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森
摘 要:初中生物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加快課堂生物內容的展示速度,有效利用課堂的時間,能降低學生的思維強度,提升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掌握能力,為學生創設較為自由的生物學習空間,增強初中生物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多媒體;初中生物;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并未注重構建多媒體與生物的有效聯系,往往將時間花費在課件的制作上,導致整體的初中生物教學效果差。有些教師存在脫離多媒體就無法授課的狀況。為此,初中生物教師應擺正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位置,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讓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在多媒體的作用下更好地融合。
一、運用多媒體展示實驗步驟,增強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在實驗教學中,初中生物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實驗步驟,并對關鍵性的步驟進行標注,增強學生實驗操作的科學性,提升整體的實驗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授“練習顯微鏡的使用”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吸取之前教學的經驗,運用多媒體展示實驗步驟,并在此基礎上,運用圖片等方式,展示過濾的注意事項,提升學生對整體實驗步驟的掌握能力。在此次實驗過程中,教師注重展示以下三步。第一步:取鏡和安放。取鏡,一手握住鏡座,一手握住鏡臂。安放,將顯微鏡放到距離實驗臺7厘米左右,安裝好目鏡和物鏡。第二步:對光。首先,轉動轉換器,讓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注意:首先,不要用手搬動物鏡。其次,用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最后,一只眼注視目鏡,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物鏡、鏡筒達到目鏡。注意:觀察到明亮的圓形視野為宜。第三步:觀察。首先,將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到載物臺上,并用壓片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其次,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注意:此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最后,一只眼睛向目鏡看,同時逆時針方向旋轉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象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二、使用多媒體,開展生活教學,降低學生的學習坡度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情景,讓學生更為全面地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生物,降低學生的學習坡度,提升學生對此部分內容的掌握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創設難易適度的內容,讓更多的學生加入初中生物的學習過程中,提升整體的多媒體教學質量。
例如,在講授“花的結構”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如下的方式開展教學。首先,吸引興趣。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一朵花慢慢開放的整個過程。其次,展示花的構成。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將花的整個部分進行分解,并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拼湊,讓學生直觀、清晰地分清花的各個部分。與此同時,教師引導學生按照多媒體中花的各個部分的介紹,掌握花的整體功能,并邀請學生分享他們的學習成果。在學生的分享過程中,教師印象最深的是小于的回答。他邊移動鼠標,邊進行解說:“我們由外向內觀察。首先,我們看到的是花萼和花瓣。它們可以保護花的內部結構。花瓣的色彩可以吸引昆蟲傳粉。其次,我們往里看,可以看到雄蕊和雌蕊。雄蕊一共有六枚,由花藥和花絲構成。花藥中有黃色的花粉?;ńz負責支撐花藥。雌蕊位于花的中央,是單獨的一枚。雄蕊從上到下的組成名稱為柱頭、花柱、子房。我用鼠標點擊子房的內部,大家可以看到內部的胚珠,還有胚珠外側的子房壁?!苯處熯\用多媒體授課,讓學生更為形象地觀察生活中的生物,降低學習坡度,提升初中生物的教學質量。
三、巧用多媒體,制作學習模塊,增強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除了進行上述的學習外,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制作初中生物學習模塊,并加入課本之外的生物知識,拓寬學生的生物視野。與此同時,學生可以根據個人的時間以及興趣,隨時到網上瀏覽和學習相關的生物知識,提升生物學習能力。
例如,教師將初中生物七年級的內容制定成如下的模塊:生命模塊、生物模塊、植物模塊、人類模塊。與此同時,教師將每一部分內容設置成相應的思維導圖,輔助學生進行理解、記憶,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知識體系。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將相應的視頻插入每個模塊中,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更為形象地掌握此部分內容。為了營造良好的網絡學習氛圍,教師在每個模塊上設置留言板,讓學生在留言板上發表他們獨立學習的想法和困惑。其他學生可以通過留言板進行答疑解惑,從而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逐步掌握生物知識,獲得更多的生物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在運用多媒體開展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一分為二地看待多媒體教學,既要認識到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又要了解多媒體教學的劣勢,從而真正地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合理地利用多媒體。與此同時,教師要提升對多媒體理論和實踐的掌握能力,積極地學習多種操作計算機的技能和新型的教學理論,承擔起多媒體教學的設計者和引領者的任務,調動學生的生物學習熱情,充分激發他們生物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初中生物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曹玉梅.多媒體技術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分析[J].考試周刊,2017(68).
[2]鄭世堂.淺析多媒體技術與初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整合[J].中華少年,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