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冬娟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新課改對初中教學有了新的要求。初中教學實施沉浸式閱讀教學,可以指導學生從疑問中讀出作者的創作意圖,從矛盾中讀出作者的主觀思想,從品味中讀出論證語言的嚴密精準,從而達成沉浸式閱讀之教學目標。
關鍵詞:沉浸式教學;初中語文;閱讀課堂;運用
我國教育在不斷的發展,語文學科的教學也越來越重要,語文教學也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沉浸式閱讀是學生在初中時期較為重要的學習內容,教師在教學時要重視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1沉浸式閱讀教學的特點
沉浸式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多種手段幫助同學們真正走入文本,從而獲得情感體驗、審美體驗,促成學生在文本、作者、讀者三者中形成有效聯結。沉浸式閱讀教學具備了以下三個特點:第一,共生性。從課堂主體來看,沉浸式閱讀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沉浸,教師首先要對文本進行一個深刻的了解,沉浸文本當中,才能有效帶動學生沉浸。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也需要沉浸文本中,以自己的情緒帶動學生走進文本,一同沉浸。第二,共情性。從學生與作者之間的關系來看,沉浸式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通過一系列途徑,透過文本與文章作者產生共情,理解作者在文字背后所蘊含的真實情感。第三,整體性。從文本的角度看,沉浸式閱讀具有整體性的特點。在沉浸式閱讀教學課堂中,應當重視文本的連貫性和整體性,不單獨單段地理解文章,不斷章取義,而是結合全文感知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容。
2沉浸式教學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的運用
2.1情境還原,引導學生沉浸文本
特級教師李吉林曾說:“創設典型的場景,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和認知活動結合起來所創建的一種教學模式。”由于教材中很多選擇的文本材料離學生生活時代較遠,學生很難準確把握到作者寫下文本時真實的情感體驗,更無法與作者產生共情。因此教師需要創設情境,還原作者的心境,如此可以更有利于幫助學生走入文本,讀懂作者。比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看電影事件”對魯迅先生的影響,杭州建蘭中學的李春波教師在執教《藤野先生》時,就創設了這樣一個場景:師:下面我將找一位同學扮演魯迅,在場剩下的同學模擬其他學生“拍掌歡呼”喊萬歲的場景。眾學生:哄鬧,拍掌(教室一片喧鬧)學生a(教室安靜后):讀課文“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這一教學片段模擬了當時魯迅先生在看紀錄片時的真實情境,能夠快速地由文及境,讓讀者走入真實情境中,與作者產生共情。這一教學片段筆者在自己的課堂上采用過,在眾學生的一片喧鬧過后,留下的是安靜,是扮演魯迅那位學生鏗鏘有力的閱讀,在這一靜一鬧中間,學生對魯迅在文章中所說的“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有了更為確切的理解。在學生讀完之后,老師適時地引導,讓他們回想一下剛剛那片嘈雜的喧鬧,如果落在每一個人學生頭上,一個身在異鄉沒有同伴的人的身上,那么同學們,你們又會是怎樣一種心情呢?學生們各抒己見,對魯迅當時的心境還原越來越深刻。通過情景還原,學生能夠與作者共情,從而引導學生進入沉浸式閱讀,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
2.2注重啟發,喚醒沉浸式閱讀感悟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任課教師應以引導并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為主,摒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究。但是,教師在啟迪學生主動思考的同時,也要注重激發學生的沉浸式閱讀感悟,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在閱讀和品鑒文學作品的同時還能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例如,在閱讀《走一步,再走一步》時,學生可以領悟到,你不要因為目標高遠就喪失信心,立足腳下,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目標就能會實現。再如,學習到《蟬》這篇短文時,學生也從蟬蓄力十七載只為長鳴一個盛夏的生命經歷中,感悟到要珍惜生命,并讓自己的生命迸發出璀璨的光芒。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任課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閱讀、敢于質疑,并帶領學生探究問題,努力解答問題,在閱讀和感悟中啟迪人生。
2.3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奠定沉浸式閱讀的培育基礎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沉浸式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熟練掌握語文基礎閱讀知識與技巧、審美能力等。在這種背景下,在初中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入文學批評方法,通過對學生訓練文學批評或評價方法,培養學生語文閱讀沉浸式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思維,不僅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名著進行正確解構,還能鍛煉學生發現名著中作者想要表達的邏輯思維與文字美學,于無形中提升學生的閱讀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名著閱讀素材《范進中舉》時,教師要明白這篇名著是想通過描寫封建社會庸俗腐敗的人情世態,使讀者認識到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會趨炎附勢的世風。因此,在這篇文章的閱讀教學中,最關鍵的點是解構文章人物特點。教師只有把文章人物解構清楚,才能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才能提升閱讀的核心素養。作者在塑造任務形象的過程中,將范進中舉的過程描寫得生動又可悲,可以讓讀者清晰感受到封建文化對于讀書人的摧殘與影響。作者吳敬梓通過描寫范進中舉后昏倒、拍手大笑、飛跑、跌倒、淋了一身水等,旨在用范進的瘋態突出封建社會中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迫害。在教學本文時,教師要著重于白描、語言行為等人物分析批評的教學,不斷拓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要在核心素養的基礎上將文學批評或評價方法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3結語
處于沉浸狀態的人們,人們往往能在閱讀、運動、藝術活動、玩耍中獲得沉浸體驗。沉浸理論提出后,最初被廣泛運用在語言教學領域,而對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來說,沉浸式教學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沉浸式閱讀教學是一種新穎的閱讀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沉浸體驗中把握作者情感,獲得審美感受,喚醒學生的主體體驗。教師應當盡可能為學生創設橋梁,幫助學生獲得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其能從中收獲情的熏陶、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馮美紅.初中語文沉浸式散文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7.
[2]魏巍.初中古典詩詞沉浸教學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5.
[3]蘇州市初中語文教學研究組編.“沉浸式”教學研究[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