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養老設施的發展還停留在設施數量和床位數量增加的表層現象上,剖析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以需求為導向配置養老服務設施,改變養老設施供給側的認知偏差,是破解當前養老服務設施“一床難求”和高空置率矛盾的關鍵,在養老服務設施的發展方向上應緊密結合與關聯產業的融合,在養老服務設施的運營模式、種類配置、設施服務等方面走多元化發展之路。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養老模式;城市養老設施;需求;多元化發展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鎮人口老齡化面臨著更大的壓力,考驗著城鎮養老設施的服務能力,但也為養老服務產業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空間。我國已全面步入老齡化社會,未來老齡化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城鎮化將為養老服務設施的發展帶來更為龐大的市場需求和服務需求。
1、當前我國主要的養老模式
國務院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了“9073”的養老方針,家庭養老90%,社區照顧養老7%,機構養老3%。[1]養老模式的多種形式并存是目前解決中國養老問題復雜性、特殊性的主要途徑。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的發展目標,我國要全面建成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三位一體的養老服務體系。[2]依據國家標準《城鎮老年人設施規劃設計規范》,目前我國現階段養老服務設施主要包括:老年公寓、托老所、養老院、老人護理院、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服務中心、老年學校等。[3]
2、養老服務設施的現狀問題
近幾年,國家在各種政策的出臺和引領下,養老服務設施的投資主體多元化、養老模式和設施配置類型的多元化使全國養老設施的發展在數量上和質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一方面失能、半失能和有康復需求的老人“一床難求”入住難,另一方面郊區偏遠地段及一些民營養老機構出現了高空置率的現象。問題根源在于,一是缺少頂層設計,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需求導致設施配置定位不清,公益事業必須由政府引領;二是設施選址、布點缺少前期調研,不少設施選址偏遠而服務又缺少對目標群體的服務定位;三是缺少公益事業觀,一些養老設施護理條件有限,只能滿足于自理老人,而自理老人的入住需求比較低。
3、“需求”是養老設施配置的基本出發點
老年人年齡階段不同、身體健康程度不同、經濟條件水平不同、文化層次不同需求的差異性較大,在養老設施類型的配置方面應有區分度來實現需求的多元化。對于低齡老人,對精神層面的需求較高,對社會角色的自尊需求比較高。高齡老人相對體弱多病,需要醫療保健、生活服務、情感需求的需求度較高;對于身體健康的老年人,文化娛樂的需求較高,對于失能和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醫療保健、生活服務的需求度較高;對于經濟條件水平較低的老年人醫療保健和生活保障的需求度較高。對于經濟條件較好的老年人,醫療保健、精神文化需求度較高。
4、養老服務設施多元化發展的對策
4.1養老服務設施與關聯產業結合的多元化
與醫療、教育產業結合,發展“醫養結合”和“養教結合”。“醫養結合”是通過整合養老服務中的醫療服務資源和養老服務資源,為老年人提供集醫療、護理、康復、生活照料、無障礙活動于一體的及時、便利、權威的醫療服務和生活照料服務。[4]與房地產、鄉村產業結合,發展“養老地產”和“鄉村養老”。如萬科等企業在小區開發過程中增加養老附加值,形成居住到養老的全齡居住社區。與旅游產業結合,發展“旅游養老”與“生態養老”,體現“老有所樂”。新型城鎮化將大力發展小城鎮建設,培育資源和生態好的小城鎮作為未來養老產業的發展基地。
4.2養老服務設施運營的多元化
目前,養老設施按投資運營主體分可分為公營、私立及政府為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復合模式。政府為主體投資建設的養老機構可以租賃、委托、購買服務等形式進行市場化運營,并給予以照護失能、半失能老人為主的私營養老機構一定的補助,鼓勵民生事業。通過多種運營方式的并存,豐富投資主體,實現養老服務設施由單一化供給向多元化運營服務的轉型。
4.3養老設施種類配置的多元化
養老設施配置的形式應分階段、分層次,即分年齡階段和消費級別。低齡老人身體狀況較好,社區提供的服務更多地應該是活動設施和生活服務設施;高齡老人需要照護比較多,設施的配置宜根據自理、半自理和不能自理分設;健康自理類老年人愿意選擇到遠離市區的養生度假類養老院;體弱護理類老年人則愿意選擇市內或近郊的養老綜合體。
養老設施的配置形式宜分級別、分主題。分級別即中等以上城市應按照住區規模分級配置,不同級別布點依據其服務半徑均勻布局相應規模的養老設施。日常使用頻率較高的生活服務設施的服務半徑宜控制在步行范圍之內,以居留為主的設施服務半徑可按級別適當擴大。針對健康自理的老人,建成以老人興趣愛好、集個性化需求為主題的特色養老機構民營養老機構可以發揮其運營的優勢。
4.4 養老設施服務的多元化
首先,養老設施的多元化促使社區服務內容的多元化。養老服務內容應從供給側入手,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轉變傳統落后的需求觀念;其次,養老設施的多元化促使社區服務技術手段的多元化。通過政府的有效引導,建立行業服務標準,培養專業服務人才,為社區養老服務提供人才支撐。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建立社區綜合養老服務平臺,構建科技養老服務的支撐體系,提供高效、智能的現代化服務網絡。
結語:
總之,新型城鎮化加劇了城市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但也帶來了城市發展的驅動力,養老設施的發展,需從供給側角度,發掘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如此才能實現養老設施與老年人群體的共享共贏。以社區養老為核心,復合其他關聯產業,拓展養老設施的服務類型,走多元化發展之路已成為未來養老設施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周燕珉,王富青,柴建偉.《中國養老居住對策及建設方向探討》[J].《城市建筑》,2011年第12期.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鎮老年人設施規劃設計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4]王建云.《養老服務模式下資源整合路徑研究》[J].《老齡科學研究》,2015年第12期.
作者簡介:
李巖(1976.03.31),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吉林省集安市,學歷:本科,職稱:中級,現工作或學習單位:吉林省嘉源建筑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長春分公司,研究方向: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