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結合我們農村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個體心理健康輔導開展情況,本文擬從個體輔導、教師協作、學生互助、家校合作四個方面探究開展個體輔導的有效方法。
當前農村學生成長方面出現了四種現象:一是外出務工的家長日益增多,對孩子的成長疏于監管;二是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對孩子的成長輔導不力;三是農村大多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四是農村單親孩子無人關愛。學生個體心理輔導是農村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心理輔導教師要遵循學生個體心理發展規律,通過個別輔導,針對學生身心發展中存在的困惑和個別差異,積極開展適應性調節、學業發展、人際交往技能指導、情緒調控等活動,使學生在充分認識自己個性能力特點的基礎上能夠認識自我、發展自我,使其得到健康發展。通過實踐研究,農村學生個體心理輔導可以這樣開展。
一、個體輔導為主,促進學生自我轉化
首先心理輔導教師要積極、主動與心理問題學生建立幫扶關系。班主任或心理輔導員和學生之間建立起互相信任、相互理解并保密的幫扶關系,有助于來傾訴的學生積極配合輔導教師,愿意說出自己的“悄悄話”。
其次要對學生具體情況進行細致了解。通過家訪、與學生交談、與學生父母交談等形式了解影響其心理健康的原因,并對學生進行個案分析。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診斷和剖析、研究,按查資料—找癥狀—下診斷—究原因的步驟開展。
二、教師協作,利用課堂滲透心理教育
當前新課改下的教學方式提倡交流、合作、探究的學習,這種理念需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這種課堂教學氛圍將更加增強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
首先,要營造平等、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教師要把“關愛學生”“為了每一個孩子”真真實實地融入課堂教學過程,對待學生要寬容,要允許其“出錯”,要在課堂評價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激勵他們勇敢地、積極地交流自己的學習體驗,使課堂成為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
其次,要結合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學習了“母愛”相關的文章,可以組織學生談談自己對母愛的理解,對母親的認識,引導學生正確的感知、理解母愛。
三、學生互助,友誼的路上健康成長
研究表明,善于與人結交者比獨來獨往的人在精神狀態上要歡快得多。每個學生積極向上的態度都會得到別人的認可與支持,農村學生同樣的學習源泉和動力都來自接觸最親近的人。因此,教師要分析個別心理困難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脾氣特點,有針對性地為他調整座位或者劃分活動小組,盡可能讓更樂觀、快樂的孩子成為心理困難學生的朋友、伙伴。
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人際交往,要引導學生在同學相處中互相理解、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不要輕易地去侮辱別人,也不要輕易地發生爭執,要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要讓孩子們在交往中潛意識里注意“心理相容原則”。
四、家校合作,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學生是成長中的個體,其各種心理需要的滿足是他們形成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學校和家庭作為他們生活的主要場所,對其發展起著主要的影響。學校要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加強心理教師的隊伍建設,經常組織老師通過與學生的交心談心,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心理或思想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經常掌握學生家庭動態,積極和學生談話,是增強師生密切程度的一種有效辦法。有了這種和諧密切的師生關系,師生間才能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達到無話不說的親密朋友。心理健康教育藝術之樹只有植根在愛的土壤里,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作者單位:渭源縣五竹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