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琳山
【摘要】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物理開始采用探究式教學的形式,注重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去研究物理運動的過程,從而培養高中生的創新意識,獲得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基于此,文章首先簡要地介紹了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實施的原則,接著重點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實施策略,以期為高中物理教師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高中物理 ?探究式教學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8-0048-02
基于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開展探究性教學更加符合當下教學的基本要求,在合作討論的基礎上,秉承著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更多探究和質疑的空間,然后利用已學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性的問題。而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從設計問題、實驗操作、結論和交流等環節為出發點,深刻認識到探究式教學的潛在規律,從而推動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
一、探究式教學于高中物理的重要性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相比起傳統教學要求,進行課程改革后的教學目標更加具備可行性。與具有“教師為主導”、“死記硬背”及“題海戰術”的傳統教學要求相比,改革后的“學生為主導”、“培養自主學習力”以及“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等要求更加人性化。其中“提高學生探究能力”作為核心內容,該措施的開展對于學生于課堂上的積極互動、獨立思考以及自主能力的培養等具有重要作用。探究式教學作為“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核心措施,主要通過“向學生拋出問題”進行該措施的實施。教師僅對概念和原理進行基本講授,剩余的實例和問題拋給學生,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思考空間是常見的手段。該措施不僅減輕了學生對于教師的依靠性,對于學生思維的拓展也具有較大的幫助。
二、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所具備的特點
1.主動性
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課堂探究的活動中,這是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所在,所以高中生必須要客觀認識到,任何環境下都應該具備主體意識。當合作形式愈加清晰的背景下,教師也要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探究活動中,為其構建豐富的教學情境,主動去討論和實踐操作,以此來提高學生對于物理這門學科的興趣,提高教學水平。
2.體驗性
強化高中生對物理的綜合體驗,能夠讓他們對知識有更為深刻的印象,在現階段的教學體系下,按照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提出一些具備代表性的問題,最好是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注重他們對知識的體驗程度。對于高中物理知識,雖然大多是比較簡單的知識,但是針對那些物理學困生而言會顯得比較晦澀難懂,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借助多種實驗形式,強化學生的體驗感,以此來加深其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認知。
三、探究式教學于高中物理教學中所具備的要求
1.明確探究式學習所具備的內涵
探究式學習作為當前較為新穎的教學模式,于教育界中呼聲較高。探究式學習作為以學生為核心,教師起引導作用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具有一定幫助。但由于傳統模式的影響較為深遠,教師對于現階段“探究式學習”中所需要扮演的角色與傳統教育中扮演的“傳教者”形象無法進行較好的切換,常常導致探究式教學的效果差強人意。對于將探究式教學運用于高中物理教學中這一舉措,不僅需要教育工作者于該模式中明確自身角色,而且還需要教師時刻明確探究式學習“學生為主導”的內涵。
2.賦予探究式學習真實性及實用性
探究式教學作為新起的教學模式具備了眾多新穎事物所具備的特點,如大眾對其理解過于機械化及理想化,甚至于將之稱作“救世主”的存在等過于夸張理解。對于探究式學習于高中物理中的運用,不少教師都抱以“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的觀念,將傳統教育拋之腦后,殊不知,探究性學習的使用過程仍需傳統教育相輔方能發揮其的最大作用。教師在使用探究式教學時需明確,其與傳統教育一般,同為一種教學方法且不僅僅為單一的教學方法,如何將其優點發揮,在體現其真實性以及實用性的同時將其于高中物理的教學中發揮到極致,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關注的任務。
3.以實驗為基礎進行物理科學的探究
不論是對先前所學知識的檢測亦或是為高考做準備,高中都可作為校園學習生涯中較為重要的一段旅程。也正因該階段所具備的特點,不少教師對課程知識的講授好似“囫圇吞棗,”對于重點知識采取“題海戰術”,非重點知識則一代而過。對于需要進行實驗的章節,大多數教師則都采取“教師操作,同學觀摩”的教學方式,從而導致學生實踐能力缺乏,對于知識點的理解較為模糊。采取探究式教學,其根本目的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物理科學探究的能力,其中將實驗作為課程的重要一環是主要措施,教師需明確實踐與探究性學習所具備的內在聯系,以實踐為基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四、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實施策略
1.巧設問題情境,明確探究方向
同以往的教學模式相比,探究教學的存在,主要是將重點知識采用問題的模式體現出來,這些具備引導性的問題,當學生在討論和思考的時候,明確探究的主要方向。因此,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的時候,盡量結合高中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在情境內不斷發現并且解決這些問題,將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面上。以《力的分解》這一課時的知識點為例,教師創設問題情境:選擇一個質量比較大的物體放于平面的課桌上,然后利用細線將其提起來,試問究竟是選擇一根還是兩根細線更加堅固?學生的回答大多是兩根更加堅固,然后教師來進行演示,可結論卻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一根線可以隨意地提起物體,但是兩根線卻不行,這是為什么呢?在這種探究情境下,學生的大腦開始出現思維上的沖擊,實驗結果與自己的認知存在著區別,這時候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那么教師選擇在恰當的時機來進行新課教學,往往可以獲得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實際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善于從真實的情境中去發現問題,并且找準問題的思。
