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皓
學習了多年心理專業知識,秦緒寶卻也有邁不過心里的坎兒的時候。
秦緒寶的上一份工作是銷售,發生在實習期間,供職于一家業內數一數二的教培公司,他的工作內容是銷售一對一的課程服務。一節課兩三百,家長們若是購買一個階段的課程,往往要一次性花費好幾萬元。秦緒寶言語溝通能力好、情感感知能力強,是一個非常適合從事銷售的人才。秦緒寶也證明了自己的確擅長銷售,他業績出色,薪資可觀,如果繼續做下去,升職加薪指日可待。
然而,秦緒寶偏偏就是邁不過心里的坎兒。他招攬來的學生,學習一個階段沒有效果時,他便覺得自己也有連帶責任——當初是他讓學生花了大價錢進來學習的。再推銷時,秦緒寶總覺得少了些底氣,在他的認知里,銷售的底氣源于產品的品質。
學習多年心理知識,秦緒寶當然知道如何克服與擺脫這樣的心理問題,但內心的掙扎下,秦緒寶最終還是辭職了。采訪中,秦緒寶分析道:“正是在探索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不太適合的地方。這份工作一開始是我的興趣所向,能力也匹配,但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我的價值觀否定了這份工作,人必須經歷這樣的探索過程才會明白?!?/p>
在實習中再次認識了自己,畢業時,秦緒寶開始重新考慮教師工作。曾經,因為對周圍部分教師的刻板印象,這份工作本是一早就被他排除在職業規劃外的。但也許就和銷售工作一樣,總要試了才知道是否適合。就這樣,秦緒寶走上了講臺,也愛上了講臺。
以動態的方式看待生涯規劃
成為老師后,秦緒寶發現,在生涯規劃上,家長總是不希望孩子們去體驗“探索自我”的成長過程。
在擔任課程教師的同時,秦緒寶還承擔著學校心理咨詢師的工作。其中,許多同學來咨詢時都表達著相同的困惑:家長們為他們規劃好了未來的一切,他們卻依舊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未來想從事什么,但也并不想遵循家長所設定好的路線走下去。一些家長也找到秦緒寶傾訴:給孩子規劃好了明亮的未來,卻得不到理解。
在秦緒寶看來,這些來自家長們的規劃路徑,不少都相當完美,挑不出一點毛病,但卻沒有充分結合孩子們個人的興趣和意愿。更重要的是,人對外部環境的探索需要自己進行,許多事情需要孩子們親身體驗了才會明白,每個人的人生,總歸是要自己走下去。秦緒寶介紹,生涯規劃中有一個非常核心的理念叫“嘗試錯誤”,在成長的過程中,只有不斷嘗試才能逐漸認清真實的自己。
因為對孩子的未來規劃導致的親子矛盾數不勝數,對此,秦緒寶提出了他的建議,不要將生涯規劃看作靜止不動的東西,要用動態的、發展的方式看待生涯規劃,在探索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都需要各退一步,“生涯規劃不是固定的東西。比如家長要求孩子做物理學家,孩子就只能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這樣的生涯規劃是沒有彈性的。我更建議的生涯規劃是設立一些中短期的目標。然后在朝著這些中短期目標不斷行走的過程中,孩子們就會有很多新的體悟和感受,不斷刷新對自己的認知,也許他們慢慢會發現,家長規劃的,正好是適合他們的方向?!?/p>
“自我認知”是生涯規劃課程中最核心的部分,為了幫助學生們探索與展現自我,秦緒寶設計過一場活動——讓孩子們畫一幅自畫像。在活動情境中,秦緒寶讓孩子們放飛思維,把任何想要表現的內心盡情展現出來。
學生們呈現了各式各樣的自畫像:一棵扎根在懸崖上的朝著陽光的綠樹;一幅“扔紙飛機”圖;云、氣球、小花、書本、天使、惡魔組合而成的完整畫像……
