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陽 王立和
摘要:歌劇作為17世紀歐洲地中海文明向全世界進行輸送的藝術形態之一,對世界各地的音樂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20世紀以來,中國歌劇發展的過程大致可分為萌芽期、探索期、繁榮期、發展期。本文通過探析歌劇在中國的發展脈絡以及不同時期中國歌劇的發展狀況,分析了中國歌劇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解決思路。
關鍵詞:中國歌劇 ? 發展 ? 改革開放 ? 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2-0001-03
中國歌劇自誕生以來,在經過了無數音樂家接近百年的探索中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從最初的萌芽探索,到后來的曲折進行,再到繁榮發展,在這風風雨雨的進程中,中國歌劇創作者們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他們相繼創作出了許許多多的優秀作品,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發揚光大,雖然已經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果,但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一、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歌劇發展
(一)中國歌劇的萌芽期(1920——1930)
20世紀初,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我國新音樂文化逐漸發展起來,許許多多的音樂家開始在聲樂體裁、藝術歌曲等方面進行創作。著名音樂家、作曲家黎錦暉先生,在結合了中國的音樂審美和語言習慣后,于1920年始,先后創作出了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1921)《春天的快樂》(1924)《葡萄仙子》(1922)《小小畫家》(1928)等作品,最初的歌劇雛形在這一時期被基本確立起來,是中國歌劇萌芽的代表作品。黎錦暉先生的歌舞劇為中國歌劇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形態,但此時被創作出來的歌劇還具有其不可回避的片面性,因此“黎氏”歌劇在當時遭到了以黃自為代表的“學院派”和以聶耳等人為代表的“左翼救亡”音樂家的質疑,他們否定黎錦暉所創作歌劇的藝術性,但不可否認的是黎錦暉對早期的中國歌劇創作貢獻了寶貴的藝術參考資料。
(二)中國歌劇的探索期(1930——1949)
20世紀30年代,我國的歌劇創作呈現出了多種形式并存的現象。一些作曲家主張在舊劇的基礎上進行改良,使之成為拼貼后的中國歌劇。使用這一手法創作出的作品有1936年王泊生創作的《岳飛》,類似的作品還有《蘇武》《紅梅閣》等。另一種歌劇的創作形式則是以聶耳、田漢為代表的“話劇加唱”形式,也被稱為小歌劇,如《揚子江暴風雨》《軍民進行曲》《桃花源》等,也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當然,這一時期也不缺乏對歐洲歌劇形式的研究與探索,如歌劇《荊軻》《大地之歌》《觀音》《秋子》等。這一時期,秧歌劇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在融合了戲曲、話劇、秧歌等基礎上,又加入了非常受人民群眾歡迎的民間小調,創作出了許許多多的優秀作品,如《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牛永貴負傷》等,秧歌劇的產生為我國歌劇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中國歌劇的繁榮期(1949——1966)
1942年,毛澤東同志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指出了正確發展革命文藝之路的中心問題,明確了文藝工作是為工農兵服務的發展方針,讓廣大文藝工作者的思想產生了深刻變化,并相繼創作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音樂作品。其中歌劇《白毛女》的誕生被看作是承上啟下的,它是結合了中國社會的現實情況,將戲劇矛盾的沖突更加具體化,使我們優秀的傳統音樂與地方語言風俗結合起來,最終錘煉出了更加符合人民群眾音樂審美的新歌劇,也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第一部歌劇。1957年在藝術家們的共同努力之下,相繼創作出了《星星之火》《江姐》《劉胡蘭》《小二黑結婚》等。這一時期所創作出的歌劇大多題材廣泛,善于結合民間音樂,作品內容富有深度。據筆者不完全統計,這一時期上演過的重要歌劇多達36部,是新中國成立后歌劇發展較為繁榮的時期。
(四)中國歌劇的發展期(1966至今)
