連貫性和時間限制性,可以加速大腦的發育過程。本文結合“物盡其用”一課,嘗試著將小學四年級的整數乘、除法計算練習與數學游戲相結合,試圖打造小學數學趣味性課堂,使小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興趣,也能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計算的能力,讓孩子們更快樂地學習。
一、創設游戲情境,喚醒參與興趣
教師的新課導入能否使學生產生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是教學是否成功的一個關鍵。托爾斯泰曾說:“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愛做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用游戲元素導入新課,把游戲引入課堂寓教學于游戲中,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去,為后面的有效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探究游戲策略,發展思維能力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當學生興趣濃厚之時,教師趁熱打鐵,一步步將學生引入課堂。增強學生活力,培養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習慣。自主學習能大大增加學習的效果。所謂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自己做主,不受別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擾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實踐等手段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變化(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升華)的行為方式。
學生在自主探究游戲規律的同時也發展了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指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每逢遇到問題,總要“想一想”,這種“想”就是思維。它是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具體化和系統化等一系列過程,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并轉化為理性認識及解決問題的。它是整個智慧的核心,參與、支持著一切智力活動。要使自己聰明起來,智慧起來,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培養思維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開展小學數學游戲活動,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勇于實踐,大膽創新,在合作互動活動中探索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在動手實踐中摸索出一些規律與經驗。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由教師講授向自主學習轉變。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數學課堂中也越來越受重視。因此,在有了一些基本經驗之后,教師開始逐步放手,并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到更多的策略,促進同伴間的相交流與學習。
師:“如果要盡可能多的用掉卡片,只拼乘法算式行不行?請跟你的組員說一說你的想法,再將你們的想法整合一下作小組匯報。”
小組匯報:
小組一:“我們組認為都拼乘法算式不行,因為如果都拼乘法算式,雖然可以把數字卡片都用完,但是除法算式和省略號就會剩下來,所以可以拼一些除法算式,就可以把除號用掉,如15÷3=5,但是這個算式中被除數和除數都太小,用掉的卡片就不夠多,所以我們改成了159÷3=33,這樣還不是最佳策略,因為卡片中有‘……所以我們又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把算式改成154÷3=51……1,如果用這樣的算式就可以同時用上除號和省略號,和乘號比起來可能用掉更多的運算符號。”
小組二:“我們組選擇用綜合算式,有乘也有除,就可以把乘除號一起用掉。如:84×56÷4=1176,但是這樣還不夠,還不能用掉省略號,所以最好的策略是拼乘除混合并且有余數的算式,比如這個算式中把4改成3算式變成84×56÷5=940……4,如果都拼這樣的算式,就可以把運算符號都用掉。”
……
從全班到小組,同學們在討論與交流中層層推理,由最初的一步計算演變成兩步甚至更為復雜的算式。在計算方面,也由最簡單的一位數乘除法到多位數的乘除混合運算,推理出游戲策略的同時也鞏固了計算的方法,激發了對計算的興趣。
三、體驗游戲過程,掌握思想方法
美國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提出“在做中學”的教學理論,他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 教師要遵循發現和探究的原則,千方百計激起學生學習知識、發現和探究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習的動力,培養其主動參與的習慣。
游戲策略若是僅僅停留在“說”這一步,那就如同紙上談兵。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思想方法。數學大師陳省身說過“我們每個人一生都花了很多時間學數學,但我們其實只是學會了計算,而不是數學。”數學學習讓我們去解決數學問題,是為了掌握更多數學知識,掌握各種各樣的數學思想方法。因此,假如在解決數學問題過程忽視方法的積聚,疏忽數學解題反思等等,做數學題自然而然就變成無用的“刷題”,甚至會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想要學好數學,不能靠簡單的記憶背誦,而是需要具備較強的數學思維能力,掌握正確的思想方法。
學生在匯報中,得出了兩個策略——用有余數的除法和綜合算式可以盡可能多的用掉數字卡片和運算符號。討論到這里,很多學生都覺得這個游戲很簡單,躍躍欲試。接著,教師給每個學生發一套卡片和一張記錄單讓同學們獨自嘗試游戲。
在接下來的10分鐘獨立完成的過程中,同學們一會兒對自己的成果沾沾自喜,一會兒又眉頭鎖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一個算式都是與眾不同,每一次調試就是一次計算,每一次失敗都是全新的領悟。
萬能卡的出現再次將課堂推到高潮,同學們都想得到這張賦有超能力的萬能卡,雖然課堂即將結束,但同學們對游戲的熱情絲毫未減。
整個實踐環節,學生通過自主實踐,自主探究又摸索出了一些游戲策略,如“0和1的妙用”、“數字不是越大越好”、“算式不是越長越好”等等。短短的十分鐘是學生不斷嘗試又不斷推翻自己的過程,是不斷計算與驗算的過程;在匯報與交流中,是大家的智慧不斷碰撞,不斷完善游戲策略的過程,是教學層層遞進,水到渠成的過程。
四、揭示游戲主題,分享收獲體會
數學教育來源于生活,也運用于生活,生活與數學是相互交織、相互滲透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活動選材、活動過程中也應盡可能帖近學生生活,活動結果回歸生活,從而真正做到數學教育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師:“同學們,這節課到此已接近尾聲,你們想給這個游戲取個什么名字呢?老師把它叫做‘物盡其用,你們覺得合適嗎?”
板書出示:“物盡其用”
學生說說自己對“物盡其用”的理解:
“我們在拼算式時要盡可能用完每一張卡片。”
“我們要充分利用每一張卡片,不能亂用,才能完成游戲目標。”
“給你多少卡片就要用完,不浪費。”
師:“如果在生活中,我們怎么理解物盡其用呢?”
“不浪費東西,不浪費糧食。”
“要節約用水。”
“讓每一樣物品都合理利用,充分利用。比如:衣服小了可以捐給有需要的人。”
“也可以把不用的紙盒賣掉,回收再利用。”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地球給了我們豐富的物質資源,但是如果不合理利用,充分利用的話總會有枯竭的一天。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養成節約的好習慣。”
這節課從一開始通過師生問答互動了解游戲規則,到小組討論,討論出一些有用的游戲策略,再到自主實踐后發現問題與困難,進而再一次完善策略,最后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從參與的熱情與活躍的程度可以看出學生喜歡這樣的數學游戲課。雖然整節課看起來似乎都在玩游戲,其實不然,在后來的自主實踐中很多學生遇到卡片不夠用或剩余的卡片無法再組成算式時,他們開始試著調整前面的算式,在一次次的調試中體會到數字“0”和“1”的妙處,最后萬能卡的出現,學生的興趣再次被喚醒。要很好地完成目標(把所有卡片用完),必須經歷很多次的運算,這些計算不是誰強加給他的,而是自主的、發自內心的渴望想急切解決的運算。這就很好的將數學游戲與數學課堂相結合,用數學游戲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整數乘除法的練習。
多一些活動因子,多一些游戲體會,多一些方法策略,也許這三者還不是快樂數學課堂的全部元素,但至少可以為曾經沉悶的數學課堂打開一道“縫隙”。而在這道“縫隙”中,教師的責任就在于“除去塵埃與遮蔽,讓光出來”,引領學生沉浸在“光域”中漸行漸遠,并得到多方面的鍛造、滋養和提升。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2]朱懷堂.計算“錯誤”的化解之道.甘肅省永昌縣第一小學(737200)
[3]美國名師游戲教學本土化應用.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
[4]中國學生發展六大核心素養解讀
作者簡介:陳雨妹(1986.07),女,漢族,浙江省杭州市人,武漢大學學士學位,高橋金帆實驗學校老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