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燕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發音吐字還不是很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朗讀教學。朗讀不僅僅只是簡單的讀,而是要讓學生能夠通過朗讀去體會文章中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現在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會影響到朗讀教學開展的質量,因此,本文對此進行詳細分析,并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問題和對策
朗讀,簡言之就是將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情感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內容,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情感和陶冶學生的情操都具有積極作用。朗讀并不僅僅只是學生的事情,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指導,教會學生如何正確的進行閱讀,才能夠將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一、現階段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教師和學生對朗讀缺乏正確的認知。這主要是因為受到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學生的考核主要是以卷面考試的方式,導致教師和學生都不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教學。學校會專門安排有早讀和午讀的時間,在這個時間里,通常只是學生看著課本進行無感情的朗讀,教師只是在一旁監督看看哪個學生沒有開口,及時提醒,并沒有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教學生應該如何進行朗讀,如何在朗讀的時候融入自己的情感,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小學生的年紀小,更沒有情感的意識,更多的是依賴于教師的指導。因此,教師的不重視,導致了學生沒有對朗讀形成正確的認識,朗讀效果不好。
第二,朗讀教學的時間比較有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時安排和教學任務都是已經確定好了的,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授課的時候會將主要的精力和時間集中在知識的講授上,對于朗讀教學,一般是讓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或者是某個重要的段落而已。因為如果教師將過多的時間放在朗讀教學上,就會導致教學任務無法完成。
第三,學生對朗讀的參與度較低。教師在要求學生朗讀的時候,通常是采用集體朗讀的方式,此時,就會有一些調皮的孩子“渾水摸魚”,嘴巴隨便動一動,實際上并沒有在讀書,他們覺得不會被教師發現,也覺得朗讀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此外,加上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也能夠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使用課文錄音代替了教師范讀,這不利于師生間的互動,小學生的心智發展還不成熟,單純的有感情的錄音,他們不一定能夠理解。導致學生讀完了也不能體會其中的情感,使學生失去朗讀興趣,參與度逐漸降低。
二、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效果的應對策略
第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小學生的心智發展還不是很成熟,他們很難自主從朗讀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情感,就需要教師給予學生的積極的引導。朗讀教學不僅僅只是教會學生如任何吐字發音,及時幫助學生糾正發音,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去體會文章中的情感,一步步引導學生用心地去體會,在閱讀的過程中還能夠進行思考,這才能稱之為朗讀。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我變成了一棵樹》時,這是一個比較有趣的小故事,但是如果只是讓學生自己去朗讀,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不一定能夠體會到那種母愛的情感,此時,首先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去解讀這篇文章,理解文章想要表達的情感,讓學生們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么發現自己的小秘密的?然后再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在朗讀的時候注意“我”的情感變化,驚喜、高興、疑惑、失望等多種情感的變化,教師引導學生在朗讀時要將這些情感融入其中,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也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第二,給予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朗讀教學的開展,需要教師給予學生引導和指導,同時,教師也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有的文章并沒有很多的情感表現,主要是讓學生明白道理,對于這類型的文章,教師只需要要求學生進行多次朗讀,吐字清晰、標準即可,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要求;對于那些有著較明顯的情感表達的文章,教師需要在學生朗讀的時候進行引導,避免朗讀變成一種形式化的學習。朗讀并不是單純的讓學生讀,還可以采用問答式、小組討論等方式開展,給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例如,三年級上冊《不懂就要問》一課,對于這篇文章,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進行標準的朗讀,做到吐字清晰即可,因為這并不是教學的重點文章,主要是告訴學生“不懂就要問”的道理,文章也通俗易懂,沒有很多的情感表達,學生通過朗讀就能夠清楚的明白文章的寫作意圖。
第三,為學生創設朗讀的情境。想要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中的情感,在朗讀的時候能夠融入自己的情感,需要教師在朗讀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朗讀的情境,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不會讓學生覺得朗讀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例如,教師在教學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這一課時,大自然有很多的聲音,但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并沒有注意到,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文章中所描述的情景,借助多媒體設備來為學生營造一個朗讀的情境,這個情境主要是通過背景音樂的方式呈現,如風聲、樹葉摩擦的聲音、狂風的聲音、小雨滴答的聲音、小溪淙淙、河水潺潺、大海洶涌澎湃的聲音、鳥兒嘰嘰喳喳的聲音等,在背景音樂的烘托下,學生進行朗讀會更加的有意境,也更加有趣。
第四,需要教師進行范讀。有的教師會因為自己的說話不是很標準,就選擇用多媒體播放錄音的方式來代替自己的范讀,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幫助學生糾正發音,但是并不能夠完全代替教師的范讀,因為這樣的教學缺乏師生間的互動,不利于學生去把握文章的情感。教師的范讀,并不僅僅只是指發音,同時還是情感,只需要教師在范讀的時候將情感充分地展現出來,也能夠讓學生有所感觸,在朗讀時也融入自己的情感。此外,小學生的知識量是有限的,他們對語速和語調的把握并不準確,很難通過朗讀將情感表達出來,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范讀,帶領學生進行朗讀,讓學生通過模仿改正自身的不足,逐漸掌握朗讀的技巧。
綜上,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也是教學內容的一部分。朗讀教學不僅僅能夠幫助學生糾正讀音,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因為朗讀是要求學生必須親自參與其中的一個學習內容,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對學生學習語文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倪興旺.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J].語文課內外,2020(4):286.
[2]張永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常見問題及對策研究[J]. 新課程導學,202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