例如在“能量轉化和守恒”的教學完成以后,設計兩個問題:當熱空氣上升的時候,冷空氣會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所以在山頂的氣溫往往比地面更高,但是具體情況卻不是這樣,要如何去解釋這種現象?飛機在飛行的時候,外面氣溫是零下50攝氏度,但是機艙內卻非常溫暖,可空調存在的作用卻是升溫,要怎樣去解釋這種情況?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探究的活動進行反思,將重點放在如何解決問題上,從中獲得一些發散思維的方式,以此來達到優化教學的效果。
2.借助探究實驗,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
物理實驗是探究式教學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也是探索事物的一種途徑,但是以往的實驗教學大多注重演示,或者是理論教學,沒有將學生的特點考慮在內,進而導致他們的綜合能力難以得到有效發揮。因此,讓學生通過自主實驗,親自參與到其中,在觀察和體驗的時候得出結論,并讓學生主動去發現知識和現實生活的潛在聯系,便于日后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能夠輕松借助所學的知識去解決一些現實問題。
例如在“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中,這個實驗不能只是一位學生,需要多名學生共同參與才能完成,所以教師在實驗開始以前就要做好小組的合理分配,讓那些物理基礎知識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向組員講述實驗原理,為后續的實驗探究奠定理論基礎。接著在合作的過程來完成數據測量工作,有的組員操作、有的組員記錄,一同去得出“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良好的合作氛圍內,更容易提高實驗的成功率,而且在合作探究教學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能參與到其中,提高他們對于物理知識的運用能力,展現出探究類實驗對于高中生的促進作用。
3.利用實驗報告在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礎上拓展自主思考力
當前教育背景下,不少高中物理的教學目標都是奔著高考而去的。客觀而言,這一方向順從了當今國內的教育發展,極具目標性。但傳統的教學方式,如常見的題海戰術對于學生知識點的理解與貫通以及學習能力的培養造成了極大的障礙。對此,不少教育工作者以加入物理實驗的方法對“探究式教學”加以實踐,但事實證明,實驗讓學生印象深刻的大都為實踐中較為新穎的儀器以及大致的實驗步驟,學生對于實驗原理和相關的物理知識仍缺乏認識。針對該現象,教師可采用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的方式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可能性,從而拓展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例如在“用打點計時器測試速度”該實驗中,教師應在實驗開始前進行理論基礎的鋪墊,并做好實驗相關安排。如實驗目的為:了解兩種不同打點計時器的工作原理、學會安裝與使用打點計時器以及對紙帶測量速度的原理進行理解并測試其加速度;實驗原理為t=(N-1)t0,該堂實驗課的實驗原理除了在實驗安排中進行講解之外,教師在先前的理論課中也需對其著重強調。實驗報告中的內容除了實驗目的與實驗原理之外,還需要加入實驗步驟以及填寫數據的表格。除此之外,教師需要求學生對自身實驗數據進行結合原理的誤差分析,以及實驗心得,從而保證學生于實驗課中具備實質性的收獲。
4.得出結論,體現評價交流的結果
物理教師要認識到探究式教學屬于動態類的教學活動,具備不可控的特點,所以無法提前預知到最終的探究結論,所以學生要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完全去按照教師的思路進行操作。探究活動結束以后,引導學生在自我提問的時候進行反思和總結,認識到探究實驗的目的是什么?從中掌握了哪些知識點,并且選擇在恰當的時機對學生進行激勵評價,根據他們參與活動的實際情況進行點評,在這種正面的驅動力下,高中生對于物理這門學科能夠抱有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得最終的教學效果也有所提升。
例如在“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實驗中,需要對如何收集數據、實驗操作等都進行詳細說明,而且在實驗最后,還要體現出同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所以在評價的時候,盡量對實驗進行思維性引導,將所學知識和現實生活進行緊密結合,給予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機會。隨著探究類教學的逐漸推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點評的時候,發現他們在實驗中存在的缺陷,然后進行適當的交流,實現抽象概念向具體知識的有效過渡。教師可以安排一些交流活動,善于傾聽其他小組的探究經驗,在相互交流的時候,發現彼此的不足之處,進行客觀地比較,思考為什么會存在這些錯誤?逐步去分析和統計這些數據,這樣才能獲得一個最優化的探究效果。
結束語
高中物理中采用探究式教學,需要教師秉承著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實際情況去調整教學步驟,盡量讓每位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其中,在自由的探討氛圍內,發散高中生的邏輯思維。同時,物理教師也要理解這種教學方法的基本理念,將其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思考如何借助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去進行必要的引導和幫助,讓學生在探究和思考的過程中,獲得一些全新的感知,這才是探究式教學實施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樊金龍.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數理化學習(高三版),2014(06).
[2]謝秋菊,劉朝明.互動技術支持的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研究——以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19(01).
[3]范義添.討論式學習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9(09).
作者簡介:
嚴琳山(1975-),男,甘肅古浪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高中物理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