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會
【摘要】我國教育體系中法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國家非常重視這項教育的開展情況。大部分初中學校開始著手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加強法治教育力度,因此,文章當中將具體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法治教育對策進行研究。
【關鍵詞】初中 ?道德與法治課 ?法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5-0019-02
初中是學生形成自我意識、發展身心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進行法治教育能夠讓學生樹立起法律意識,形成法律自覺,為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與法治精神、為社會展開法治建設提供重大的意義。法治教育展開的途徑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發揮出道德與法治課的作用,幫助初中學生增強法治意識。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一般會出現下面幾個問題:第一,客觀存在的問題。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來講,知識點較為抽象,這對學生學習帶來較大的困難,學生容易出現厭煩情緒,或者由于學習其他科目時間緊張而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初中學生學習壓力巨大,特別是初三學生即將面對中考,而針對道德與法治課來講,所占分值不高或者根本未得到充分的重視。所以,有些初中生忽視了對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并且,有些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師并不專業,所選擇的教學模式比較單調,教學只是照本宣科,教學內容乏味。另外,即便學校當中招聘了專業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也會因為所教的班級多,造成教師教學壓力變大,沒有充分的時間來進行備課。第二,主觀問題。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的積極性不高,對此門課的理解不深刻,對道德與法治課缺乏一定的認同。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法治教育策略
(一)體驗式的教育方法
體驗式教育能夠利用自主探究、情景模擬、法治辯論等形式,多角度為學生展示出法治的力量。例如法治辯論,能夠通過多個平常學習中容易理解且容易出現歧義的法治案例為核心,讓學生分組進行辯論,經過辯論后教師做出總結,希望利用辯論的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研究法治問題,在激烈的辯論當中掌握法治知識,促使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情景模擬能夠讓學生通過模擬情景獲得體驗的目的。模擬法庭屬于比較全面的活動。先由教師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研究,給學生合理分配角色,由學生代表展開場景配置、模擬預演。經過建立起逼真的法治環境,將真實案例引入進來,充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沖破傳統教學模式下呆板案例給學生帶來的限制。體驗式教學方法符合初中生的學習特點,符合新課改提出的目標。因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仔細研究教材內容,重點分析有關法律的課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將體驗式教育方法為主,綜合多種教學方法為輔,利用信息技術方式,提高學生對法治教育的好奇心,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學生的創新性,進一步落實法治教育的效果。
(二)拓展法治教育途徑
1.法治宣講活動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課堂當中宣傳法律知識,還能夠利用法治宣講活動來擴大宣傳的范圍與影響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你我共建法治校園”的法治教育講座活動。本次活動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組織,依靠晨會宣傳,激勵學生主動報名參加,從班級當中選擇六名法治宣講團成員,讓他們帶著設計好的宣講稿,圍繞與初中學生相關的校園暴力、校園欺凌等問題進行闡述主題。他們不時地與學生展開互動,活躍整個活動的氛圍。利用本次宣講活動,讓宣講學生將身邊的案例與法律知識良好地結合起來,讓其他學生更深刻地掌握法治意識,增強學生的守法觀念。
2.組織法律演講比賽
為了加強初中生的法治意識,提高學生將法律理念與實際生活結合的能力,教師能夠在課外組織學生展開法律主題的演講比賽。比如,教師讓學生將“我身邊的法律故事”為主題展開演講比賽。通過這些活動,帶領學生深入思考法律知識與法治觀念,為學生宣傳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與此同時,鍛煉學生語言表達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3.開展法治教育專題活動
我國從11周歲到25周歲的犯罪行為都能夠叫作青少年犯罪,我國目前的法律規定年滿14周歲就要接受刑事處罰。大多數學生在這個階段法律意識不足,若沒有明確的法治知識進行引導,非常可能在不知道的情況下產生違法犯罪行為。因此,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的角度來說,要根據組織學生違法犯罪和避免學生變成法盲的要求出發,進行法治教育專題活動,為學生普及基礎法律知識,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三)提高課堂教學靈活性
通常來講,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當中,能夠利用多種形式展開科學合理教學,從而不斷地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下面將具體介紹幾種不同的教學方法:
