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紅
【摘要】有人曾做過一個調查,認為教師設計的問題只有10%是能夠引起孩子認知沖突,幫助幼兒形成“建構”。維果斯基曾說:幼兒的心理發展離不開語言的中介作用,提問作為一種語言活動,是兒童吸取文化的工具。有效提問猶如拋磚引玉,能激發幼兒主動參與、觀察分析、創造性思維,形成積極互動,拓展閱讀價值。
【關鍵詞】幼兒 ?繪本閱讀 ?有效提問
【中圖分類號】G61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8-0072-02
提問是一種互動藝術,是提高活動質量的有效手段。尤其在集體閱讀活動中,有效性提問更猶如拋磚引玉,不僅是師、幼與繪本三者之間的橋梁和媒介,更能啟發幼兒的思維,引導幼兒積極探索,尋求答案,享受閱讀快樂。那么在集體繪本閱讀中如何巧妙提問,做到拋磚引玉呢。
一、充分準備——關注幼兒,專研讀本
俗話說得好“成功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要想拋磚引玉,充分準備是前提。開展繪本教學前必須做好兩項準備:
(一)關注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原有經驗
繪本閱讀是一個解讀——體驗——表達的過程。幼兒的學習活動必須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只有符合幼兒特點,讓其體驗、感受的繪本,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使其愿意說、有得說。小班幼兒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生活經驗少,理解能力較弱,像《嬰兒畫報》、《東方寶寶》、《嘟嘟熊》等期刊的特點就是內容短小生動、形象鮮明有趣、畫面情節簡單,符合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就能引起小班幼兒的關注,易于理解、體驗,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根據幼兒認知特點選擇適宜的讀本后,也要了解幼兒原有的經驗,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如《禮物》,直接談話“你們以前收到過禮物嗎?”引入,直接而平實的提問,激發了幼兒對“禮物”話題的興趣,調動了他們平時生活中對禮物的感受和經驗,或驚喜、或失望等,同時也自然引入對讀本的閱讀中。
(二)專研讀本,了解線索,挖掘頁面價值
教師對繪本的掌握,決定著活動的開展。活動前,教師應深入專研繪本,了解故事線索,挖掘頁面的價值,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因材施教。設計問題方能做到“有的放矢”。例如:繪本《我的家》,下一頁出現的人物都以背影、衣角等巧妙的形式出現在前一頁的畫面中,老師可以引導幼兒注意頁面的銜接,并進行討論“接下來出現的他(她)是誰?”這樣不僅讓幼兒理解了讀本內容,更挖掘了畫面的價值,發現了頁面之間的聯系。又如在一些讀本中,常有些關鍵頁,或表達主題,或承上啟下,或是主要線索。老師及時抓住關鍵頁閱讀,巧妙設問,能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表達的主題。繪本《好餓好餓的毛毛蟲》中,當幼兒自主閱讀完小書1—7頁,并講述自己發現的毛毛蟲變化后,教師引導幼兒思考“接下來毛毛蟲會有什么感覺呢?”這時,幼兒開始相互討論,老師在引導幼兒翻看第八頁,觀察到毛毛蟲生病了,“為什么毛毛蟲覺得肚子疼呢?”幼兒互相討論解答著,“毛毛蟲一次吃了太多不同的食物,所以肚子疼。”接下來,繼續深入引導,“你覺得毛毛蟲應該怎么做才能健康成長,又不會生病呢?”“要吸收各種營養才能長大,但是不能隨便一次吃太多不同的食物。”正確的飲食習慣也潛移默化地滲透進孩子的意識中。
二、多種策略——有效提問,體現閱讀價值
(一)設疑式提問,激發興趣
烏申斯基曾說過:“注意是心靈的窗戶,沒有它,知識的陽光就射不進來。”在教學活動中,幼兒的注意力易受外界新異刺激的影響而轉移,怎樣引起幼兒對繪本的關注呢?設疑式提問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根據提問的時機我們可以分為疑問式提問和懸念式提問兩種。1.疑問式提問。在閱讀前,可以根據故事主題或者頁面特點提出疑問、猜測,引起幼兒對讀本的關注。如在閱讀《月亮的味道》時,老師引導幼兒觀察封面,提出疑問“月亮的味道?月亮是什么味道呢?”幼兒好奇了,注意力馬上關注到繪本上。2.懸念式提問。多在閱讀中,根據故事的情節發展而設置懸念,激發幼兒大膽想象,充分調動幼兒的好奇心,并有繼續看下去的愿望,可以輕松維持幼兒對讀本的關注。這就要求老師發現故事扣人心弦的環節,適時剎車,拋出懸念。如《一根羽毛也不能動》活動中,鴨子和鵝為了比比誰是冠軍中的冠軍,進行連一根羽毛都不能動的木頭人比賽,當講到狐貍來了,老師戛然而止,提出問題“兔子來了,鴨子和鵝沒有動;烏鴉、風來了,他們也沒有動;狐貍來了,他們會?”幼兒馬上緊張起來,討論著,關注著。讓幼兒充分猜測后,再讓他們翻閱繪本尋找答案,驗證自己的想法,調動了幼兒閱讀的積極性。
(二)線索式提問,理解作品
繪本往往都是把發生的問題用多張畫面表現,而幼兒常缺乏對畫面之間的聯系。因此,在閱讀指導中,線索式提問,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幫助幼兒聯系畫面,持續閱讀,理解整個故事的人物情節。這時的提問必須緊扣主題。如《月亮的味道》中,“小動物們吃得到月亮嗎?它們會想些什么辦法?”“小海龜摸不著月亮,會想什么辦法?”“最后,小動物們是怎樣吃到月亮?”一系列的問題,一環緊扣一環。這樣通過對線索的討論、展開、細化,有利于幫助幼兒理清故事情節線索,使他們全面、具體地理解故事。
繪本中故事的線索往往維系在一樣物品上,或總出現在畫面的某個角落。這時就可以通過這個線索,貫穿活動進行提問。從而引導幼兒在觀察畫面變化的基礎上,理解整個故事發展,體驗情節變化、角色情感,如《爺爺一定有辦法》,老師可以通過提問“約翰的毛毯變成了什么?”“約翰的毛毯又會變成什么?”“約翰的毛毯還會藏在哪呢?”
