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中國共產黨九十多年的奮斗史表明,戰爭年代取得的勝利和建設時期取得的成績都離不開深入的調查研究。而且,沒有調查研究,理論聯系實際就是一句空話,也就不會有中華民族的解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空前強盛。
黨的十九屆一中全會指出:開展好調查研究工作是制定正確決策的前提,也是貫徹落實決策的必要條件,并要求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當前,全黨范圍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就是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開展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引向深入并取得預期成效。黨校作為干部培訓、理論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只有開展好社會調研工作,才能促使黨校工作上臺階、上水平。
一、調研資政 贏得高度重視
縣級黨校能否引起縣委、縣政府的肯定和支持,關鍵在于能否發揮好職能作用。通過調研資政,使更多的有價值的調研成果轉化為縣委、縣政府決策的理論依據,為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取得縣委、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使縣委、縣政府愿意向黨校投入經費和傾斜政策,實現黨校的不斷發展。
(一)加強組織領導。首先要強化領導的主體作用,成立調研活動領導小組,對調研分組、調研程序等調研步驟以及調研活動的具體開展等內容進行深入細致的安排,以嚴格規范的管理機制確保調研活動取得實效。其次要重視調研的基礎性作用,不斷修訂完善黨校調研管理制度、調研獎勵制度等多個有關的調研制度,積極鼓勵廣大教職員工參與調研,在此基礎上實行領導帶頭、分組實施,防止平均主義的多而濫現象,最后拿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精品調研課題。
(二)強調真情實感。一是要真心對待群眾。深入基層一線調研,與百姓親密接觸,真心交流,落實政策,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基礎,也能切實地避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滋生。因此,調研工作要做到兩不:不去提前準備、事先安排好的地方調研;不到事先策劃、排練好的群眾中調研。在調研中要帶著感情,本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理念,深入農村、社區、企業等基層,同干部群眾一起討論他們關心,縣委、縣政府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二是著力落實“八字”。調研反映的問題是不是深刻,建言獻策是不是有可用價值,關鍵在于調研過程是否“深入、細致、準確、真實”。這就要求調研人員必須深入群眾,傾聽他們的呼聲,體察他們的情緒,感受他們的疾苦,總結他們的經驗,吸取他們的智慧,將得到大量具體、零碎、不系統的感性材料進行匯總整理,從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然后綜合分析得出準確、可靠、真實的結論,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地撰寫調研報告。
(三)立足縣情民意。黨校調研課題就必須準確把握縣情縣況,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選題,以確保課題能夠有的放矢。一要立足縣情。調研過程必須注重縣情研究,尤其是對發展變化的縣情要多研究,對全縣的人文歷史要多研究,對縣委、縣政府的發展戰略要多研究,對全縣與外界的比較要多研究,這就要求調研成果最終使縣情與發展融入調研報告。二
要圍繞中心。調研工作尤其要根據每年度縣委、縣政府的工作中心和重點工作、本地區群眾關注的熱點、企業發展面臨的難點等來選準調研方向,開展有關專題調研,就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和社會評價。三是注重程序。采取實地考察、聽取匯報、查看材料、座談交流等方式,掌握第一手資料,并對調研成果及時歸納整理,組織討論,分析研究,查閱資料,形成專題調研報告。
二、調研興校 力促黨校發展
近年來, 由于縣級黨校普遍經費不足,難以改善辦公條件和優化干部教育培訓,調研經費難以得到保障。為此,黨校要借調研之風,贏得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加之自身的努力,逐步推動黨校工作的良好發展。
一要領導重視,保障發展經費。縣委、政府領導獲得黨校有價值的調研報告,為使此項工作開展得更好,必然會考慮將黨校建設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建立健全縣級黨校建設長效投入機制,將黨校建設列入年度財政預算,按《黨校工作暫行條例》規定實行全額撥款,分項落實,并隨著財政好轉而逐年增加對黨校的投入,保證黨校工作的正常運轉,改善教學科研和辦公生活條件,推進黨校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二要嚴把“門檻”, 造就“過硬”教師。借助縣委、縣政府對黨校的重視和支持,可根據教育培訓工作和黨校發展的需要,在社會上公開選調優秀教師。在選調時,堅持“三個優先”,即優先考慮教研人員,優先考慮具有較高職稱和學歷、利于改善學科結構、年紀較輕的人員,優先考慮教學成果顯著、培養潛力大的中青年教師;堅持“三項制度”,即公開選拔制度,專兼職結合制度,職稱評聘、教學評比公開制度。通過嚴把“門檻”,選調一批理論功底深、政治水平高、實踐經驗多、教學能力強和黨性修養好的優秀教師充實到黨校隊伍中。此外,也可利用向縣上爭取的培訓學習經費選送教師到上級黨校和大專院校脫產學習,開展課題調研,承擔科研課題,組織教學觀摩等,達到“練兵”目的。
三要活用調研,反哺教學科研。縣級黨校如果活用調研,努力探索調研課題向授課專題轉化,讓調研成果進課堂,實施現場教學,無疑對黨校教研教改起到很大的推進作用,對黨校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在推進調研成果進課堂的過程中,可不斷整理充實調研報告,將調研報告轉化為授課專題,并配以多媒體教學課件,列入主體班教學計劃,采取課前選題—調研—撰寫—備課,課中參觀—講授—點評,課后研討—改進的形式,慢慢地摸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調研成果轉化模式。再加上領導重視,對一些重大調研課題安排黨校參與,交給黨校研究,支持黨校教師調研以及將調研科研成果進行出版與交流,使得黨校教師有了從事調研科研的良好環境,定會拓寬教師的視野,增長教師的才干,提高教師的素質。
四要拓展調研,不斷擴大黨校影響。為了克服調研局限,縣級黨校應高度重視調研工作,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拓展調研渠道。一是堅持“走出去”調研。黨校可采取下基層調研、到上級或同級兄弟黨校和其他培訓基地考察學習以及按年度分批次組織全體教師到高校研修的形式進行調研,還可參與組織部、宣傳部等職能部門組織的各類宣傳活動進行調研。二是完善“請進來”調研。縣級黨校與上級科研單位聯合調研引領教學科研向高水平看齊,聘請省黨校、市黨校等專家講授調研方法技巧,傳授先進的調研理念,并邀請專家對黨校調研成果點評,提升調研成果質量。此外,也可利用培訓課和網絡等不同形式的調研,這樣不但能提高調研的時效性和科學性,還能提升黨校教師調研水平,拓寬黨校教師的理論視野,擴大黨校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從而促進黨校發展。
總之,調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根本所在,只有深入調查研究,才能找準問題、抓住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清醒差距所在、使命所在,才能推動工作健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2]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一中全會上的講話》
(作者單位:中共鎮原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