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岳飛
疫情至今,小迪已有三次停學的“經歷”,隨著家校雙方通過陸續接觸、交流和家訪,原生家庭問題及學生的行為和情緒問題逐步浮現出來,如何解決是當今家校雙方需積極思考和重視的問題。本案通過個案簡述、學生主訴、個案分析以及解決方法、個案反思等進行論述。
一、個案簡述
1.問題描述
疫情期間,小迪(化名)一開始有上網課,堅持兩周后,由于與家長發生爭執便沒有繼續。下級行政、班主任和心理老師多次與學生、家長進行交流和溝通。由于效果不明顯,所以老師們均登門家訪,希望通過面對面的交流,以愛和誠感動學生。家訪后,小迪恢復了上網課并堅持了兩周,但兩周后再次停止上網課。一直到返校復學后,小迪還是沒有回校。于是,班主任和心理老師進行了第二次家訪。經過兩位老師的循循善誘和心理疏導,小迪回到學校上課。一個月后,小迪再次退縮了。
據班主任反映,小迪在家中與父親有沖突,所以不回校上課,算上疫情期間上網課,小迪已累計三次放棄學習了。期間,班主任老師還是通過QQ、微信或者電話聯系小迪媽媽和小迪,但小迪媽媽回復熱情不高。小迪向王老師發了一篇長長的內心獨白,控訴父親對自己態度惡劣,不滿父母的溝通方式,多次溝通均不改正。而小迪媽媽也與心理老師聯系。小迪媽媽對教育小迪有心無力,不知道應如何是好,難過流淚。
本著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的理念,在級長的帶領下,班主任和心理老師再次來到小迪家長進行家訪。
2.訪談過程
來到小迪家后,家長已陪同老師們坐下。小迪在洗手間遲遲未肯出來,經父親再三催促后,他還是出來了。心理老師觀察小迪,他臉色蒼白,骨瘦如柴,帶著頭箍,頭發凌亂,衣衫不整,沒有穿鞋。據家長反映,小迪睡眠紊亂,日夜顛倒。晚上玩手機,白天睡到下午兩點才起床。小迪沒有跟老師打招呼,猶豫了片刻,還是愿意坐在老師們的身邊。雙手放松垂放于膝蓋,一直低頭不語,期間沒有抬頭看過老師或者家長。
問及小迪為何不堅持上網課,小迪的回復是學不了,學不下去。家長表示沒收了手機和暫停了網絡,但小迪偶爾還是會玩手機。家長非常希望小迪能盡快回到學校學習,但是小迪沒有表態。
3.深入了解
小迪一家四口同住,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以生產和銷售皮鞋為業,家庭經濟情況較好。由于父母常年忙于生意,缺少對哥倆的關環和陪伴,所以哥哥學習情況不甚理想(三流學院)。對此,小迪媽媽倍感內疚,于是把精力和關注度重點投放在小迪身上,但效果不太好。
哥哥與小迪關系良好。哥哥近段時間在家上網課,經常給小迪做思想工作,陪他剪頭發,吃小迪喜歡的快餐,非常關心。
小迪性格內向靦腆、敏感多疑,日常與家人溝通正常,但一提及學習,便沉默不語,或者一直說學不了。然而,母親關注度較多,矛盾較多。
小迪在校與同學關系疏遠,較少主動與人交流,知心好友極少,多與成績落后、品行一般的同學交往,交往的方式多數是課后打網游。
二、學生主訴
1.學習觀念
小迪表示感覺讀書沒有什么用,現在學的數學、英語等學科日常生活中用不著,買菜用不著、工作用不著,學了也沒有用。以后打算做什么也沒有想,不覺得學習對生存有什么用。家里有資源(皮鞋),只要自己運用網絡技術,便能經營和賺錢,無需上學。
2.親子關系
小迪認為父母對他的態度不好,言語粗俗,希望父母改變溝通方式,但多次溝通或者吵架均感到父母沒有為自己而改變,因此,不愿意再與父母進行溝通,對父母感到憤怒和失望。不認可媽媽做生意的方式,應該更新觀念,把商品(鞋子)放到網絡上去經營。前期在級長與小迪溝通時,小迪時而情緒激動,大聲反駁,時而扭頭流淚。老師給小迪遞紙巾,他拒絕接應。后來情緒平復后,能認真聆聽。后期與我們溝通時,情緒平復,默不出聲。
三、個案分析及解決問題的建議
