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摘要】本文針對農村寄宿制學生在課外閱讀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從抓課堂閱讀教學、開展讀書實踐活動、進行課外閱讀評價、拓展課外閱讀內容四個方面探索出了一些適合農村寄宿制學校課外閱讀指導的有效策略 ,希望能為大家開展課外閱讀指導提供幫助。
【關鍵詞】農村寄宿制 ?小學語文 ?課外閱讀 ?閱讀教學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課題名稱:《農村寄宿制學校課外閱讀指導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9]GHB1816。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5-0104-02
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也對小學各年級的課外閱讀量進行了明確的規定。然而,小學生的閱讀水平總是不容樂觀,尤其是農村寄宿制學校因其封閉統一的管理,使得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得不到保障,加之個別教師不重視課外閱讀,缺乏閱讀方法的指導致使學生存在閱讀面狹窄、閱讀理解能力差等許多突出的問題。如何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實效性,真正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收獲,是目前農村寄宿制學校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抓牢課堂閱讀教學,教會學生閱讀技巧。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更離不開課堂,它不僅是教師扎扎實實進行知識教學和技能訓練的“重頭戲”,更是教師教給學生閱讀方法的憑借。
1.抓課內閱讀,教會學生怎樣讀書。
“課內求方法,課外求發展。”學生只有解決好了課內閱讀的問題,課外閱讀的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因此,閱讀要從起始年級開始,要從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良好閱讀習慣開始。
首先,培養學生帶著問題閱讀的習慣。每次閱讀之前,都要設立幾個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讀,邊讀邊找出相應的問題用筆勾畫出來。長期堅持這樣做,不但讓學生養成了勤于思考的好習慣,也促使學生養成了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閱讀習慣。例如,我在教一年級學生閱讀《秋天》這一課時,先提出問題:“這篇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標自然段初步形成自然段的概念,接著分段朗讀讓學生找找“每個自然段有幾句話?”建立起句子的概念;最后讓學生集中交流:“這篇課文寫了秋天的哪些景物?”從中了解秋天的天氣變化和景物特點,順利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
其次,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效果。如語文課上怎樣默讀,怎樣朗讀,怎樣精讀,怎樣速讀……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 并循序漸進加以強化訓練,養成閱讀的習慣。比如,在教學《秦始皇陵兵馬俑》這樣篇幅較長的課文時,教師要先出示閱讀的步驟和方法,讓學生照著這個步驟去閱讀,以此來提高閱讀的效果。
2.從課內向課外巧妙延伸,引導學生讀什么。
在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上,如果僅限于讓學生品讀教材文本內容是遠遠不夠的,若適時地穿插一些課外閱讀的“小插曲”,不僅能取得錦上添花的閱讀效果,還讓學生學會有目的、有選擇地去讀書,減少了讀書的誤區。我是這樣做的:一是捕捉時機,適時滲入課外閱讀。例如,我在教學《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送別詩時,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搜集整理送別詩,課堂上尋機朗讀展示,有了前兩首詩做鋪墊,學生對送別詩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由此,也喜歡上了這類古詩。二是抓住主線,巧妙穿插課外閱讀。這種做法更適合運用于群文閱讀,同樣的主題,不同的閱讀內容和體裁,略讀、精讀、瀏覽、跳讀多種閱讀方法交替使用,使得學生的閱讀視野更加寬闊,課堂生活更加充實。
二、開展讀書實踐活動,豐富學生閱讀生活。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閱讀僅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大量的課外讀書實踐活動,才能達到增長學生見識,豐富學生閱讀生活的目的。
1.舉辦讀書交流活動,給學生展示閱讀的舞臺。
