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敏,郭 海,李曉英
(河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鄭州 450000)
臨床思維能力是指臨床醫師運用所學知識對疾病進行綜合分析、邏輯推理、鑒別診斷,從而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決的能力,是臨床醫師最重要的基本功,是鑒別一個醫師醫療水平高低的關鍵指標[1]。良好的臨床思維能力建立于豐富的醫學基礎知識之上,只有掌握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才能對患者信息進行整合,做出合理判斷,反之臨床思維則無從談起。本文結合醫學院校醫學基礎課程教學現狀,以組織胚胎學教學為例,分析醫學基礎課程如何培養醫學生良好的臨床思維能力。
筆者在課堂聽課中發現,醫學基礎課教師學科本位思想嚴重,在授課中只注重本學科知識傳授,很少注意與后續課程知識的銜接及臨床需要,引入臨床案例較少,教學方法單一,學生課堂參與度低。在與學生的訪談中發現,學生認為醫學基礎課較為枯燥,不易理解記憶,特別是有些學科比較抽象,學習難度大。深入實習醫院調研發現,實習生反映醫學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增加了實習難度;帶教教師也普遍反映學生的醫學基礎知識薄弱,給臨床實習教學帶來了一定困難。綜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目前的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普遍存在注重知識傳授,忽略能力培養,特別是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醫學基礎課程教學與臨床需要脫節;學生未認識到醫學基礎知識與臨床疾病之間的聯系,導致學生走上臨床崗位時才發現醫學基礎知識嚴重不足或不能很好地運用醫學基礎知識分析臨床案例,影響了學生的崗位勝任力。
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教師是關鍵。醫學基礎課程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專業基礎課應服務于學生專業發展和滿足臨床崗位需求。教師不僅要有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意識,更要具備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能力,真正做到基礎課教學為專業服務。
2.1.1 不斷更新專業知識 醫生是個需要終身不斷學習的職業,醫學院校醫學基礎課程教師更需要不斷更新專業知識,不斷拓寬知識面,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源頭活水。目前在醫學院校,很多醫學基礎課程教師存在“吃老本”現象,不注重自身專業知識的更新和充實,對自己要求不高,滿足于自己講授的內容學生能聽懂、考試能達標即可,缺乏為專業服務意識。針對這種現象,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管理,組織教師定期參加教育教學培訓,安排教師到醫院相關科室見習,了解臨床實際。只有知道了臨床需求和相關臨床知識,才能合理優化教學內容,才能把疾病的發生發展與人體結構、功能改變有機銜接。
2.1.2 加強教學研究 教師應積極備課,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培養目標認真分析教學內容,研討教學方法,通過示范課、教學競賽提升教師教學技能和教學把控能力。鼓勵教師外出學習,擇優推薦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學培訓,加強教師與校外同行交流,了解國家教育教學政策及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方向,在更新理念的同時,時時鞭策自己不斷創新、銳意進取、與時俱進。
2.1.3 優化教學團隊 為推進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國家提出建設創新型教學團隊,結合專業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構建跨學科甚至跨專業的新型教學團隊。在醫學基礎課程教學中,為減少教學與臨床的脫節,應打破以教研室為單位的師資隊伍構架,吸納其他學科甚至臨床教師參與到教學中,如人體解剖學可以由外科教師或影像專業教師來授課,組織學與胚胎學可以由生理、病理或診斷學教師來授課,大家一起備課、一起研討教學內容,保證教學滿足臨床需要。近年來,部分本科院校也開展了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改革,這是基于教學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基礎上的一項改革,從長遠來看,醫學院校特別是專科層次醫學院校教師隊伍結構調整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2.2.1 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導向,因此每門課程、每節內容都要有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要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教學目標就不能簡單設定為要求學生能夠掌握、熟悉和了解哪些知識和技能,而應是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某些知識分析有關問題或現象。比如在組織胚胎學中講到腎的結構時,除了要求學生掌握腎臟的微細結構外,還要能夠結合本節內容分析臨床上有些腎病為什么能夠導致尿量或尿液成分改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收集相關信息來達成這個目標,學生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也逐漸培養了自己的臨床思維能力。
2.2.2 優化教學內容 在醫學專科學校,醫學基礎課學時所占比例一般較低,在有限的學時內,既要完成授課任務,又要滿足學生就業崗位需要,優化教學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把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所涉及的器官和在人體內發揮關鍵作用的器官作為重點學習內容。如組織胚胎學教學中,講到呼吸系統、泌尿系統時,把肺、腎的微細結構作為重點學習內容,其他器官如膀胱、尿道的微細結構可略講甚至讓學生自學,真正基于臨床需要去選擇教學內容,這樣才能為臨床相關疾病診療提供堅實的知識基礎。其次,在選擇教學內容時還要考慮后續課程的需要,如講循環系統時,把動脈作為學習重點,因動脈與后續課程中血壓的形成和調節有重要關系,同時高血壓也是臨床常見病。除此之外,部分醫學基礎課還是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還要依據護考大綱選擇教學內容。
2.2.3 創新教學方法 加大教學方法改革,廣泛采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或開展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以學生為主體,不斷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比如在組織胚胎學課程中學到甲狀腺一節時,可采用問題式教學方法,提出什么是甲亢?甲亢產生的原因和臨床癥狀有哪些?如何預防甲亢?讓學生課下收集文獻資料回答問題。或者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由淺入深,循循善誘,啟發學生思維,如講到腎的微細結構腎小管時,問學生糖尿病患者尿中為什么會檢測出葡萄糖?由學生進行解答,同時進一步提問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比例日益增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預防糖尿病?引導學生各抒己見,給出自己認為適合的解答,不僅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同時也加深其對理論知識的認識。
2.2.4 引入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利用人類思維規律,開啟大腦的無限潛能[2]。如組織胚胎學涉及人體微細結構多且抽象,學生很難記憶和理解,因此在講解每節內容時,盡可能把結構層次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展示,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如講解腎的微細結構時,腎的結構比較復雜,學生很容易混淆,通過對結構之間聯系及相關功能進行梳理,形成思維導圖,學生不僅很快掌握了腎的結構,同時也更容易理解尿液在腎臟內的生成過程。
2.2.5 改革考核辦法 考核是檢測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督促學生學習的指揮棒。在醫學基礎課教學中,結合教學目標改革和完善課程考核模式,改變單純的終結性考核為全方位、全過程考核,比如把學生課堂回答問題、團隊協作及作業等納入課程考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在教師的指導和啟迪下開闊思路,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此外盡可能減少客觀題,增加主觀題,比如考試中增加分析題,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有效提升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久的學習和經驗積累的過程,醫學基礎課作為醫學生最先接觸的專業課程,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要不斷創新教學,跳出傳統保守的教學方式,充分啟發學生深入思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醫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崗位勝任力。當然要深入全面推進這項工作,學校還需要不斷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強化教學管理,加大師資培養,把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