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林國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61)
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主要為社區和基層醫療機構,承擔著社區人群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治、慢性病防治及人群的健康教育等重任[1],要求醫學生不僅掌握理論知識,還具備扎實的操作技能和解決臨床工作中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藥理學是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是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的必修課[2],其在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和公眾健康服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的藥理學課程與社區崗位需求銜接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
課程開設時間設置不合理。在培養方案中,藥理學作為一門重要的橋梁學科,開設于醫學基礎課程之后、臨床課程之前,此階段的學生尚未接觸臨床課程,不但對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臨床表現及治療措施缺乏認識,而且無臨床實踐經歷,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主要方式以理論知識的積累和記憶為主[3],他們只知道藥理學很重要,但并不能找準切入點,無法將藥理學知識與臨床應用進行有機結合。
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現行的藥理學內容大多以人體系統為單位,系統相關的藥物均有涉及,種類繁多、面面俱到、知識點分散、知識結構松散、理論性非常強[4],與社區和基層醫療機構的崗位需求嚴重脫節。此外,過于注重對藥“理”的講授,強調藥物的共性機理,對于藥物的個性強調不夠,特別是對臨床常用藥的講解不夠深入。藥理機制涉及多學科知識的融合,晦澀難懂,學生學習興趣不大,積極性不高[5]。
高職高專學生在校時間只有兩年,課時有限,學業任務非常繁重。為有效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只能從每個系統中選取1~2種代表藥物進行詳細講授,而該系統的其他藥物只能一帶而過,這樣就造成教學與臨床實際嚴重脫節,學校中教授的內容與社區醫療機構現行的常用藥物之間也存在著極大差異。因此,高職高專臨床醫學專業藥理學課程是否能真正發揮橋梁課程的作用,其課程標準的設置與基層醫療崗位需求之間如何更緊密結合,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如何與基層崗位能力需求相對接是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
高職高專臨床醫學生的職業特點和崗位需求決定了他們的培養目標是不同于醫學本科生的。然而,目前高職高專院校藥理學內容與本科教材并無二致,只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了部分內容的刪減,從而成了本科教材的壓縮版,這樣雖然顧及了學科的系統性和知識的連續及完整性,但是卻與社區臨床實際脫節,沒有突出高職教育的特點,導致教材中深奧的藥物作用機制介紹過多,而這些知識在以后的基層臨床工作中實際應用較少,從而增加了學生的厭學情緒[6]。
教材中還存在大量已被臨床淘汰的藥物,且進行了大篇幅介紹,有的還被當作系統的代表藥物進行深入介紹[7-8]。然而,許多用于治療社區常見病和多發病的一線藥、被廣泛使用的新藥等均未能在現行教材中得到更新。此外,現行的藥理學教材內容和臨床案例關聯極少[9],與后續臨床課程銜接不夠。因此,以社區醫療機構常見病和多發病及其相關的臨床藥物為抓手,開發符合社區醫療崗位需求的藥理學教材迫在眉睫。
如今,傳統的講授法仍然是最主要的課堂教學方法。講授法以教師為主體,通過板書或者PPT形式將相關知識進行總結歸納,再以口述的方式灌輸給學生。這種授課方法具有很多優點[10]:教師可根據授課計劃及學生課堂反應對授課內容進行靈活調整,時間安排緊湊有序,環環相扣。教師可以將大量的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等基礎知識與藥理學知識進行串聯融合,很大程度上彌補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帶來的知識斷層,方便學生理解記憶所學知識。然而,這種教學手段缺點也很明顯[11]:學生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藥理學知識較為枯燥,其所涉及的內容多是作用機制,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非常容易出現厭學情緒,失去獲取知識的樂趣并且無法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盡管許多學者通過案例教學、翻轉課堂、微課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了藥理學教學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在現行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下,課堂講授法的地位仍不可撼動。因此,采用適應高職高專學生特點的教學手段,讓其更快更好地掌握基層醫療機構常見病和多發病相關藥理學知識勢在必行。
組建病案庫,修訂課程培養方案,重視藥理學課程建設的崗位需求。首先,組織社區醫院臨床經驗豐富的醫生和院校教學經驗豐富的藥理學教授,研討并篩選典型的臨床病例,組建社區醫療機構常見病和多發病病案庫,進一步篩選出病例中涉及的藥理學知識,并依據此制訂新的課程標準和人才培養方案。其次,篩選人才培養方案涉及的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重視藥理學課程建設的內涵和外延。根據篩選出的藥理學知識找出涉及的基礎課程知識和臨床課程知識,將藥理學內容與后續臨床課程進行有機銜接,使之真正起到橋梁課程的作用,構建基于社區崗位需求的藥理學課程體系。
教材不能只顧及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崗位需求的針對性,因此,在教材編寫過程中必須轉變思路。培養社區醫療工作者,應以社區醫療崗位需要的藥理學知識為主,針對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以“必需、夠用”為原則決定教學內容的取舍。此外,還要摒棄過時的、臨床應用不多的內容。依據社區常見病和多發病所涉及的藥物為主體,以社區衛生服務崗位和指導群眾用藥的需求為主線,突出傳統藥理學教材中非重點而在社區醫院中卻是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系統藥物,比如呼吸系統藥、消化系統藥等處方藥和感冒藥等非處方藥的地位。在“必需、夠用”原則下,緊密結合臨床實際適當增加一些新藥和特殊藥品的介紹,刪減一些在臨床上少用或者不用的藥物[3]。
(1)構建信息化課堂,加強多元化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重視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和互動性。課前可通過學習平臺推送案例和思考題進行預習和小組討論;課堂上以教師引導、小組發言形式結合精講等多元化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2)構建模擬藥房,加強仿真實訓。根據病案設置情景模擬實訓,根據標準化病人的病情主訴,“醫師”結合所掌握的知識開處方藥,并提出用藥過程的注意事項,指導“患者”正確、合理用藥。情景模擬教學不僅能夠使枯燥晦澀的教學內容生動具體,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還能夠極大激發其學習熱情,體驗近乎真實的工作經歷,有助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3)構建豐富的課程資源,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合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利用圖像、視頻、動畫及虛擬仿真系統等各類多媒體素材構建網絡課程體系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補充。學生不僅能在課余時間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還能主動與教師和帶教醫生在線探討課堂上聽不懂的知識點,增加師生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