為了讓學生走出“死讀書,讀死書”的閱讀誤區,喚起學生強烈的讀書欲望,我們語文教師要以讀書活動為載體,不斷創新學生的閱讀形式,經常性地組織班級學生開展一些讀書交流活動。例如,低年級開展“講故事”、“兒歌朗誦”比賽,高年級舉辦的“詩詞大會”和“課本劇表演”等,給學生展示閱讀的舞臺,樹立閱讀的信心。
2.假期讀書互動活動,使讀書生活更加多彩。
寒暑兩個假期是學生進行閱讀的大好時機,語文教師要把握好時機,向學生推薦適合閱讀的優秀讀物,提前幫學生制定好閱讀計劃,協調家長督促執行。例如,規定孩子每天看書1小時,做好摘錄筆記;鼓勵有條件的孩子每天去書店看書;給自己的好友推薦幾本好書,并和家長一起制作好書推薦卡;制作幾張讀書小報,在班級微信群分享等系列讀書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得孩子的假期生活更加充實,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也收獲了快樂。
3.讓閱讀走出課堂,讓學生拾回閱讀的樂趣。
寄宿制學校學生在校時間較長,學生整天呆在教室里學習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如若換一換讀書的環境,讀書的效果就大不一樣。例如,有時學生學累了,教師可帶學生到樹蔭下的涼亭下讀讀自己喜歡的課外書;夜晚回宿舍靜臥床頭讀半小時課外書;課間閑談之余交流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讓閱讀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每個學生的內心。
三、重視課外閱讀評價,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評價作為一種教學的手段至關重要。在對待學生的課外閱讀上,適時應用評價性語言和激勵手段可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
1.捕捉契機,即時肯定學生的閱讀表現。
學生不愛讀書的原因有許多,其中,學生的課外閱讀不受重視,教師忽視了對課外閱讀的評價乃是原因之一。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契機,給學生的課外閱讀助力。例如,課堂上一次精彩的問答,習作中一段精彩的應用,平時交流中的妙語連珠,一張圖文并茂的圖書推薦卡,一次感人肺腑的演講等教師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讓學生體驗到閱讀的快樂。
2.多種激勵手段,喚起學生的閱讀欲望。
教師對學生的課外閱讀評價僅停留在語言鼓勵上是不行的。要有所創新,力求使每一次評價都能成為學生追求閱讀的“加油站”。要充分利用學習園地、校園廣播,櫥窗宣傳課外閱讀方面表現突出的典型事跡;要充分利用班級優化大師的評價功能激勵學生閱讀;還要通過舉辦課外閱讀知識競賽評選“讀書小明星”,學期末學校通過檢查驗收評選出“書香班級”等多種激勵,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日俱增。
四、充實課外閱讀內容,拓展學生閱讀視野。
《語文新課程標準》規定:“小學一二年級的課外閱讀量不少于5萬字,三四年級不少于40萬字,五六年不少于100萬字。”這些數字不能不引起我們對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視。我校作為典型的一所農村寄宿制小學,最近幾年,針對農村學生課外閱讀時間少、閱讀量少、閱讀理解能力差等一系列課外閱讀的問題,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取得了喜人的成績。
1.豐富課外閱讀資源,滿足學生讀書欲望。
為了解決閱讀資源短缺的問題,學校給各班級按人均5本的數量配足配齊圖書,在班級建立圖書角;在教室、樓道走廊設立“讀書長廊”;號召家長每學期給孩子買5 本書,家校合作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讓書本充斥整個校園,使學生隨處有書看, 滿足學生的讀書欲望,營造濃郁的讀書氛圍。
2.更新課外閱讀內容,開闊學生閱讀視野。
針對農村學生閱讀盲目,閱讀內容單一的問題,我們也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一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給各年級人均配備一本精讀書目,每天晚自習讀書半小時,學期末對閱讀情況進行評估驗收。二是學校圖書室給班級圖書角配備的書目種類要有所不同,涵蓋童話、寓言、人物傳記、歷史故事、中外名著等。三是班主任要定期從圖書室借閱兒童報刊、學生天地等兒童刊物供學生閱覽,并做好借閱記錄。四是語文教師要根據教材資源和課程進度適時給學生推薦書目讓學生閱讀。
總之,我們要從根本上解決現階段農村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采取有效的課外閱讀指導策略,從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著手,不斷提高農村寄宿制學生的課外閱讀水平。
參考文獻:
[1]2011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毛慶華.小學生課外閱讀現狀及對策——以×××小學為例[J].教學探討,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