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剛
摘要:在當前農業經濟效益普遍不高的形勢下,研究農業生產發展面臨的問題,對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基層實踐經驗,分析了現代農業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生產 存在問題 對策建議
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業強才算國家強,農民富才算國家富。在當前農業經濟效益普遍不高的形勢下,研究農業生產發展面臨的問題,對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現代農業生產面臨的問題
(一)農業生產發展缺乏統一規劃,存在著盲目發展的問題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的指令性計劃消失,指導性計劃減少,特別是自2006年國家取消了農業稅,地方政府財政稅收逐漸轉向二、三產業,農業經濟發展在基層政府工作中的重視程度逐年淡化,農業生產的發展缺少了統一規劃,缺失了年度發展計劃。隨著農村土地承包法的逐步落實,雙層經營中統一經營的成分逐漸降低,導致村集體經濟收入逐漸減少,村干部服務積極性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以農業生產為主導產業的農村區域,多數村集體的帶富能力在逐年降低。從事農業生產的多數農民文化水平低,缺少市場信息又不加強學習,不能做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農業,出現了盲目發展、跟風而上的現象。
(二)農業生產偏重生產技術指導,缺少經營管理知識普及
技術和管理是經濟發展的兩個輪子,二者缺一不可。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多因為學習經營管理知識的機會比較少,盲目投資經營的比較多,投資農業項目之前往往缺少投資可行性分析和比較效益分析。加上設施農業項目投資大、見效慢,自然災害風險大,增加了農業項目投資的不確定性。基層政府農業技術部門往往是根據農民生產需要去提供相應的生產技術指導,農業經濟管理部門一般只負責農村基層集體經濟組織的管理,很少去顧及農民的經營管理知識培訓。農民在這種缺少前瞻性分析的情況下,盲目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很難產生良好的農業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態效益,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影響到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
(三)基層一線農業推廣人才缺乏,服務“三農”能力不足
“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寶貴的資本中最寶貴最有決定意義的資本。”目前我國農村許多地方農業生產一線技術指導力量嚴重不足。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后,很少有農口專業畢業生進入鄉鎮機關,鄉鎮機關條件艱苦、職稱晉升渠道有限等因素,很難產生吸引力。雖說事業編制人員是逢進必考,但由于涉農專業招人門檻較低,報考人員不需要取得農業從業資格證就可以考入鄉鎮的農業事業編,進來的往往是非農專業的畢業生,有的畢業生沒有農村生產和生活經歷,占據了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的農口專業技術編制,卻不能發揮農業專業技術崗位的才能。另外,在歷年的鄉鎮機構改革過程中,因為部門和編制的調整,鄉鎮機關內部有部分非專業人員被調劑到農口部門。多方面因素造成了專業的人才進不來,非專業的人員出不去。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包括農技、農機、植保、林果、水利、農經、瓜菜、土肥等專業人員,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看似健全,但是人員配備的專業性遠遠滿足不了基層一線農技推廣的目標要求,農業生產發展缺乏有針對性的技術和經營指導。
(四)農業保險政策支持乏力,影響到農業生產規模經營
當前的農業保險得到政府扶持的是為糧食作物提供的大災政策性保險,存在繳納保費低、理賠金額少、農民繳納保險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沒有真正起到防風險、御大災、順民心的效果。其它農作物的保險種類較少,當前推出的商業保險不能覆蓋所有農作物和農業設施,也幾乎沒有政府支持的政策性保險。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到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尤其是在農業比較效益較低的情況下,難免會影響到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經營,不利于農業科技推廣,也不利于農產品質量的監管和提升,進而影響到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二、促進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對策
(一)因地制宜做好區域性農業發展規劃,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
農業經濟發展活躍的地方一般都有長遠的生產發展規劃,例如山東的“諸城模式”“壽光模式”,方向明確、目標思路清晰,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催生了新產業新業態,推動了當地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化發展,推動了電商服務業、品牌農業甚至鄉村旅游業的快速崛起。地方黨委政府、黨支部村委會應當積極配合,依據當地的自然資源、物候條件以及區位優勢,充分發揮好主導作用,借助于專家學者的智力,因地制宜做好農業生產發展規劃。在此基礎上,組織引導農民搞好產業發展中的分散經營,打造品牌農業,形成品牌文化,培育新的產業和業態。
(二)同步推進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培訓,培養復合知識型農民
農業綜合服務站要配齊配強農口專業人員,不僅要吸收不同農口專業的生產技術人員,也要吸收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畢業生,以便于全面推進農業綜合服務工作,同時側重于農業生產技術的培訓;農業經濟管理指導部門在做好農村基層集體經濟組織指導工作的同時,要拿出時間和精力,做好農民和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訓指導,傳授農業經營管理知識,培養生產技術過硬、經營本領高強的新時代復合型農民,推動生態循化農業、優質高效農業大發展。
(三)加大農村基層農業人才及科技供給,為農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近年來,國家推出了免費農村全科醫生教育、免費師范生教育,卻很少有免費農業專業學生的教育。國家層面要加快涉農人才培訓,積極支持科教興農、人才強農;大中專院校及科研院所要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業技術推廣,不搞農業培訓技術壟斷,使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理念以適當的價值實現形式傳遞到各級政府農技推廣部門;市、縣、鄉各級政府農業部門要采取多種形式的科技下鄉活動,讓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理念傳授到農民心中。地方政府對服務基層一線的農業人員應當抓緊實施吸引人才的用人政策;基層政府農業部門人才引進應當涉及方方面面的農口專業,便于解決農業生產一線問題,并且實行嚴格的上崗資格證制度,讓有限的基層崗位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干,農業產業才能興旺發達。
(四)積極完善出臺農業保險政策,為農業規模化經營保駕護航
我國是人多地少的國家,糧食產業作為重要農產品的來源必須牢牢地抓在手上。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出現,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逐年減少,勞動力成本提高,糧食產業比較效益長期低下,為確保糧食有效供給,實行糧食生產規模化經營勢在必行。規模化生產必須要有高度完善的農業保險政策,既要防止大災之年給農業生產經營者帶來種植風險,又要防止在價格大跌之年帶來的銷售風險。因此,政府要大力支持農業保險公司開發新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在自然災害保障方面,積極探索推廣天氣指數保險等新型產品和服務;在價格波動保障方面,積極探索推廣價格保險、收入保險的有效實現形式。在險種逐漸健全的基礎上,積極推進主要農產品農業政策性保險發展,逐步提高農業生產保障水平,有效提升農民群眾的參保比重,充分調動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積極性,進而為農業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州市夏邱鎮人民政府)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