這樣,緊扣毛毯變化的提問貫穿整個閱讀活動,使幼兒的觀察富有針對性,故事的理解也就清晰而簡單了。
(三)開放式提問,思考作品
開放性提問能引導幼兒以新的視角去閱讀,多角度聯想、大膽想象。閱讀《禮物》時,提出問題“這個禮物還可以送給誰?這樣送的理由是什么?”“我覺得還可以送給綿羊,因為綿羊的羊毛一卷一卷的;也可以送給犀牛,因為它身上的衣服是棕色的”……這樣打破唯一答案的限制,引導孩子根據禮物的顏色、形狀、作用等進行思考,讓我們看到孩子豐富而有趣的想象。
開放式的提問能啟發、激勵其思考。如《鳥窩里的樹》活動中,問題“你覺得鳥窩里長出一棵樹,是好事還是壞事?為什么?”的設置,開放而又發散,更能引發幼兒對作品的思考。回答也就精彩而豐富。“我覺得是壞事,鳥窩本來就小,再長出一棵樹,多擠呀!”“我覺得是好事,樹多空氣就好,多一棵樹不是很好嗎?小鳥還可以在樹上做個新鳥窩!”
(四)追問式提問,提升經驗
在繪本閱讀中,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幼兒的回答往往出人意料,這時我們可以運用的策略就是——積極追問、層層遞進。
1.積極追問,完整表達。
活動中,幼兒的回答常出現表述不夠清楚的情況,這時,追問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幫助幼兒完整表述表達,或進一步闡述觀點,從而修正、補充不正確、不完善的答案。如:在小班閱讀活動《化妝》中,幼兒要掌握“我是……,我很……。”的句式。可是常出現只會說“我是小貓。”,這時候就可以追問“你是小貓,小貓很怎樣呢?”“小貓很可愛?”“你是誰,你很怎樣?”“我是小貓,我很可愛。”反復的追問下,幼兒完整句的表達習慣也就慢慢養成了。又如大班活動《我家是動物園》,幼兒經常只懂得表達“我家是動物園,爸爸是……,媽媽是……,我是……。”卻沒有把原因表述清楚,這時“為什么爸爸是……,媽媽是……,你是……?”的追問下,幼兒完整表達的意識得到增強,表述就越來越清晰了。
2.遞進追問,加深討論、提升經驗。
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回答,進一步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如:在《一根羽毛也不能動》活動中,老師提出“狐貍想做什么,鴨子和鵝有什么反應?”“狐貍想把鵝煮掉,可是鵝還是一動不動?” “誰更遵守比賽規則?誰是冠軍?”幼兒的分歧出現了。“鵝是冠軍,鵝一動也不動!”“不對,鴨子是為了救鵝才動的?”老師及時接住幼兒拋過來的球,進一步提問:“如果你是鴨子,你會怎么做?為什么?”“你覺得誰才是真正的冠軍?為什么?”幼兒的討論更深入了:“我覺得應該是鴨子吧,它本來可以不動的,可是為了救伙伴才動的。”“我也覺得應該是鴨子,如果危險來了還一動都不動,那不就沒命了嘛。”“就是,伙伴比游戲重要。”……伴隨著討論的不斷深入,幼兒的認識已經不再局限于故事本身,明白了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三、適宜等候——提問要點,候答時間
適當延長候答時間,有利于幼兒思考和組織回答內容,增強提問效果,使幼兒的閱讀活動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1.適宜等候,認真思考,有效理解讀本。在活動中,常有一些幼兒面對問題有時候缺乏信心,適宜的時間可以讓他們適當放松,充分的觀察讀本、思考問題、理解讀本,并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2.適宜等候,加深討論,拓展讀本價值。候答時間的給予,不僅可以給予幼兒充分的思考時間,更可以挖掘讀本價值的延伸。例如:閱讀《月亮的味道》后,老師提出“小動物們是怎么排隊的,有什么特點嗎?”。有幼兒馬上說出“和電視上疊羅漢的方法一樣。”這時候,老師沒有馬上肯定性表態,而是自然的“哦,疊羅漢呀,有什么特點呢?”。再次給予時間,避免其他還在思考的幼兒因為得到肯定的答案,“共享”答案而放棄努力。于是他們的發現更深入了“老師,下面的動物比較大,越往上面越小。”“不對,可是烏龜很小,怎么在下面呀?”“烏龜殼很硬的。”……適宜的等候,促進了幼兒進一步的探索,加深了與同伴間的討論,想法在交流中碰撞、得到提升,閱讀活動的價值從而得到更深層次的體現。
有效的提問,猶如水中投石,能激起層層漣漪。提問作為幼兒園集體閱讀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形成積極互動,提升幼兒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慎重地對待閱讀活動的提問,精心設計問題,幫助幼兒走進繪本享受閱讀快樂是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