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玉門市昌馬鎮,地處祁連山麓、疏勒河源,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人文薈萃、鐘靈毓秀,因大唐名將樊梨花秣馬厲兵而得名。山水環繞、綠洲旖旎、河湖交錯的壯麗自然景觀和文脈相承、底蘊深厚、蜚聲四方的歷史文化交相輝映,為昌馬綠色崛起、文旅先行、鄉村振興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為指引,始終把生態保護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堅定不移守護祁連山、筑牢大屏障,切實走好生態之路、做足山水文章、建美田園山鄉,既守住了綠水青山,也得到了金山銀山。
一、背景情況
(一)情況簡介。玉門市昌馬鎮地處祁連山北麓,疏勒河、小昌馬河穿境而過,是深居祁連山西段腹地的天然小盆地,瀕臨三個自然保護區,是祁連山西段重要的生態廊道、生態屏障和重點生態功能區。平均海拔2100米,年均無霜期92天,降雨量78.9mm。轄區總面積167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萬畝,草場面積47萬畝,現轄5個行政村,共有人口1374戶4019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900元。近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的理念,圍繞構建休閑田園綜合體和生態旅游小鎮兩大目標,以“先鋒引領、融合共建、強基富民、晉位升級”為總體思路,著力構建“一園三區四基地”產業支撐體系(一園:生態產業園;三區:集中居住區、生態修復區、文創旅游區;四基地:天境牧業基地、有機林果基地、綠色雜糧基地、生態旅游基地),加快打造綠色產業基地、休閑田園山鄉、生態旅游小鎮、秀美幸福家園,堅定不移地推進綠色休閑生態秀美昌馬建設。
(二)生態資源優勢。昌馬境內有草原、濕地、湖泊、河流、戈壁、雪山、冰川等地貌,生態資源多樣、保護開發潛力巨大。一是自然生態優勢明顯。一山(祁連山)兩河(疏勒河、小昌馬河)一湖(昌馬湖)是典型的地貌特征,是離雪山、冰川最近的鄉村,是草原、濕地最多的鄉鎮。二是旅游景觀資源獨特。境內既有鬼斧神工的疏勒河天生橋、老虎溝冰川、香毛山草原、古生物化石等自然奇觀,又有千眼泉濕地、月亮灣濕地、昌馬湖等特色景點,春有油菜花海、夏有濕地草原、秋有油畫禾谷、冬有千山暮雪等景觀更是天境昌馬的靚麗名片。三是歷史文化品類多樣。昌馬歷史沿革2000多年,境內歷史遺存珍惜,有敦煌莫高窟姊妹窟——昌馬石窟和漢晉新鄉縣城等歷史遺跡,城堡村屯、烽燧戰場、工業遺址、廟宇卡倫等歷史遺存更增添了昌馬的歷史文化底蘊。四是休閑康養境地最佳。四面群山環繞,位居盆地綠洲中心,千眼泉水質達到直飲礦泉水標準,濕地植被覆蓋密度大,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年均氣溫3.9℃,夏季平均溫度22℃,享有“清涼世界、天然氧吧、世外桃源”的美譽。五是生態產業潛力巨大。祁連山盆地的天然綠色屏障是生產優質有機農產品的理想場地,47萬畝的天然優質高原牧場,有機無污染的種植土壤和冰山泉水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為昌馬羊、藜麥、枸杞、杏梅等有機綠色產業基地崛起奠定了基礎。
二、主要做法
(一)建設休閑田園山鄉,守護綠水青山凈土。我們立足綠水青山具有的生態服務功能,著力打造能夠留得住鄉愁、看得見風景的休閑田園山鄉。一是提升人居環境。著力落實“一個行動、三項革命、十大工程、四大機制”,深入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扎實推進垃圾革命、廁所革命、風貌革命,著力推進河湖景區環衛清潔、道路沿線清掃保潔、街區場館美化亮化等十大工程,突出綠化先行、美化跟進、基礎配套,先后建成垃圾收集處理場1個,旅游公廁5座,戶廁改造占到常住戶的60%以上,推動景區面貌大提升、人居環境大改善。二是根治污染沉疴。針對原有礦山企業、放牧養殖、秸稈焚燒等影響環境治理的突出問題,梳理整治難點15處,籌集資金300余萬元,分別進行了整體拆除和地貌恢復,圍繞“藍天保衛戰”扎實開展了煤改電、改灶、改炕“三改”工作,實現了全域境內無工業企業、無污染面源。三是推進集中居住。按照“收縮邊緣、集中居住、綜合配套、社區管理”模式,制定村莊布局調整規劃,確定集中居住區、穩定區、遷出區重點,以社區服務管理模式,有序解決“空心村”“空心戶”,騰出更多綠色生態空間。四是實施生態修復。持續加大西湖、南湖沿線景觀帶綠化和疏勒河、小昌馬河河道治理力度,月亮灣、小河灣、千眼泉濕地恢復治理初見成效,積極推進濕地公園、濕地博物館申報工作,營造了天更藍、地更綠、水更凈的生態環境。五是打造生態景區。立足昌馬景觀資源優勢,堅持原生態、環保型、無修建為原則,統籌資源建設五大景區,著力打造集生態休閑康養一體的天境昌馬旅游目的地。
(二)打造綠色產業基地,轉化金山銀山價值。立足綠色、生態、有機的資源優勢和產品特色,突出綠色產業培育,以有機生態產業園為主線,穩步推進建設天境牧業、有機林果、綠色雜糧、生態旅游四大綠色產業基地建設,農業訂單面積占到耕地面積的70%以上。以昌馬羊、祁連冰藜為重點的有機產業基地不斷壯大,以枸杞為重點的道地藥材基地優勢日益凸現,來自綠色生態產業的收入達到萬元以上;依托生態資源優勢,突出文創、農旅、康養、休閑的主題,著力構建“一個平臺、三大區塊、五項活動”(藝術駐留平臺;文創藝術區、生態旅游區、康養休閑區;康養健身游、駐留體驗游、度假休閑游、自駕風情游、文化朝圣游)文化旅游產業架構,加快打造“天境昌馬”旅游目的地,開辟了生態保護與增收致富的綠色轉型新路。突出生態品牌打造,積極開展有機認證、產地認證、GAP良好農業規范工作,著力打響“昌馬羊、胡麻油、山蘑菇、小雜糧、生態游”五大特色品牌。立足“天境昌馬”文旅品牌創建,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創作與生態并行、藝術與田園相伴,力爭把昌馬建成國際藝術駐留基地、西部文旅創新典范、全省文化建設標兵。突出農旅融合發展,突出建加工作坊、拓銷售平臺、擴信息網絡三項舉措,著力打造生態旅游產業,推進農旅融合發展,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突出新型業態構建,借助藝術駐留平臺和文化旅游活動,打造生態有機產品云餐吧等創業基地,積極發展具備旅游功能的定制農業、會展農業、眾籌農業以及共享村落、共享農莊、共享牧場等共享經濟等新業態。