第一,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針對小迪學習不合理認知,心理老師提出幾點與之探討。首先,目前學的內容,很有可能長大了會忘記,因為這是大腦沒有經過有意識的科學訓練而出現的常見問題。其次,在持續學習的過程中,人的思維的敏捷度、記憶的流暢性以及邏輯思辨能力得到極大的鍛煉。最后,學習不僅僅是為了金錢,人應該在不斷地學習中找到他的初心和使命,為之奮斗,才不負青春,最終才能找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在與小迪家長接觸和溝通的過程中,我們漸漸發現小迪的媽媽有一定的特權和走捷徑的意識。比如,小迪媽媽認為只有能賺到錢買到房子、車子,衣食無憂就是人生贏家。小迪一家戶口不在廣州,中考需要比戶籍生考出更高的分數才能去到理想的學校。小迪媽媽想盡辦法通過各種渠道辦理外國戶籍,以取得錄取上的優惠政策。建議小迪的父母矯正確價值觀和金錢觀,引導孩子樹立健康、遠大的理想,將勤補拙才是成才的關鍵之道。
第三,建立成長型思維。關于學習和與父母相處的問題,從小迪的陳述中,有諸多不合理的認知。可見小迪對待問題思維簡單,目光短淺。當出現問題時,采取消極、逃避的態度應對。級長耐心與之溝通,循循善誘,采用單點擊破法,從學習態度、個人目標、生涯規劃、與父母的關系等多方面與小迪對話,正向引導孩子,改變其固定性思維。
第四,提升自我效能感。本學期,小迪由于與家人沖突等原因,多次放棄學習。除了表面上親子關系問題外,很有可能是逃避學習上的不理想,尋求借口來逃避問題。不管如何,可見小迪的自我效能感低,這與父母日常的批評多,鼓勵少有關,也與其自身沒有端正學習態度有關。當老師及時反饋,表揚他默寫認真,按時交作業,上課認真等,他還是會感到開心的。因此,父母需要注意的是日常溝通多提升內驅力,讓他從“重要他人”口中輸入能量。
第五,立好原則,正好家風。從幾次家訪的接觸中,可見小迪父母比較寵溺孩子,把孩子慣壞了,表現出來的沒禮貌父母也沒加制止等。家長需要反思,以身作則做好。從最基本的小事做好,教育孩子,立好原則,正好家風。其次,小迪父母在疫情期間,一日三餐均端到房間里供孩子吃,沒有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例如自己煮飯、洗衣服、搞衛生等。只有勞動了,才能懂得勞動不易,懂得珍惜和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情。同時,勞動還能改變人的情緒。
四、個案反思
家庭教育是當今社會非常重視的話題,也是千千萬萬的家長和老師需要終身學習的課題。對于小迪的個案,進展緩慢,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的確看到了暴露出來的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例如學習態度、金錢觀和價值取、成長型思維、自我效能感以及家長教育原則等。孩子出現問題,孩子本身、家長以及學校老師都需要積極面對問題、竭力解決,最終才能逐漸走回正軌。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暴露問題的關鍵時刻,出現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問題或者看到了不去解決。希望無論是家長還是家庭教育工作者,都能有一顆面對問題不畏懼,迎難而上的心。
參考文獻:
[1][美]彼得·布朗.認知天性[M].中信出版社出版,2018.
[2]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練習[M].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