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8日,杭州一所中學公示了2020年第一輪教師招聘擬錄用老師的名單,35名老師全是碩博學歷,其中33位清北畢業。
這一消息引起網友紛紛熱議,大家不禁要問:基礎教育對教師高學歷的要求到底是不是時代發展的一種必然?
杭州,或許不是個案
近日,杭州一所私立學校,學軍中學教育集團的文淵中學,在2020年的人才招聘中,篩選出35名擬錄取人員,其中畢業于北大清華共33人。據報道,學霸們之所以選擇教師職業,主要基于以下三個原因:一者,覺得教師是有意思也有意義的職業,能改變許多人的命運;二者,整天和朝氣蓬勃的學生待在一起,會感覺自己也很年輕;三者,對學校提供的薪酬待遇還比較滿意——這從應屆畢業生的待遇便可見一斑:應屆畢業生在杭州滿工作量年總收入20萬+,而且還享受相應五險一金和福利待遇,學校伙食優質,在校方工作均包吃,入校前三年免費提供住宿。
其實,一直以來杭州的經濟水平和其教育資源有些錯配:作為中國經濟實力、發展潛力最雄厚的城市之一,杭州的教育卻無論從質量還是規模來看,都與同類城市有著一些差距。因此,近幾年杭州大力推進普惠幼兒園、新建或擴建中小學,重視私立學校的發展,這樣的舉措自然需要優質師資的保障。此外,中小學相較于大學而言,科研壓力沒那么大。碩博士畢業面臨成家立業等現實問題,讓薪酬待遇這個指標成了很多人畢業后選擇崗位的首要因素。
上述諸般事實,催生了以上“高學歷人才競聘老師”的現象。在此現象背后,不僅是杭州雄厚經濟實力和整個城市尊師重道理念的彰顯,更折射出目前青年教師生存與發展的現狀。
左手專業,右手情懷
教書是一個專業工作,通俗來講,就是一個技術活,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勝任這個職業。一名合格的教師首先需要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體現在教師的所有努力都要有利于學生精神世界的豐富、人格尊嚴的維護和美好人性的成長;其次要有合理的專業知識:一是本體性知識,即特定學科的相關知識。二是條件性知識,如教育心理學、教育學、教學論、學習論、班級管理、現代教育技術等。三是實踐性知識,即教師個人的教學技巧、教學智慧和教學風格。如導入、強化、發問、課堂管理、溝通與表達、結課等技巧;再次,復合型的專業能力,如處理教學內容的能力、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處理突發教學事件的能力,解讀課程標準的能力,教學設計的能力等;復次,崇高的職業道德,如細心、耐心、愛心、責任心、親和力;最后是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素質。
此外,教書還是一個有情懷的職業。對于高學歷人才,若是僅僅沖著待遇來,能在其崗位堅持多久,還要打一個問號。每日重復的教學工作,長時間的工作狀態,日益復雜和多變的學生,利益的考量,權威的壓制,都會漸漸磨平當初的一腔熱血。當日子開始細水長流,真正能夠讓個體成長為一名好老師,不會對教育心生退意的,還是心底對教育和教學的真愛。
面向未來,立足發展
隨著人工智能和5G時代的到來,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前所未有的新型行業不斷崛起,傳統產業持續萎縮甚至衰亡。在這個日趨智能化、多樣化、年輕化、全球化的時代,對于人才的要求和定義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報告顯示,未來對于人才的需求基本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需要專業素質和社交能力均高的人;第二層,對社交能力要求高,但是對專業素質要求沒這么高;第三層,對專業素質要求高,對社交能力要求不高;最后一層,對專業素質和社交能力要求均不高。時代需要的人才是跨界型人才,多專多能,適應變化和能夠駕馭未來。
1996年左右,高考擴招,我國第一次迎來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大眾教育支撐著我們國家過去幾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但弊端也隨之而來:創新型人才缺乏,個性化人才缺乏,跨界人才缺乏,缺乏市場經驗與職場脫節……而2018年出臺的新高考政策,讓大眾教育向著普及教育及職業化教育發生著深刻的轉變。這樣的轉變,不僅要求高校更加重視學科建設與融合,也對中小學的學校管理與教師教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的角色再也不是以往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主導者,而是在慕課、翻轉課堂、多媒體等新型教學方式的支持之下以學生為主體的引導者和輔助者。角色的日趨多樣化要求教師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以變化的眼光看待自身發展與當下的教育,時變、應變、求變。
在這樣的背景下,高學歷老師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除了更加系統的知識體系,還能把更優化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氛圍、人生價值觀傳遞給學生。開闊的視野,良好的學術涵養,可以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打下深厚的學科基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緩解應試教育帶來的弊端,讓學生真正因學科自身的魅力而熱愛它。這也再次警醒廣大教師,終身學習和教師專業化不斷發展的必要性——這不僅僅是自己本職工作的需要,客觀環境也在督促我們,如果故步自封,就會被這個高速變化的時代拋棄。當然,不能忽視的是,清華北大等名校高學歷人才都沒有經過專業的師范學校訓練,還需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專業理念和技能。
馬云在阿里巴巴的一次會議上聲稱,自己以后退休了就想當一名老師;任正非在華為公司最艱難的時候仍然心系教育事業,提出“再窮不能窮教師,再窮不能窮未來。中國七十年來發生了巨大變化,教師的生存與發展也在巨變之中。如果我們不給花朵澆水,如果沒有事業心與使命感,我們就會少了一個喬布斯。”讓更優秀的人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是未來教師教育發展的一大趨勢。我們希望在未來的教育發展中,國家可以越來越重視教師教育的發展,從政策上、制度上努力保障教師的權利,讓更多優秀的人加入教師隊伍。但亦要警惕簡單的拿來主義,那些想在三尺講臺工作的新人,需要懂得百年樹人的不易,需要懂得更多教書育人的門道和方法,但是更需要的是對教育的情懷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