(三)建設生態旅游小鎮,拓寬轉型發展之路。依托獨有的生態資源優
勢,立足打造西北香格里拉和讓世界看見昌馬的規劃定位,突出文創、農旅、康養、休閑的主題,打響“天境昌馬”文旅品牌,著力構建“一個平臺、三大區塊、五項活動”文化旅游產業架構,加快打造“天境昌馬”旅游目的地,規劃建設“一個中心四個展館”,即昌馬歷史文化展覽中心和石窟藝術博物館、紅色記憶教育館、奇石民俗展示館、書畫攝影展覽館,既為國際藝術駐留節創作和展覽提供了主場館,也為鄉村基層文化弘揚和傳承提供了主陣地,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創作與生態并行、藝術與田園相伴,力爭把昌馬建成國際藝術駐留基地、西部文旅創新典范、全省文化建設標兵。
(四)建設秀美幸福家園,創新生態保護機制。統籌布局四大監管平臺,集聚生態環境保護動能。一是構建生態環境綜合服務平臺。以“讓群眾跑一次、為群眾辦好事”為核心在鄉村兩級建立綜合服務平臺,全面推行“干部下沉服務駐村”工作法,著力進駐協調指導、代理清潔、環境信息、生態治理四大服務。二是構建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平臺。統籌整合綜治、司法、環保、公安等執法力量,組建鄉鎮綜合執法隊伍,進行全域環境巡查,實現了對亂堆亂倒、亂搭亂建、焚燒秸稈、破壞生態等問題的管控到位。三是構建生態環境網格管理平臺。將環境責任分解到網絡片區,將全鎮區域劃分為14個網格,賦予92名網格員環保監管職權,將網格化管理的觸角延伸到各項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當中。四是構建生態環境監督問效平臺。全面推行“定責管控一體推進”機制,堅持清單定責、流程管控、督考一體的模式,通過清單定責,切實推進研督考評、積分管理、日常巡檢、常態調查為主的督考一體工作。
三、工作成效
(一)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提升。始終把守護綠水青山作為生態昌馬發展的“聚寶盆”,通過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治理修復,清除垃圾堆放點21個,全域內無垃圾的目標基本實現,清潔廁所改造實現全覆蓋,鄉村面貌實現整體改觀。
(二)綠色產業效益大幅提升。始終把綠色發展作為昌馬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本錢,全面推行無害化養殖技術,生態養殖收入占到了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率先發展綠色產業,群眾來自綠色產業的收入成倍增長。文旅產業異軍突起,年接游客1.2萬余人,同比增長50%,實現旅游收入200余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0%。
(三)群眾幸福指數大幅提升。始終把群眾受益作為最大的生態自覺,通過實施河道、濕地修復,水源、河湖治理,每年新增綠化300畝以上,集鎮、村莊、沿路空閑地段綠化美化實現全覆蓋,集中居住區供熱、排污、供水管網全覆蓋,村村通油路,生產環境、居住面貌、生活質量得到大幅提升。
(四)環保管護成效大幅提升。生態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我們通過常態化開展周四月末全鎮衛生整治行動、建立長效機制,綜合行政執法日常巡查、網格化管理入戶督促、定則管控監督問效的長效機制有效構建。
四、經驗啟示
(一)堅持生態優先。把生態系統保護放在壓倒性的位置,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立足昌馬生態脆弱現狀,守住生態屏障,注重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是我們維護生態安全的重中之重。
(二)堅持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根據自然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才能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格局,才能促進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良性改善和雙贏共享。
(三)堅持治修并重。結合綠水青山的生態服務價值、環境損害成本、生態修復成本等,建立體現綠水青山生態服務價值的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才能讓公眾、企業、公益組織等共同參與生態系統保護。
(四)堅持先鋒引領。突出黨建引領,持續推進生態環境重點任務“日程化安排、流程式辦理、清單式管理、制度化規范”的工作模式,推動環境綜合整治由點及面開展,實現黨建的引領作用和環境保護的管護作用融入日常。
(作者系玉門市昌馬鎮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