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英,許 俊,孫 麗*
(1.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江蘇 南京 211800;2.江蘇省腫瘤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9)
近幾年來,腫瘤放射治療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著放射治療向“精確定位”“精確計劃”“精確放療”的“三精”時代邁進。各醫療單位的腫瘤放療科需要實踐能力強、技術全面的高素質人才。然而,我國放射治療技師的培養發展滯后,各醫療機構的放射治療技師多來自護理、醫學影像技術或生物醫學工程等專業,少數放療技師甚至未接受過正規的醫學教育和培訓[1],這些都與放射治療技術的快速發展不相適應。2014年起,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及專業簡介》里加入放射治療技術專業,一些醫學職業院校開始開設該專業,目前專業的課程和大綱設置還處于探索階段。如何針對醫療衛生機構放射治療技術崗位需求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是高職放射治療技術教育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探討如何充分利用學校和醫院的資源,開展“醫教協同”辦學,以促進放射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我國的放射治療技術專業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專科—本科—研究生”培養體系,放射治療技術從業人員的職稱主要有衛生系列的醫師、護師、放射醫學技師等[2],尚無自己的職稱體系,其初級職稱考試要考影像技士(師),中級職稱可以考放射治療技師。為了日后工作和職稱需要,學生在校不僅要學習放射治療技術知識,還要學習影像技術知識,課程和學習內容比較多,受到學時總數的限制,學生很難對專業知識有深入的理解和記憶。
多數學生入學時對放射治療技術專業不了解,以為日后從事的工作幾乎同影像技術專業一樣。真正了解了該專業后,很多學生認為用人單位要求高,社會需求少,自己以后不會從事該項工作,所以對于課程的學習不認真,走過場,對于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不牢,臨床實踐操作疲于應付。
放射治療用的設備價格高,學校沒有足夠的資源來保證和醫院設備條件同步化,也不能完全模擬出和醫院相同的環境來進行教學,故學生平時的實踐操作比較少,理論與實踐相脫節,使得學生臨床動手能力不足,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較弱。
醫院參與到學校放射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和優化中,提供一線放射治療技師職業技能標準作為依據,組織行業內的放射治療主任醫師、物理師、主任技師組成的專家指導委員會嚴格把關,保證了學校教學與臨床放射治療技術工作接軌,并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內容,落實了國家醫學教學改革“服務需求,提高質量”的要求。
全國衛生職業教育教學標準指導委員會于2019年12月19日至21日在湖南郴州召開了貫徹高職放射治療技術專業教學標準會議,有了可供參考的全國教學標準。我們應在“醫教協同”模式下仔細研究教學標準,制訂符合學校情況的課程體系和綜合教學內容,改變理論與實踐教學分開實施的方法,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為主要教學目標,實現專業知識與職業素質統一、基本技能與創新能力統一、學歷教育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統一[3]。在教學中,校內教師主要負責理論教學和部分實訓課程,而醫院教師充分利用教學醫院資源,主要負責實踐課程和實習實訓帶教工作。
專業教材是實施高職教育的有效保證。目前,人民衛生出版社正在出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系列中的醫學高等職業放射治療技術專業規劃教材。我們應以此套教材為基礎,加強院校合作,共同開發配套的信息化資源、放射治療技術操作規范手冊及反映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情況的及時動態更新活頁式資料等,以便滿足臨床教學需要。
實訓基地由校內專業實訓室和校外實習醫院組成。放射治療技術設備昂貴,高職院校很難獨立建成具備放射治療技術體位固定、體模制作,放射治療模擬定位,放射治療計劃制訂和放療計劃驗證、實施等臨床職業環境的校內實訓基地。但是,我們可以以崗位工作任務為標準,以信息化技術+智能為展現形式,通過院校企合作開發實訓教材、實訓教學設備和虛擬仿真教學軟件等,提升校內實訓教學效果。另外,積極開辟有實力的三級綜合醫院或腫瘤專科醫院作為校外實習基地和教學醫院,這些醫院放療和影像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醫務人員技術精湛,能夠滿足高質量的實訓、實習教學需求。
學校應充分利用醫院和行業資源,通過各種途徑把教師“送”進醫院學習,讓專職教師接觸并從事放療技術實踐工作,使其在提高自身實踐教學能力的同時,了解臨床放射治療技術的發展態勢及崗位人才需求,從而能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把放射治療技師“請”進學校來,既可提高醫院兼職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又能帶來放療技術專業相關信息,從而保持教學與行業發展同步。實現醫教結合,優勢互補,建立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確保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4]。醫教協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需要醫院的重點參與。近年來,我校與江蘇省腫瘤醫院、鼓樓醫院和南通腫瘤醫院等合作加強放射治療技術專業建設,學校派學生到醫院進行為期一年的實習,醫院組織優秀教師負責帶教,并定期對帶教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和考核,還經常選派帶教教師參加學校的教學活動,提高了帶教教師的帶教水平,同時也提高了他們自身的實踐服務水平。
醫教協同下放射治療技術專業學生培養的核心是強化實踐教學。在臨床實踐階段除了常規培訓的內容,如體位固定、呼吸門控,各種腫瘤的常規X線模擬定位和CT模擬定位,放射治療計劃的驗證、執行等;還需要培養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團隊合作精神以及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讓學生學習放療新知識,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持續關注放射治療技術發展的習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將來的工作崗位。
在高職醫學教育中,醫學人文精神和職業素質的培養,成為教育面臨的挑戰。《“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加強中國醫療服務人文關懷,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全力推進健康中國的戰略。在放射治療實踐中,放射治療技術學生經常面對腫瘤患者放化療所致副反應的詢問以及安排放療時間、治療設備故障等的醫患溝通場景,這對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鼓勵學生把握好說話的語氣,注意傾聽患者的敘述,這樣可以讓患者對技師產生信賴,消除緊張情緒,增強繼續治療的信心。但是,培養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需要一定的實踐積累,這就要求醫院給學生與患者溝通鍛煉的機會,同時,帶教教師要有責任心,要熟悉醫學倫理、人文與放療技術溝通相關知識,將討論、共情、敘事醫學等方法運用到溝通教學中,讓學生在反復實踐中掌握溝通技巧。
單一的試卷考評,不能考核放射治療技術學生的動手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所以,我們應改革考核評價方法,采取學校、學生、用人單位、社會等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注重實踐考核。在醫教協同模式下,根據放射治療技術專業特點和國家放射治療技師職稱考試標準制定各項實踐考核辦法及評分標準,以放射治療技術崗位需求為考核內容,采取筆試與面試、理論與實踐等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放射治療技術發展較快,核磁共振成像、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等一大批功能成像技術也被引入放射治療領域[5],這對放射治療技術專業技師在電腦應用、放療設備和影像設備使用以及腫瘤放射治療知識等方面提出了較高要求。如何培養優秀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放射治療技術人才是各個高等醫學院校所面臨的問題。醫教協同培養可以解決學校與醫院之間的教育脫軌,實現“無縫對接”。通過共同修訂放射治療技術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建成集知識、能力、素質為一體的培養模式,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的醫患溝通技能,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創新能力。醫教協同模式下的放射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可以突破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發展瓶頸,促進雙方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并且醫院將在未來放射治療技術人才培養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