1.案例教學法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能夠采用身邊的案例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通常來講,選擇的案例要從實際生活出發,是學生身邊的真實案例。教師能夠利用講故事的方式給學生呈現案件內容,挖掘出學生生活中的真實案例,獲得較高的認可度。教師能夠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學生親自體會到案例中所傳達出來的法治觀念,同時教師要為學生灌輸法律知識的重要性,讓學生碰到危險情況能夠舉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良好地維護自己的權利。通過案例教學的方法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法律應用范圍,掌握法律的重要意義。
2.關注社會活動、掌握時事熱點
電視上經常會播放與法治有關的節目,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與法治教育有關的內容,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參與活動。教師可以定期讓學生展開新聞發布會的應用活動,讓學生在課前五分鐘做足準備。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適當的新聞在課堂當中與教師、同學展開深入探究討論,將探究出來的結果統一公布。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多關注有關法律的基本內容,找到一些與課堂練習題密切相關的案例進行分析,在分析的同時,讓學生能夠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從而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良好的呈現出學生自身觀念的問題,從而拓寬學生的眼界。
(四)加大法治宣傳力度
1.利用校園宣傳欄
宣傳欄通常位于學校比較顯眼的位置上,是學校進行法治教育宣傳的良好平臺。可大多數學校并未充分利用好學校的宣傳欄,教師要從法治教育的主題出發設置專欄,定期更新法治教育內容。專欄形式可以是手抄報也可以是漫畫,讓學生耳濡目染,體會到生活與法律的密切相關性。
2.利用校園廣播宣傳
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利用校園廣播的平臺,為學生播放法律小新聞、小故事,普及法律小知識,擴大學生的法律知識面,營造出良好的法治校園環境,讓學生樹立起法治的觀念,從而陶冶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3.利用新媒體技術宣傳
新媒體囊括全部的數字化媒體形式,已經變成初中生生活在其中的社會文化環境。微信、QQ成為了當前初中生比較常用的社交聊天軟件,教師能夠設置一個關于法治教育的公共賬號,比如微信公眾號、QQ號等。教師教學通過使用新媒體技術來宣傳法治教育,更好地營造出法治文化氛圍,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
(五)強化家校法治教育合力
全社會都要承擔起培養青少年成長的重要責任。學校是最重要的教育主體,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家庭教育作為學生教育的啟蒙,起到基礎性的作用。社會作為包容學校與家庭的大環境,對學校與家庭教育積極配合,給學校與家庭教育發揮出良好的助力,豐富教學資源,給法治教育帶來非常多的實踐機會,所以要為二者提供良好的合力。
1.加強家庭法治教育
家長需要不斷努力進行學習,即便沒機會接受專業化的法治教育,也能夠通過網絡、閱讀書籍、電視等平臺展開自學。另外,學校要為家庭法治教育提供支持,學校能夠在家長會上為家長提供法治教育,介紹家庭法治教育的成功案例,讓家長能夠真正意識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意義,讓家長給孩子提供法治教育帶來正確的引導,從而良好地輔助與配合學校法治教育。教師要主動積極地與學生家長保持聯絡,及時地為家長介紹學生的思想、心理變化,特別是涉及到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學生的情況要及時地與家長展開溝通。并且要發揮出街道社區的作用,為家長提供宣傳教育,聯系所在社區的民警在社會展開貼近學生實際的真實案例的講座,讓家長能夠高度重視法治教育,促使家長從中汲取教訓,有針對性、目的性地為孩子提供法治教育,進而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給人帶來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家長作為孩子最直接的教育者,言行舉止都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影響,所以家庭中具備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圍,學生可以受到感染,再加上家屬的積極引導,就能夠不斷增強法治教育的效果。
2.加強學校法治建設
首先,依法治校。學校要對規范管理、教學工作提供制度保證,確保師生言行符合法律規定。這就需要學校對各項規章制度進行健全,讓教育活動始終處在法治環境下。不同班級還需要制定出適合班級內部的制度,從而形成“班校共治”的氛圍,獲取依法治校的理想效果。
其次,不斷加快對校園法治文化的建設速度。學校要在堅持依法治校的基礎上,營造出良好的校園法治文化環境,這也是推進法治教育的重要措施。校園法治文化具體表現在校園當中的不同方面,學校宣傳部門要采用宣傳欄黑板報、學校廣播站、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等平臺宣傳法治文化,從而從多渠道為學生傳遞法治理念。學生被學校的法治氛圍所包圍,深刻感受校園內的法治文化,將會不自覺地接受法治教育,經過自我感受、審視、完善,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識。
總之,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一定要緊緊掌握法治教育的良好機會,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扎實的知識基礎來教育學生。并且要堅持做好體驗式的教育方法、拓展法治教育途徑、提高課堂教學靈活性、加大法治宣傳力度,從而為法治教育事業和建設法治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張成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法治教育研究[J].學周刊,2019(20):33.
[2]蘭秋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活動教學的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45):105-106.
[3]王明亮.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實現因材施教的教育價值[J].課程教育研究,2018(42):73.
[4]張璐.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法治教育的實效性研究[J].遼寧教育,2018(13):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