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恭林
【摘? 要】信息技術手段的恰當運用,讓小學科學高效教學目標的落實與實現有了無限可能。本文立足于小學科學教學實踐,對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科學學科不同教學環節中的運用一一進行了說明。
【關鍵詞】小學科學;信息技術;可行性;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0)32-0044-02
【Abstract】Appropriat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made the implement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high-efficiency science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unlimited.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teaching,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different teaching links of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subjects one by one.
【Keywords】Primary school sci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easibility; Application strategy
一、信息技術手段運用在小學科學學科教學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小學階段學生的需求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各項能力均未發展成熟,同時,其對于外界事物的學習更多的時候依賴于自身的直觀化與形象化思維,這就要求小學學段的教師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尊重學生的這一學習特征,適當采用一些直觀化的教學方式與手段,以迎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與學習需求的同時讓他們更加輕松、簡單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的知識。信息技術手段具備信息含量豐富、呈現方式格外直觀、生動的特點,其播放能帶給學生強烈的感官沖擊,使他們的視覺、聽覺等都得到充分開發,以此為基礎,學生將會產生非常愉悅的學習體驗,同時能很好地理解知識點。小學階段學生的需求使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科學學科教學中運用具有極大的可行性。
(二)當前教育背景的發展趨勢
21世紀是一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社會,信息技術的廣泛推行與應用成了該世紀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在此大背景下,各行各業都靈活引入了信息技術,教育教學領域同樣也不例外。作為一名新世紀的基層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積極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將信息技術手段合理且科學地運用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之中??梢哉f,當前教育背景的發展趨勢是信息技術手段運用在小學科學學科教學中的另外一大原因。
(三)小學科學學科的特性
小學科學作為科學學科體系的基礎組成部分,其知識整體相對成年人來講簡單、淺顯,但是其對應的是各個方面尚未完全發展成熟的小學階段學生,因此,其對于學生來講不可避免地會顯得較為抽象、復雜。正因如此,不少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接觸一些科學知識點時總是感覺不好學、學不透,為此,小學科學教師需要找到一條幫助他們有效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的教學新方法,信息技術手段所具備的直觀性特征便可以很好地解決學生在理解科學知識時所遇到的難題。從這一層意義展開來講,小學科學學科所具有的特性也決定了信息技術手段運用在本學科教學中的可行性。
二、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科學學科教學中的運用
(一)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科學預習教學中的運用
預習是學生學習活動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大量的教育實踐充分表明有效的預習能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集中自己所未能理解與掌握的知識點進行聆聽與吸收,進而大大提高其實際學習效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活動對于達到高效教學目標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筆者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活動中格外注重學生課前預習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同時會想方設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例如,在教學“哪杯水熱”這一節知識之前,我便提前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精心制作了一份時長2分35秒的微課視頻,該微課視頻文字、圖片與語言解說搭配適宜,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觀看興趣;由于視頻時間較短,學生只需要消耗極少的流量便可以對該視頻進行下載與緩存,然后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決定對該微課視頻的觀看進度,想理解的知識點可以快速拽動進度條播放到下一個知識點,未聽清楚的內容可以選擇拉回進度條重復播放,觀看完后若還未能有效理解便可以從頭到尾再次播放,這樣一來,學生便可以在微課視頻的輔助下輕松實現對“哪杯水熱”這一節內容的良好預習。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依托于信息技術手段,學生的課前預習活動變得具有引導性、針對性與互動性,這都可以顯著提升他們的預習質量。
(二)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觀察到不少教師習慣于沿用較為落后的教學模式,即采用“黑板+粉筆+口頭講解”的教學方式,一成不變的后果便是導致學生認為小學科學知識學習起來比較枯燥、乏味,因此他們參與小學科學知識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便不再那么高漲,長期處于這種消極的學習情緒下,學生科學學習的效果不難想象。
針對這一情況,小學科學教師有必要且必須積極探索優化小學科學學科教學的新形式、新手段,讓小學科學學科呈現出百花競放的局面,從而重新煥發學生的科學學習熱情,同時深化他們的科學學習認知,讓他們的科學素養獲得進步與發展。對此,我在自身的教學實踐中便有意識地采用了信息技術手段,對于實現高效教學的目標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認識巖石”這節內容時,學生要接觸到不同類型的巖石,但以前的教學中教師多是對學生進行理論性的講解與口頭上的描述,導致學生對于不同類型巖石的了解與認知較為淺顯,最終的學習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在我自身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我便積極引入了信息技術手段,在網絡上搜集了眾多的巖石圖片,然后在課堂上伴隨著理論知識的講解穿插著為學生進行圖片展示。如此一來,在大大節省課堂教學時間與精力的同時,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變得輕松、高效,教師教學活動也變得簡單、高效,構建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目標輕松實現。
(三)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科學課后復習中的運用
課后復習是學生梳理課上所學知識、建立知識框架的重要載體,引導學生做好課后復習工作對于提升他們的整體學習效果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有助于高效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實現。縱使不少小學科學教師認識到了課后復習活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但是他們往往因為未能掌握其法只能讓學生在課后進行教材的再次閱讀或者做一些練習題目,這就使學生課后復習熱情大受制約的同時也很難獲得預期的課后復習效果。針對這一情況,我在自身的科學教學實踐中便會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對學生進行課后復習工作的引導與指點,獲得了豐富的反饋。此外,我還會和學生家長建立密切的聯系,教給他們一些科學的教育方法,發揮家長的力量,對學生的課后復習活動進行有效的引導與督促。如此一來,在家校密切配合之下,學生的課后復習活動不再是單打獨斗,相反有了更多的配合力量,使他們的課后復習更加有效。
三、結語
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科學學科教學中的恰當運用使小學科學教學綻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也讓學生的學習活動變得效率更高、質量更佳,教師的教學負擔與壓力也得以大大緩解與放松,很顯然,這都是高效教學目標得以落實的重要體現。為此,身為小學科學教師,我們應在自身的學科教學實踐中積極引進信息技術手段,致力于讓學生在夯實科學知識體系的同時,讓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好的培養與鍛煉。
參考文獻:
[1]鄧忠華.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優勢[J].新課程(小學),2017(06).
[2]高鵬.小學科學高效課堂教學的實現策略[J].魅力中國,2020(04).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