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淵
(川北醫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伴隨中國學術大門的敞開,越來越多的國外學子紛紛來中國求學,留學生來華所涉獵的專業也越來越廣泛,包括中文、歷史、科技、醫學等,其中漢語的學習成為來華學生學習的重要課程之一。醫學生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實習,也是留學生是否能順利畢業的關鍵環節,因此醫學漢語的學習對于來華學習臨床專業的留學生來說就變得尤為重要[1]。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與帶教教師之間的交流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還能縮短留學生與患者之間交流的距離,讓他們從臨床實習中學習到更加豐富的知識。
由于臨床帶教教師英文水平參差不齊,限制了其與留學生交流的程度,加之中國有許多方言,多語言環境打擊了留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部分留學生逃避實習。鑒于此,大多數醫學院校都開設了醫學漢語專業課程,這門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留學生能夠熟練自如地運用漢語進行各種醫學見習、實踐及臨床實習,減少或掃除語言障礙,同時培養留學生具有一定的臨床思維能力。但是由于醫學漢語的難度大于日常漢語,而且課程教材的選用范圍單一,導致許多留學生對于此門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如何改變既有醫學漢語教學課堂的教學模式,從而激發留學生對專業醫學漢語學習的興趣,值得我們探討。
混合式課堂是通過將近幾年發展較快的線上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結合即“線上”與“線下”兩類教學模式相融合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旨在幫助學習者從單一被動知識的獲取者變為知識的獲取者、知識的挖掘者。眾所周知,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部分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于主動性不足以及參與度不夠,容易導致師生互動弱、教學效果差等結果[2]。近幾年由于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導致微課、慕課等多種在線課程形式的誕生,線上課程充分消除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生可利用電腦、手機等智能設備在網絡環境中時刻獲取所需學習內容,但是由于缺乏監管機制,導致在線課程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另外,在線課程由于其受眾廣,也導致了其不能實現個性化培養。因此兩者有機融合可以互相彌補兩種教學模式中的不足,從而增強學習效果。
將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留學生醫學漢語教學中,教師通過篩選相關教學視頻、影視資源等線上相關教學資源內容,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前充分熟悉該堂課程要學習的基礎詞匯及應用環境,在課堂上可以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習之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應用能力。
醫學漢語是針對來華醫學留學生所開設的一門語言課程,相比于傳統中文課程,線上的慕課和微課資源視頻相對較少,在線上專業課程教學視頻匱乏的情況下,教師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尋找其他與醫學相關的中文教學視頻或者相關醫學影視資源來進行填補。留學生在學習醫學漢語時,主要是培養漢語的用語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但是由于中文漢字的發音難以掌握,加之方言的發音與普通話發音之間的區別,導致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焦慮、挫敗感,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3]。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前,應針對當堂教學內容,選擇相應的課前線上教學視頻,充分激發留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同時,由于醫學漢語受眾面較窄,專業性的線上教學視頻比較匱乏,因此我們可以用相關的影視資源視頻作為引入,一方面影視資源視頻來源于生活,其將視聽說三者合一,為留學生能提供全方位的語言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多感官體驗的學習形式還可以強化語言內容對學習者的刺激,最終提高學習效果[4]。教師應該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選取醫學相關影視資源讓學生在課前自行觀看,同時將相關醫學漢語詞匯和句型結構發給學生。這樣,一方面將枯燥乏味的語言學習變得更加有趣,學生更易掌握;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刺激學生大腦的記憶中樞,使學生對詞匯的記憶更加深刻。
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通過小測驗,測試留學生是否掌握了該堂課的語言知識點,這樣既可以檢測其是否在課前學習觀看了相關視頻資源,也可以作為學生過程性評價的支撐資源。課堂教學環節時,教師可將課堂時間主要分為兩塊:一小部分時間可以用來解決學生疑問,另一大部分時間可讓學生分組以相關情景進行交流對話練習。
在經過課前視頻自學階段后,留學生通常對于一些重難點詞匯的使用環境或者方法存在一定的疑惑,或者對中文句式的完整表達存在相關疑問,這時候需要教師通過專業的教學手段及方式,讓學生充分理解所學的語言詞匯。教師在給留學生解釋一些重難點詞匯使用的時候,不僅應讓學生知曉該詞匯的中文涵義,更加重要的是讓其能順暢地應用詞匯,更好地進行中文口語表達,以增進在后續臨床實習時與患者之間的溝通。
答疑解惑之后,讓留學生通過扮演醫生和患者,利用對話的方式熟悉醫學語言詞匯及醫學句式中文表達。教師可以依據課前影視資源的情景,讓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學生根據已有的中文醫學知識進行對話練習和設計,對話的全過程從步入醫院就診開始,到接受治療離開醫院結束[5]。在整個對話過程中,學生的設計內容可涵蓋醫生與患者的問診、醫生與患者家屬的溝通、醫生治療決策的闡述以及不同醫生之間的治療決策分析意見等[4]。留學生依據教師提供的情景內容要準確選取所學的醫學知識,運用適當的醫學漢語詞匯和句式表達進行交流。
評價是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最終反饋階段,是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完整知識體系構建的關鍵[6]。課程評價包括學生互相評價、教師總結評價等多種模式。學生相互評價可用于對話過程中,這既有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也有助于學生中文表達能力的提升。教師總結評價可用于在教學答疑、對話過程中,通過教學答疑,教師可以評價學生的自學能力。通過對話過程,教師可以評價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醫學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完善的評價體系既可以讓混合式教學模式發揮強效,也可以提升學生漢語的交際能力,最主要的是增強留學生的語言學習參與度和自信心。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一種集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全新教學模式,在醫學漢語課程教學中,這種模式主要通過課前觀看醫學影視資源及課堂情景對話演示兩個模塊完成。這種教學模式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對語言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混合式教學模式也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總之,混合式教學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醫學漢語的教學,讓學生的醫學表達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