在經歷了歌劇創作的短暫輝煌后,中國文藝各界經歷了一場“浩劫”。江青及“四人幫”團體甚至提出了歌劇取消主義,這給我國的歌劇事業帶來了災難性的打擊。改革開放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解放。1981年、1984年、1988年分別三次召開了全國性的歌劇座談會,給中國歌劇的復蘇帶來了曙光。改革開放以后,各級歌劇院團急待恢復或重建,歌劇創作人才也急需重新組織起來。據統計,這一時期在全國各地共上演歌劇200多部,其中也不乏一些優秀的作品,如《傷逝》《原野》《歸去來》《黨的兒女》《屈原》等等。2013年,由中國歌劇研究會、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聯合舉辦的主題為“攻堅克難,開創中國歌劇創作新局面”的2013中國歌劇論壇,明確提出了中國歌劇發展的道路要從四個結構性問題入手,分別為理論結構更加清晰、知識結構更加牢固、技術結構更加拓展、隊伍結構不斷更新。雖然中國歌劇在創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隨著國際間文化交流的頻繁,中國歌劇的發展存在不少問題。
二、中國歌劇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歌劇傳播緩慢,受眾群體較少
盡管西方歌劇的傳播進程十分迅速,但歌劇的本土化仍然是一個曲折而又漫長的過程。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封建社會的“閉關鎖國”政策對歌劇本土化進程的影響。早在乾隆時期,清朝就呈現出文字獄、禁錮臣民的思想等做法,這些舉措使當時的文化藝術缺乏創新,阻礙了與西方的藝術交流,所以西方歌劇的傳入也隨之放慢了腳步。其次,戲曲的高度繁榮對歌劇本土化產生的阻礙。中國自身是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國,戲曲早已進入了持續繁榮發展的時期,因此當時的主要歌劇演出多集中在澳門。那時人們的欣賞水平大多停留在對于傳統戲劇的喜愛上,對于新傳入的“西洋”歌劇似乎并不感興趣。更為重要的是,中西方語言的差異使得歌劇的傳播和發展變得更加緩慢,中國的群眾不能很好地去理解歌劇的形式、內容,給歌劇造成了一種受眾面非常狹窄的境地。
(二)創作缺乏動力,人才儲備不足
中國歌劇經歷了幾十年的探索與創新,盡管收獲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劇目,但總體來看還是缺乏新意和中國特色。中國歌劇的創作環境,一方面受到政策影響,許多優秀的歌劇作品被禁演,如《洪湖赤衛隊》《江姐》等。“四人幫”領導下的文藝工作,給文藝工作者們規定了歌劇創作的時間、內容、體裁、表現形式等,這使得文藝工作者們缺乏創作動力,影響歌劇的創作熱情。到了改革開放初期,有些歌劇雖然被創作出來了,但內容卻經不起推敲。另一方面,專業的音樂人才稀缺也是使中國歌劇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民族歌劇的創作需要更加專業的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支持與戲曲聲腔相結合,使歌劇這個舶來品在中國生根發芽。高校對于音樂表演方向人才的培養,多傾向于聲樂演唱、教學培養等,忽略了對學生歌劇表演的課程設置,導致音樂表演人才培養雖已達到飽和狀態,卻只有少部分佼佼者可勝任歌劇表演。
(三)流行音樂崛起,歌劇市場受挫
改革開放以后,真正意義上的流行音樂開始廣泛發展。并且作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眾文化,它更容易與大眾的生活相聯系,流行音樂具有簡潔流暢的旋律線條,使人們演唱起來朗朗上口,這也注定了流行音樂的傳播與發展與中國歌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國歌劇在改革開放以后也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其創作出的代表性作品也非常多,但真正能夠做到像流行音樂一樣廣泛傳唱的寥寥無幾。流行音樂的傳播手段多樣,如最開始的印刷媒介,報紙;存儲類媒介,留聲機、磁帶、CD、MP3等;廣播媒介,電臺、直播間等;電視媒介,新媒介如微博客戶端、抖音客戶端等等短視頻平臺。反觀中國歌劇的傳播方式,則較為單一。另外歌劇的創作周期長,投入的資金量大,且它的教化作用大于娛樂作用,劇院進行排演時只能通過降低成本、縮短時間等方式來維持運作,導致歌劇創作表演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無法形成像流行音樂一樣完善的產業鏈條。所以,流行音樂搶占了大部分的音樂市場也是不難理解的。
三、中國歌劇問題的解決思路
在文化種類繁多的今天,中國歌劇似乎也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一批又一批的歌劇從業者肩負著將中國歌劇“走出去”的使命,不僅僅是為了發展中國的音樂文化事業,更是為了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如何解決中國歌劇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經過筆者的分析與研究,總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創作中國歌劇,發揚民族特色
