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
(甘肅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平涼 744000)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的本科教育政策對課程考核改革提出了具體要求,強調要改進教學評價機制和學生考核機制,切實加強學習過程考核,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隨著思政課教學手段不斷改進、教學模式不斷創新,研究式、體驗式、參與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的實施要求改革考核方式,以檢驗教學改革效果[1]。
醫學院校普遍存在“重專業、輕德育”的傾向,學生平時不學、考前突擊的現象較普遍,這種學習評價體系極大地降低了思政課教學質量。因此,醫學院校思政課改革應以考核方法改革為引領,以過程性評價為核心,以達成階段性學習目標為要求,通過考核改革引導學生主動規劃自己的學習過程,激發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作為必修課,大多數學校的思政課都安排為統考課,教師對期末考試的依賴性比較大,單一的考試形式極大弱化了思政課的“解惑”功能,割裂了教與學之間的關聯,既不能客觀展現學生政治理論的掌握情況,也不利于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的能力。
大部分考核內容以教材內容為主,命題范圍多局限于課本知識和簡單的熱點難點問題,缺乏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全面考查,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綜合考量。如何加強對大學生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的考核,是要注意的問題。
部分思政課評價標準模糊、主觀性強,學生無法開展有針對性的、明確的自我評價,不能及時獲取詳細、高質量的反饋信息。如何制訂清晰而恰當的評價標準,組織開展多元化、經常性的反饋,是考核方法改革要解決的重要問題[2]。
思政課考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檢查、診斷和反饋,激勵學生主動學習。考核標準是對考核目標的具體落實,同時也是檢驗目標達成度的具體依據[3]。考核標準的制訂,應突出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從注重單純理論學習轉向綜合培養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的邏輯思維能力、實事求是的嚴謹學風、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
全面了解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能力水平和實際需求,并在深入研究教學實際的基礎上,形成具體的考核方案。按照課程標準規范考核的內容及標準、實施方案與評分方法等,將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統一起來,總成績由平時成績、實踐成績和期末閉卷考試成績綜合評定而成,加大過程性考核的權重,客觀、科學地考核學生學習情況。
研究表明,考核評價對學生學習體驗和學習行為的影響遠大于課堂講授[4]。因此,考核方案一經通過必須嚴格執行,并在課堂上公開告知學生,由學生監督實施。實踐活動必須與理論教學相關,由任課教師提供指南、學生自主選擇、團隊協作完成,并制訂考核標準。注重過程管理,保存原始記錄,特別是作業布置與批改情況,要作為教學檔案上交保存。
思政課作為必修課,閉卷考試是檢查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命題必須圍繞教學大綱,既要考核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任課教師應提供兩套等質等量的試題,且重復率不得超過30%,隨機抽取一套試題作為該門課程的初考試題,另外一套作為該門課程的備用試題或補考試題。
試題要體現人才培養目標,難易適度,各類題型要合理搭配,有區分度,應為正態分布,題量以大多數學生能在考核時間內正常答完為宜。通過7個步驟完成:第一步,了解考試對象及目的,通過回答“為什么考”“考什么”“考誰”這3個問題,確定考試的范圍、命題的難易程度、涵蓋相關知識的比例、試題形式;第二步,仔細研讀教學大綱,了解學情,掌握專業要求和學生學習的實際能力,確定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分析應用的比例(一般為4∶3∶3);第三步,制訂命題計劃與方案,確定考試內容、考試類型和數量、重點和難點;第四步,認真思考科學命題,確定試題在所有章節的分布占比、難易程度、代表性;第五步,審定試題組合試卷,按照統一的命題模板,圍繞已經出好的題目,合理篩選題型,科學排列組合;第六步,準確測試答題時間,命題人必須對試題進行作答,并記錄時間,預估學生考試所需的平均時間;第七步,確定評分標準及答案,從標準答案、應得分值、評分標準3個方面進行調整并定稿。通過嚴格命題程序,規范命題要求,改變以前命題從理論到理論、單純考查記憶力的理念,引導和鼓勵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大膽嘗試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學習、生活問題。
通過“考核—反饋—改進”形成對課程考核的閉環管理,其中考核反饋應該及時而有價值。考試結束,每位教師應該對考試成績、試卷內容和質量進行分析,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對理論的應用情況,查找失分原因,反思試卷質量;運用定性和定量結合的辦法,統計班級平均分、標準差、優秀率、及格率、最高分、最低分,分析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與掌握情況;通過計算試卷效度、信度、難度和區分度,倒查考核評價體系與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的符合度,寫出分析報告。
科學評價教學全過程,融合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深化考試內容和形式改革、提高命題專業化水平,是課程考核體系面臨的機遇和挑戰[5]。按照“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的原則,醫學院校思政課在考核體系改革創新方面,還應該注意“四個導向性”:一是重視醫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導向性,突出辦學特色,服務學校人才培養目標;二是重視理論學習的導向性,針對醫學院校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較強、理論功底較弱的特點,注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掌握;三是重視成績結構的導向性,合理賦分,激勵學生重視平時學習的積累;四是重視命題方法的導向性,根據社會的難點熱點編寫開放型試題,引導和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用所學理論解決現實問題,讓理論顯示出生命力。
總之,許多醫學院校雖然制訂了教學大綱及考核實施方案、評分標準,但還比較粗糙,缺乏特色,執行起來有一定隨意性。怎樣通過校園內外、課堂內外的課程思政活動,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專業與思政“無縫對接”,使學生在醫學專業實踐中增強政治理論學習的積極性,還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