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鎮原縣共搬遷群眾2572戶10410人。其中,2018年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對郭原、廟渠等19個鄉鎮2259戶9340人的建檔立卡戶實施搬遷,安置在37個安置區;巴家咀水庫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移民在太平鎮安置群眾313戶1070人。從安置情況看,共在縣城和重點集鎮建設4個集中安置點,安置群眾1867戶7552人(縣城:鑫河灣安置點74戶434人;惠達家園安置點1086戶4461人;孟壩中心安置點394戶1587人;太平鎮庫區移民安置313戶1070人),占總搬遷戶數的72.59%。
為了讓所有貧困群眾按期入住,鎮原縣委、縣政府對孟壩中心安置點、鑫河灣安置點、惠達家園安置點采取領導蹲點、專人分抓、增加人工,加班加點,24小時輪班作業的辦法對安置樓房進行統一裝修,在安置點門前設置生活用品便民點,積極組織群眾搬遷入住。目前,2018年易地扶貧搬遷的2259戶9340人全部搬遷入住。但是,對搬遷群眾承包的土地問題和組織管理問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一、土地問題
農民在搬遷的過程中對土地有兩方面考慮。
一是搬遷到新地方種地哪里來?這其實就是考慮吃什么和哪里來錢的問題。對于農村分散安置群眾,可以配套建設農業專業合作社,讓搬遷群眾入社,以務工和分紅獲得收入。另外,鼓勵本土群眾對閑置土地進行土地流轉,讓搬遷群眾獲得部分土地種口糧和蔬菜;對于進城群眾,政府想辦法增加城區公益性崗位和工業企業就業崗位,加強勞務輸轉和城區就業安置。
二是原承包的土地誰來種?其實大多數群眾還是擔心土地的歸屬問題,畢竟土地是農民握在手里的資源,是最后的退路。搬遷的多數群眾居住在自然條件差、經濟落后的山區,這些地方群眾基本全部搬遷。建議這些土地承包權暫時不變,土地登記依然有效,在三輪土地調整時,根據社會發展情況,在大穩定前提下逐步改革和調整。目前,按照搬遷的現實考慮,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實現耕地有效利用。
對于生態移民的,使用權全部交給當地政府,政府組織在搬出地以恢復生態為主,國家對搬遷群眾給予退耕還林補貼,在規劃年限內(一般為10-20年)給予一定的糧食補貼,讓他們在城區逐漸市民化和收入固定后,逐步進行改革和取消補貼。
對于扶貧搬遷的,要因地制宜,規劃對宜林宜草地進行退耕還林還草,推進“再造一個子午嶺”工程實施,對相應有承包權的群眾給予退耕還林補貼。對宜耕宜牧地進行大規模集中流轉,由村級專業合作社或者種養大戶統一經營,政府指導雙方依法簽訂流轉合同,按時足額兌付流轉費用。
二、組織管理問題
要堅持“戶籍隨人走,組織新建立,保障全跟上”的原則,縣級政府統籌協調,將搬遷群眾戶籍遷移至搬入地統一管理。20戶以下分散安置點由當地村民小組管理;20戶及以上分散安置點成立村民小組進行管理;集中安置點,由當地鄉鎮黨委、政府負責,成立黨支部、社區或村委會,配套相應的基層組織人員和場所,實行正規化、物業化管理,做好日常公共服務、衛生管理、矛盾糾紛調處、治安管理、養老保險、合作醫療收繳等服務。對搬出地,當地鄉鎮政府設立移民搬遷管理服務所,做好搬出群眾土地流轉和資金兌付工作。
為了解決好這兩個問題,省、市、縣要科學論證,上下聯動。一是做好上層設計。省級要統籌發改、自然資源、農業農村、民政、公安等部門做好一系列政策設計,及時出臺相應政策;二是抓好落地落實。市、縣要按照省級政策制定實施方案,靠實責任,堅決抓實抓好,讓群眾真正搬得放心、搬得徹底;三是做好保障服務?;鶎咏M織要宣傳和組織到位,鄉鎮黨委、政府將相應機構設立到位,為群眾土地流轉服務保障到位,新設立的黨支部和村委會要作用發揮到位,全面做好各項保障服務工作。
(作者單位:鎮原縣人民政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