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嶼
摘 要 宜良縣部分地區氣候惡劣、地形相對陡峭,造林困難,實現荒山生態治理是一個挑戰。基于此,深入剖析多年來我國人工造林和對于地勢特殊地區造林治理的實踐,探討植被恢復工作存在的科學種植問題,并對宜良縣造林困難地植被恢復的經驗進行總結。
關鍵詞 陡坡地;石漠化;生態治理;冬林苑;櫻花谷;推廣策略
中圖分類號:S728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0.088
實施生態修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在實踐中,各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針對森林草原退化等生態環境問題開展修復工作,大力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退牧還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等,在生態修復方面不斷進行探索創新,雖然取得明顯成效,但仍然存在制度體系不完善、社會參與度不高、技術創新不足、量化評價指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石漠化是當前我國面臨的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更是巖溶地區的首要生態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能夠給當地老百姓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在高速公路沿線、宜良縣城鎮面山石漠化荒山治理的進程中,宜良縣通過荒山使用權有償轉讓等林權制度改革,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生態建設領域,找到一條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道路,取得了較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 宜良縣造林困難地概況
宜良縣地處昆明市東南部,冬春干旱少雨,夏秋多雨潮濕,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6.3 ℃,年平均降水量937.2 mm;土壤屬于紅壤,出露碳酸鹽巖和紫色砂頁巖,中陡坡、陡坡上發育的分別是初育性質的石灰(巖)土和紫色土,同類母巖上的中緩坡、緩坡上發育的大多是地帶性普通紅壤,出露砂頁巖的陡坡上發育的大多是紅壤性土。宜良縣屬云南高原北亞熱帶植被區,境內森林類型為半濕性常綠闊葉林與針葉林,全縣森林覆蓋率55.44%,林木綠化率57.68%,生態資源儲備較為豐富。宜良縣國土總面積1 912.8 km2,巖溶地區面積為829.3 km2,占全縣國土面積的43.2%。在巖溶地區中,石漠化土地65.4 km2,占比7.9%,潛在石漠化土地203.6 km2,占比24.5%。由于自然植被破壞嚴重,目前多數為次生云南松和多種櫟類闊葉樹組成的混交林。因此,在其經濟發展和地理生態環境改造的同時,必然會迎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2 宜良縣造林困難地植被恢復的實踐
2.1 造林困難地土地轉讓思路的形成
多年來,國家先后開展了珠江防護林、陡坡地造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但由于投入資金有限,每年僅能實施300~400 hm2人工造林項目,及時消除難造林林地成為各地政府生態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能夠采用國家造林項目結合個人市場經營行為的模式,將有效加快綠化進度。通過反復醞釀、認真思考,發現有償轉讓集體荒山使用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團結有能力的創業者,并在更大程度上增加植樹造林的經濟投入,打造完整的林業林區產業鏈[1]。宜良縣政府順應民意,在全省率先出臺了一系列圍繞林業建設開展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政策,這些政策所取得的收效非常顯著,且值得推廣。具體內容為堅持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原則,有償轉讓荒山的使用權和相應收益,出讓集體所有的荒山、荒坡、荒溝、荒灘以及低產難造林(四荒一低)部分與地塊。出讓的年限一般為40~70年不等,而出資承包荒山的受讓對象可以是單位也可以是個人,優先考慮當地農戶,出讓方式分為協議、招標、拍賣3種,出讓用途往往是加大綠色生態環保建設力度,發展經濟林業。政府在規定了基本權益保障的雙方條件之后,對于實際地價的出讓參照市場調節原則,出讓的數量原則上也不受到限制,唯一限制的是出讓地塊必須在3年之內完成造林綠化工程,并開始逐漸走上生態環保的正軌。根據植樹造林的繼承性和延續性,允許其進行繼承、轉讓、出租、抵押或各種合作及合資,讓千家萬戶受益,促進當地綠色環保工程可以代代開展。
2.2 宜良縣難造林林地植被恢復典型事例
2.2.1 玉龍山冬林苑陡坡荒山生態治理
2.2.1.1玉龍山冬林苑概況
玉龍山冬林苑位于宜良縣狗街鎮玉龍社區,距離縣城10 km,南盤江、東南繞高速從山腳穿過,為高速公路沿線及城鎮面山。海拔1 700~2 000 m,平均坡度35°,最大坡度達70°,面積173 hm2,林種以防護林為主。
2.2.1.2玉龍山冬林苑植被恢復的主要問題
立地條件較差,多年人工造林未成林地塊受暴雨沖刷等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干燥瘠薄、蓄水能力極差,漏水、漏肥,蒸發量遠大于降水量,是典型的陡坡難造林地。技術力量薄弱、資金有限,未能及時吸納先進的技術措施和理念,仍沿用傳統的大范圍、粗放的造林模式,成功率低下。
2.2.1.3樹種選擇
玉龍山冬林苑為高速公路沿線及城鎮面山,高速公路面山綠化是加強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惠民濟民措施與景觀措施,造林樹種的選擇應以生態效能大、景觀效益好的常綠針、闊葉鄉土樹種和經濟效益好的樹種為主。根據適地適樹原則,結合樹種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按造林地的立地條件樹種主要選擇冬櫻花、清香木、黃連木、球花石楠、肋果茶、紅楓、藍花楹、香樟等。
2.2.1.4技術措施
造林方法采用植苗造林,容器苗采用明穴植樹法。整地方式主要采用全面和帶狀整地后挖種植穴,以提高林地利用率,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減少地表徑流,防止水土流失,更有效防止雜草生長蔓延,在冬櫻花、球花石楠、肋果茶、紅楓、藍花楹、香樟等林間空地套種三角梅等。根據造林小班立地條件,共編制了5個造林類型。
2.2.1.5管護措施
管護措施包括松土、除草、補植、灌水、修枝施肥、病蟲害防治等。采取封育方式進行管護,封育期間不準采伐、放牧和其他一切不利于林木生長繁育的人為活動,通過巡山管護防止人畜踐踏,預防和減少森林火災,并定期觀察苗木生長中出現的問題,如生長狀況、病蟲害以及影響苗木生長存活的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