借著這些自畫像,秦緒寶對學生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學生們對不確定的未來有擔憂、惶恐,卻與此同時都展現著充滿力量的積極一面,“在傳統的學科課程上,很少或者說幾乎沒有機會來讓孩子們展現內心,因為它對知識的獲取、分數的提高是沒有任何幫助的,但是生涯規劃課程可以給孩子們一個機會,讓他們展現自己,幫助他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每個人都有他們的獨特性,這樣的獨特性值得被悅納和接受?!?/p>
用故事增強學生體驗感
“野草閑花遍地愁,龍爭虎斗幾時休。抬頭吳越齊秦楚,轉眼梁唐晉漢周?!蹦疃▓鲈姷脑捯魟偮?,隨著驚堂木“啪”的一聲,秦緒寶的“心理戰疫”課程便開始了。
秦緒寶常常在課堂開始前念上一段定場詩,定場詩的內容有時與教學內容有關,有時也無關,“定場詩是說評書與單口相聲中的一種形式,茶館、劇場在開始前,往往比較鬧騰,因此說書先生開始前,一般會先念一段定場詩,讓大家知道他即將開講,提醒臺下的觀眾收起聲音,集中注意力。這其實和我們的課堂很像,學生們在課間放松以后,注意力便松散了,老師需要在一上課就能收起學生的注意力。”
在秦緒寶眼中,心理課程本身是一門偏向于方法性質的課程,“如何調節情緒”“如何面對壓力”“如何找到自我”……但在上課中,如果只是把方法和步驟告訴學生,這樣的心理健康課是枯燥的、干癟的,或許講著講著,學生們就睡下了一大片。因此,在心理課上,最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方式調動學生興趣,增強他們的體驗感,“體驗大于知識和方法,比如你課后問學生,‘如何調節情緒,他們未必還記得準確的方法,但如果教師在講述時是通過給學生增強體驗感的方式進行教學,那學生在未來遇到情緒方面的問題時,他無形中就知道如何應對?!?/p>
而講故事正好是調動體驗感的一種極佳方式,因為從小就喜歡聽故事、看故事,當了老師后,秦緒寶便愛上了給學生講故事。在秦緒寶看來,講故事是心理課程中極為有效的一種教學方式。故事具有完整的閉合的情景,情景中可以包含多種想要表達的要素,因此,將知識融合在故事的講述中,能夠幫助學生們理解心理學中的許多專業概念,減輕他們的認知負擔。
一次,在教學學習動機中的受控動機和自主動機時,秦緒寶給孩子們講述了垃圾桶的故事:
一個老頭住在街邊,旁邊有個足球場,足球場拐彎的地方有個鐵皮垃圾桶。每天,一群踢完球依舊興致勃勃的小朋友走到鐵皮垃圾桶面前時,都要踢一踢垃圾桶,聲響特別大,住在旁邊的老頭對噪音愁悶已久,然而,給學校、街道反映都沒有用。
老頭想了個辦法,他找到孩子們說,“我特別喜歡聽你們踢垃圾桶的聲音,我每天給你們10塊錢,你們可以天天來踢嗎?”孩子們一聽還有錢拿,每天踢得更開心了。過了一段時間,老頭又找到孩子們說,最近錢不多了,只能每天給他們5塊錢請他們踢垃圾桶。孩子們有些不開心,但依舊每天來踢。接著,錢變成了3塊、1塊,最后老頭說沒有錢再給時,孩子們極為憤怒,再也不踢鐵皮垃圾桶了。
在這個精心選取的故事中,學生們一下子就理解了“受控動機”和“自主動機”及兩者的轉換。接著,秦緒寶講述學習動機的相關理論時便容易了很多,他告訴同學們,要警惕物質獎勵下產生的學習動機,這屬于“受控動機”,一旦物質停止,人們便很難再產生想要學習的自主動機。
在生活中,除了隨時隨地搜羅各種對教學有幫助的故事,秦緒寶還常在嗶哩嗶哩、抖音、YouTube上尋找有趣好玩的小視頻用來穿插在課堂間,“現在的孩子們喜歡看嗶哩嗶哩一類的短視頻網站,因此,在教學中合理運用這些互聯網短視頻素材,不僅能吸引學生注意力,還能幫助他們理解許多知識。”
自從成為老師,秦緒寶每天都格外踏實:銷售,僅僅負責賣產品,但產品的品質卻不是個人能決定的;而一名老師的教學內容、質量,卻是實實在在把握在他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