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月
摘?要: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對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現代化學生精神文化提升需求具有崇高的深意。本文以新時代文化自信視閾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創新發展為討論方向,分析了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時代性價值,闡述了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徑,實現了思政教育動態化、層次化的改革,引導學生明辨是非、謀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新時代?文化自信?傳統文化?思政教育?融合路徑
文化自信作為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堅定信念,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中提到了文化自信,傳遞了文化理念以及文化觀。
一、新時代文化自信視閾下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堅持文化自信,是培養大學生科學文化素養,拓展大學生思政素養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內在核心要素。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信息化大背景下,現代大學生思想觀念、人文素養逐漸趨向多元化。他們思想開放、視野廣闊、思維活躍,成長的過程中,基于網絡時代的影響下,吸入、吸收過多社會咨詢。物質取向、精神取向以及思想觀念都形成了差異性,他們從小接觸移動終端,視野遠超前代;他們思想開放、自信,且思維保持著高度的活躍,接觸到多元化的信息咨詢,兼容并包形成主流,如何規避身份認同的弱化,面臨著現實的考驗。作為教育從業者,如何幫助學生在個性標簽中銘刻正確的文化思想,從文化自信中尋求前行的力量,是當代大學生教育者面臨的嚴峻挑戰。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將思政教育工作貫穿教學全過程,實現全方位育人,強化文化育人的有效性。因此,教育從業者應發揮自身創造性、開創性,不斷創新教育方法,統籌和整合各方優秀的思政教育資源,做到協同努力,改進思政教育方法與手段,迎合新時代思政教育需求的變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民族的血脈,為現代化社會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以及文化養分,依托文化自信為載體,尋求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理論結合的實踐點與契合點,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全新格局的同時,促進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育人。
二、新時代文化自信視閾下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原則性
(一)堅持方向性原則
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其中,發展方向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中國文化建設的根本,是堅定文化自信的主心骨。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認識成果,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同時,指明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二)堅持開放性原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是在人類多元化文化成果交流、交融以及交鋒的過程中不斷自我發展、更新的過程。不同文化間的交流、碰撞,是保持文化生命力,促進文化發展以及文明進步的重要機制。大學生主觀意識、理解能力較為薄弱,在面對多元化的價值選擇中,失去理性判斷與鑒別能力是一種客觀事實。文化自信視閾下,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原則中,應堅持開放性這一觀點,要求大學生在面對西方文化下,可以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
(三)堅持創新性原則
中華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不加以傳承和改造而故步自封,對當代文化發展以及文化自信的建設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應發揮傳統文化涵養以及文化自信的作用,堅持創新性原則,結合時代特點與實踐要求,實現文化教育的全新面貌以及全新格局。
三、新時代文化自信視閾下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完善自身教育理念,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基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內容,利用引導性、啟發性方式,加強學生互動性,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同時,拓展學生思想覺悟,加強家國情懷滲透方針。但據筆者不完整統計,現階段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依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措施、教育理念,秉承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促使學生被動地接受思想教育,無法提高學生參與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一定的抵觸、厭惡心理。教師應發揮教育從業者精神,積極開拓教育措施,利用多元化教學策略整合教學內容,基于全員參與的策略下滲透傳統文化。在滲透環節下,應引導學生對我國的政治原則、道德要求、法律規范有一定認知,引導學生加以關注。圍繞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在人民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的教育,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反對資本主義的、封建主義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利用案例、生活化、多媒體等多元素策略,利用豐富資源,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加強學生參與積極性,達到全員參與的目的同時,強化學生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部分的學習有明確認知,明確傳統文化內涵的道德、責任、使命。
(一)強化學生情感體驗
在落實育人全過程中,情感體驗為育人核心因素,其目的主要滲透學生生活各方面,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的同時,落實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進而提高學生人文思想,推動其綜合發展。理性認知是構建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的前提與基礎,而情感體驗則是催化思想素養提升的主要推力,進而提高學生思想感悟,讓學生在感知傳統文化中受到熏陶、洗禮,提高學生思想情感。
(二)發揮新型媒介協同效益
現代化、數字化以及信息化的高速變革下,信息技術為我國教育事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依托信息及時構建思政教育,打破了傳統單一性、局限性的形式化教學模式,更是突破了時間限制、空間限制。但信息化時代媒介的開放性、廣泛性以及包容性,對我國傳統思政教育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信息化背景下,學生通過網絡信息平臺,涉及了多元化的信息咨詢,對學生的意識思想、行為舉止造成影響的同時,更是對其身心健康的發展造成了影響。教育應做到與時俱進,結合新時代媒介平臺,以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發揮新型媒介協同效益,以人文思想、傳統文化為基礎,堅持貫徹文化自信理念,積極搭建網絡交流平臺,引導學生日常生活中積極參與交流,潛移默化實施思想教育,教師也可通過微信群、QQ群以及抖音等新時代媒介作為交流手段,在交流中提高學生思想覺悟,以此推動學生綜合發展,進而落實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有效結合。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的發展希望,是我國未來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傳統的形式化教育已然無法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需求,依托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滲透,制定相應課程計劃,實現了創新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黨巍.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路徑探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2):279—280.
[2]孫明輝.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路徑探析[J].改革與開放,2020(09):85—87.
[3]李素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評《中華經典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20,40(09):86.
[4]費菲,孫立銳,王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分析——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融入》[J].教育發展研究,2020,40(03):2.
[5]張華春,季璟.新時代文化自信視閾下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徑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3):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