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新生步入幼兒園時總會攜帶焦慮心理。這主要是因為對于幼兒來說,幼兒園生活意味著完全陌生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在幼兒園,幼兒們要適應沒有父母親人陪伴的生活,要適應與他人相處的生活,這種對未來生活環境的恐懼感會給幼兒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其外在表現形式就是哭鬧行為,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入園分離性焦慮”。為了更好地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讓幼兒們快樂生活,幼兒園工作者有必要應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應對初入園幼兒哭鬧行為,從而幫助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幼兒第一次離開父母和親人的懷抱,來到一個陌生的幼兒園環境,必然會產生恐懼、不安、焦慮、緊張的心理,他們通過哭鬧行為表達自己的心理活動。為此,幼兒園教師應該合理應對初入園幼兒的哭鬧行為,幫助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幫助幼兒快樂成長。
一、帶領孩子提前熟悉環境
初入園幼兒之所以會產生較為強烈的排斥心理和哭鬧行為,主要還是由于對陌生環境產生了應激反應,對幼兒園環境感到陌生、恐懼和焦慮。為了緩解這種應激反應,年輕父母一旦決定要送孩子入園,在這之前就要帶領孩子熟悉幼兒園的環境,甚至盡可能地激發幼兒主動入園的心理和愿望。父母可以帶領孩子來參觀幼兒園,將幼兒園有趣的事物介紹給孩子,為孩子介紹幼兒園的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在父母的陪伴下,幼兒更容易接受幼兒園的新鮮事物,他們會逐漸觀察探索幼兒園的環境,幼兒會在父母和幼兒園教師的引領下翻閱新的書籍、結交新的朋友,嘗試新的玩具,在這種準備之下,幼兒就不會認為幼兒園是一個陌生的環境了,當幼兒真正入園時其焦慮心理也會得到緩解。
二、創設良好的“家”環境
為了降低初入園幼兒的排斥心理和焦慮情緒,幼兒園教師可以特別地將一些活動區域布置成“家”的環境,模擬家庭區域,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生活。教師在這些活動區域里可以帶領初入園幼兒一起看電視、聽故事,讓孩子們圍坐在老師身邊,大家一起說悄悄話,模擬母子對話溫馨的情景。同時,幼兒園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不同的心理特點和性格特征為幼兒設計不同的分組活動,幫助幼兒盡快找到性格特點相適宜的好朋友。教師可以讓幼兒每人帶一張全家福照片,教師將這些照片與小朋友一起貼在教室的某個位置,還有教師與小朋友們一起拍一張照片,將這張照片與眾多全家福照片放置在一起,從而加深對幼兒的心理暗示,幫助他們盡快認同一個集體也可以成為一家人的概念。
三、對幼兒進行科學的語言安撫和行為安撫
從語言安撫角度來說,初入園幼兒對老師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要找爸爸”“我要找媽媽”“我要回家”等,這時幼兒園教師通過語言回應他們的困惑,解除他們的不安。幼兒園教師可以告訴幼兒老師們就是大家的媽媽,有什么事情都可以跟媽媽講,有什么困難媽媽都可以幫助你們。這樣的安撫方式會使得大部分幼兒更加信任幼兒園教師,且會使得幼兒們在一天時間中大多數時候都跟隨著老師。
從行為安撫的角度來說,這種方式更加符合幼兒的思維特點。幼兒感知外界事物的方式大多都是通過具體形象來感知。幼兒園教師在小朋友們感到害怕、焦慮、孤單的時候給他們一個微笑、一個擁抱,或者輕輕地拍拍他們的后背會比語言有力和溫暖得多。
綜上所述,面對初入園幼兒的恐懼、焦慮、不安、緊張的心理和情緒,幼兒園教師要靈活機智地應對。一方面要幫助幼兒父母做好入園準備工作,另一方面還要為幼兒設置“家”的環境,從而讓初入園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裘曉倩.初入園幼兒哭鬧情緒的分析與解決措施[J].名師在線,2016(05):72-73.
[2]王桓菊. 對初入園幼兒哭鬧情緒的研究[J]. 亞太教育,2015(13):9.
本論文為平涼市教育科學“十三五”2019年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 [2019] PLG585)“初入園幼兒哭鬧行為的對策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莊浪縣第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