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虹
【摘要】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教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真正的學會學習。從小學生的特點上看,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指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常要采用數形結合的方式來進行解題,從教學內容上看,最常用的方式是運用線段圖來解決問題,本文也圍繞這個學習方法展開詳細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運用;線段圖
運用線段圖的方式來解題是數學方法中的數形結合中一種重要的方式,從小學生的特點和認知能力來看,這也是最適合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方式,能夠將一些復雜、抽象的數學問題簡單化、具體化,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拓展思維,發揮學生的創新性,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線段圖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一、線段圖解的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對于大部分小學生而言,數學是一門比較難理解的學科,再加上小學生的閱歷比較少,缺乏實踐經驗,教師在講解數學知識的時候沒辦法做到所有的知識點都進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就算結合了實際,但是如果學生并沒有經歷過,也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在面對這樣的教學情況,教師充分發揮好自身的引導者的角色,結合學生和教學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小學數學知識對于教師來說很簡單,但是對于學生來說數學知識是抽象的,他們的想象力和思維邏輯能力都還不是很強,他們思維大多數還停留在直觀上,所以在解決一些比較復雜的、或者是比較抽象的題目時,通常會不知如何下手。因此,教師要充分運用線段圖解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幫助學生分析題目中的一些數量關系,用線段圖的方式直觀的表現出來,幫助學生更地理解題目的意思。此外,教師在引導學生運用線段圖的過程中,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讓學生將文字轉化成另一種表現形式,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積極作用,而且圖解法在今后的數學學習中仍具有很大的作用,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解決關于數量問題的數學題目。
二、線段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方式
第一,培養學生用線段圖解決問題的意識。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用線段圖解決問題的意識,主要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引導學生將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用線段圖的形式表現出來,將復雜的、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有助于理解;二是對于過于復雜的題目,里面的數量關系比較復雜,學生靠自己很難將數量關系整理明白,需要教師的引導,幫助學生將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找出來,再引導學生用線段圖表現出來,將困難的知識簡單化;三是有的題目中的數量關系不復雜,只是數量比較多,引導學生用線段圖表現出來,就能夠很直觀地看出各數量之間的關系,將繁瑣的知識簡單化;四是培養學生規范、美觀的畫線段圖,有助于學生直觀的看清各數量之間的關系。例如,教師教學五年級的《小數除法》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有這樣一道題:“一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得到的新數比原數大38.88,原來的小數是多少?”首先教師先將題目以PPT的形式展示出來,再指導學生通過畫線段的方式,對比原數與擴大后的小數之間的差距,在畫線段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計算步驟。
第二,培養學生畫線段圖的能力。當教師在用線段圖進行輔助教學時,很多學生都能夠很直觀地理解題目的意思,在教師的引導寫做題也會很順暢,但是當自己動手畫圖時,卻不知道如何下手,可見學生缺乏動手的實踐能力,因此,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畫圖能力,特別是畫線段圖的能力,對學生用來解答應用題具有很大的用處。例如,五年級《除法》的內容中有一個問題:10除以5等于多少?雖然教材上已經有列式,學生只需要計算就可以了,但是這時教師可以融入線段圖。先畫出一個線段(代表10),將線段分成5等份,每一份就是2,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體會除法的意義。因此,在日常簡單的數量關系的計算中,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從簡單的題目開始入手,慢慢培養學生的畫圖能力,找到畫圖的技巧,在以后解決復雜的數學問題時,就可以對線段圖運用自如了。
第三,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畫線段圖的指導。首先,教師帶領學生找到數量關系,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畫出線段圖,然后要求學生模仿,體會什么是線段圖。其次,要求學生同桌之間一邊畫一邊給對方講解,對于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及時的指導。最后,當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畫圖技能以后,再給學生一些簡單的例子進行練習,提高畫圖能力。例如,教學五年級《可能性》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借助畫圖來幫助學生認識統計學的初步含義,所有事件也可以看成是線段圖的一種表現形式。做一做例題:一個盒子里面一共有8個小球,其中2個為紅色,隨機抽選一個,摸到紅球的可能性是多少?此時,教師不急讓學生直接做題,在黑板上用線段圖的形式將一條線段分為8分,其中2段涂成紅色,直觀地看到整個圖像的關系,然后給出不同的規律,讓學生在草稿紙上進行模仿畫圖,同時進行適當的指導,培養學生的畫圖能力。
第四,重視學生對線段圖的理解。教師讓學生畫線段圖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去理解題目的意思,作為解題的一種輔助技巧,而不是為了畫圖而畫圖,有的學生畫圖出來卻不知道線段圖的意思,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對線段圖的理解,準確把握線段圖上各個數字之間的關系,才能夠真正運用線段圖去解決問題。小學五年級的教學中有很多可以用線段圖進行表示的題目,運用線段圖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找到解題的方式,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學生理解線段圖,因此,教師可以運用看圖編題的方式,培養學生對線段圖的理解能力。例如,五年級《植樹問題》一課中,教師可以將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用線段圖的形式表現出來,如“現場一共有20棵需要栽種的桂花樹,計劃栽種5排,每排需要種多少棵?”教師畫出一條線段,下面標著20棵,在線段上標一個點,均分為5個等份,則每份所代表的數值則為需要種的棵數。以此來培養學生對線段圖的理解能力。
綜上,小學數學教師已經在教學中普遍運用線段圖進行教學,但是卻沒有重視培養學生理解線段圖和運用線段圖的能力,導致學生不能夠很好地運用線段圖去解決問題,因此,教師要在日常的教學中滲透線段圖,培養學生運用線段圖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余蘭勁.解析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線段圖的應用[J]. 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20(1):66.
[2]張旺.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畫圖策略解決具體問題[J]. 才智,2020(4):178.
[3]楊明芳.如何有效運用線段圖來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研究[J]. 信息周刊, 2020(4):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