歌劇藝術起源于西方社會,在傳入中國后經歷了數百年的創新與探索,業已具備中國自己的音樂文化特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11專題“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①中明確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筆者認為,想要中國歌劇具有打動人心的效果,須在題材選擇上進行研究。選擇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題材是創作好中國歌劇的第一步。當今社會的歌劇創作,應當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審美樂趣,符合時代特征,能夠激發時代共鳴,激發觀眾的欣賞熱情。如歌劇史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白毛女》《江姐》《文成公主》《木蘭詩篇》等作品,均是取材于具有中華民族文化內涵的民間傳說或是英雄事跡,不僅能夠反映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也可以將觀眾深深代入劇情,激發觀眾對中國歌劇的熱情。
(二)注重人才培養,壯大歌劇隊伍
2016年6月,黑龍江省出臺《中共黑龍江省委關于推進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實施意見》②,明確指出要建設德藝雙馨的文藝隊伍,支持話劇、歌劇、評劇、歌舞等表演團體境內外巡演,進一步完善各項文藝扶持政策,加大對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的扶持和對文學藝術重點報刊、重點網絡文學網站的扶持;把面向基層的公益性文化活動、重大文藝項目納入公共財政預算。筆者認為,注重文藝人才的培養,一方面高校應設置好、完善好歌劇表演課程體系,在音樂學院內設置歌劇中心,組建專業的師資隊伍,安排好學生系統化的專業化的歌劇學習內容,培養學生對歌劇的興趣,制定歌劇人才培養的長遠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歌劇實踐平臺。另一方面,鼓勵更多音樂從業者加入中國歌劇的創作和演出。不僅能壯大歌劇從業者隊伍,擴大歌劇的創作團隊,也可以在世界舞臺上證明自己。積極培養歌劇表演人才,是我國歌劇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有了專業人才的支持才能使歌劇在中國能夠不丟失它原本的輝煌。
(三)豐富傳播手段,培育歌劇市場
“文化部從2017年開始實施“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③,對民族歌劇的創作生產、普及推廣、人才培養、理論研究等進行扶持。當代中國,科技的強勢發展增加了許多新的文化傳播方式。今天歌劇的演出形式、唱腔唱法、演員的表現力親和力創新,都在不斷創新,我們也可以運用新的科技手段,豐富歌劇藝術的傳播方式,使受眾面從大部分是專業音樂從業者,轉向更加廣闊的群體。各個劇院也可以探索新的營銷措施,如增設微信公眾號的平臺,用于宣傳節目內容,還可以進一步的加強與新媒體的聯系與互動,建立新的消費導向,擴展歌劇消費市場,打破觀眾對歌劇藝術的認知壁壘,使聽眾擁有更多可以直接接觸到歌劇的途徑。音樂從業者們在線上平臺開設自己的個人賬號,普及歌劇演唱相關知識等等。不斷探索歌劇的傳播手段,更好地提高全民的文化修養,培育歌劇市場,從而在不降低藝術品質的前提下實現中國歌劇的市場化、大眾化。
四、結語
本文在對中國歌劇的傳入與發展進行簡單梳理后,對中國歌劇所經歷的不同發展時期以及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初略分析,提出個人的探討。雖然歌劇起源于西方,在中國起步較晚,但越來越多的音樂從業者投入到中國歌劇的創作、表演、研究中來,同時越來越多先進的創作理念與表演經驗也投入到歌劇中來,使具有中國特色的歌劇藝術逐步被世界所認識。
參考文獻:
[1]任冰楠.簡述中國歌劇發展歷程及藝術成就[J].黃河之聲,2020(13):171.
[2]居其宏.當前歌劇音樂創作若干緊迫問題芻議[J].音樂研究,2020(03):132-138.
[3]居其宏.關于歌劇若干概念之我見[J].當代音樂,2020(03):5-8.
[4]劉蘇玲.淺談中國歌劇未來的發展[J].北方文學,2019(23):113.
[5]姚亞平.對中國歌劇創作幾個問題的看法[J].音樂文化研究,2019(03):37-58+3-4.
[6]字然.中國歌劇發展現狀研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9年.
[7]李佳.淺談中國歌劇發展[J].傳播力研究,2019(14):184.
[8]竇智,王立和.改革開發以來中國歌劇的發展[J].北方音樂,2018(01):4.
[9]程俊凱.中國歌劇的發展淺析[J].北方音樂,2017(08):1.
[10]居其宏,楊燕迪.改革開放語境下的歷史反思與責任擔當[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7(01):9-19.
[11]高群,李曉燕.中國歌劇的歷史發展概況[J].黃河之聲,2016(18):81.
[12]居其宏.2015年中國歌劇音樂劇發展狀況回顧與分析[J].藝術探索,2016(03):112-117.
[13]楊燕迪,黃宗權.對中國歌劇現狀與發展的幾點探討[J].上海藝術評論,2016(02):30-33.
[14]居其宏.讓民族歌劇重新煥發光彩[N].人民日報,2016-01-18(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