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清
摘要:“智慧課堂”多樣的推送方式、實用的教學工具、立體的互動交流、海量的優質資源等顯著的特點迅速地改變著語文課堂的教與學,呈現出“智”的靈動,激發出學生的“慧”思,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將語文教學帶出了“高耗低效”的困境。
關鍵詞:多樣推送;立體交互;海量資源;提高效率
如今“智慧課堂”已經走進千千萬萬個小學語文課堂,正以它多樣的推送方式、實用的教學工具、立體的互動交流、海量的優質資源等顯著的特點迅速地改變著語文課堂的教與學。從此,語文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呈現出“智”的靈動,悄然無聲地激發出課堂的主人——學生的“慧”思,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將語文教學帶出了“高耗低效”的困境。此文,本人看重粗淺地談談從教學實踐中摸索出的如何在智慧課堂中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
一、“智”啟交互,興致勃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探索、調動思維、大膽質疑、勇于實踐,并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容易為一些新鮮刺激而興奮起來,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興奮點”成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
智能化、立體化的交互是智慧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興奮點”,學生在交互中興致勃勃,因樂學而效率大大提高。如:教學統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二寫話:照樣子,寫一寫你的一個好朋友。向大家介紹一下:他是誰?長什么樣子?你們經常一起做什么?在集體指導之后,我讓學生打開各自的平板電腦照樣子寫一寫自己的好朋友。學生在寫的過程中,老師通過教師端調閱不同學生的寫話,及時給予鼓勵、點評、指導,學生馬上做出回應,修改寫話,在師生交互中,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是有針對性的,是有效的,學生處于被老師關注的興奮中,寫話熱情高漲。學生寫話完成之后,老師隨機抽取幾份寫話通過大屏幕展示,引導點評、修改、投票評優。接著,教師把課堂的自主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分組通過平板任意選閱同學的寫話,寫下點評,發送互動。課堂上的學生因為交互一直處于興奮中,學習是愉快的,是主動的,是高效的。
二、“智”破雄關,一片坦途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課堂教學常遇邁不過去的“雄關”,學生不得不在“已知區域”徘徊,智慧課堂以其實用的教學工具“智”破“雄關”,引領學生向“最近發展區”進發,有效提高了課堂效率。譬如:《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第四單元的單元目標是:學習預測的一些方法: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預測與推想是老師和學生從未嘗試過的,且若按往常拿著課本上課,課文內容學生一看便知,思維難免被文本牽著走,失去了預測與推想的意義,如何在教學中實現單元目標成了教學的一道“雄關”。智慧課堂中,老師通過老師教師端導入PPT,按故事情節逐步把文本內容和插圖推送給學生,引導學生找依據學預測,多角度地推想故事的走向。由于文本內容是未知的,不管預測的內容與課文一樣或不一樣,學生都興奮異常,樂在其中,不知不覺中邁過“雄關”,順利、高效地實現單元目標。
智慧課堂的教學工具非常實用:課堂中背景視頻的插入,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微課的制作、插入,能讓深奧的知識變得可感可知;畫圖上色工具的使用,能使遙遠虛幻的詩境成為可觀可點的畫卷……善用智慧課堂教學工具,它們就能夠成為突破“雄關”,提高教學效率的神秘“武器”。
三、“智”拓學域,扶搖直上
“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課內得法,還得課外得益。課堂內短短的四十分鐘所學是有限的,老師必須打造一片廣闊高遠的課外學習天地,學生才能像魚和鳥兒一樣自由自在地把課內所學加以鞏固、延伸,與實踐相結合開出創新之花,才能使課堂教學增值,提高課堂效率。
智慧課堂以其自身固有的顯著優勢拓寬了學生課后學習的廣度和深度,讓學生得以暢游學海,在學業上扶搖直上,真正學有所得。智慧課堂的課后環節可以推送課后作業,進行數字化評價,及時反饋;可以推送微課、即時錄制的當堂授課視頻讓學生溫故而知新;可以充分利用其海量的優質資源自動推送與人工推送相結合,供學生自主閱讀;可以進行線上解答問題、個別輔導,疑難問題大討論;還可以……
智慧課堂拓寬了學生課后學習的“疆域”,但是內容與形式得依學情和教學內容而定,面面俱到并不是最佳選擇,適合、適量、適當的拓展才能讓學生學得扎實,學得深入,學有成效!
智慧課堂,“智”動課堂,打開了語文教學的新局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隨著智慧課堂服務器、實用工具等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學智慧、教學藝術不斷提升,只要不停下“上下求索”的腳步,定然能發掘出更多師生與智慧課堂有機融合從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那時,神州大地將迎來小學語文教學的春天。
參考文獻:
[1]韓敘虹.網絡教育的四種交互及交互作用[J].物理通報,2006(3):33-35.
[2]鄧如冰[1],羅詩慧[1],周欣[1],et al.基于移動學習平臺的高校翻轉課堂生生交互效果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