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逢佳 常逢錦



摘? 要: 探究社區框架(CoI)對混合式教學的深度推進有良好的指導作用。因此設計了基于CoI教學臨場、社會臨場和認知臨場三要素的混合式教學流程,并應用于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中。通過對比學生課程成績和教學目標達成度等,證明該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成績有顯著成效,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證明了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的認同。
關鍵詞: 探究社區理論; 混合式教學; 計算機基礎;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8228(2020)12-118-05
Abstract: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 (CoI) has a good guiding role in the in-depth promo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Therefore, blended teaching process with three CoI-based factors of teaching on-site, social on-site and cognitive on-site is designed, and is put into effect in the teaching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s. By comparing the students' course performance and the degree of teaching goals achievement, it is verified that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effect, and by gathering the feedback from questionnaire,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the teaching mode is verified.
Key words: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 blended teaching; basic computer courses; teaching mode
0 引言
混合式教學國內外經歷了近三十年的發展,如今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正成為國內外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常態”,教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人才的培養都在不同程度的開展混合式教學[1]。當下的混合式教學主要是在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基礎上結合線上學習與面對面教學的優勢,以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模式[2]。
馮曉英[3]等研究了在“互聯網+”時代的混合式教學更關注個性化和創造性的培養,因此也需要用新的教學法理論去分析它、解釋它。加里森等人提出的探究社區(簡稱CoI)理論模型為混合式學習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方法和工具,且已被大量的實證研究所驗證,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推廣[4]。
因此,本文主要依據CoI框架設計一套混合式教學方案,并將其應用到“計算機基礎”課程中,以探討該方案對學生學業成績,學習品質的提高是否有顯著成效。
1 CoI概述
CoI模型主要包含社交臨場、教學臨場和認知臨場等三種臨場。社交臨場包括情感表達、開放式溝通和群體凝聚力等三個方面,它要求參與者能夠利用信息媒體在社交和情感等方面表現出自己個性發展的能力。認知臨場包括觸發事件、探究、整合、解決等四個階段,即教師通過一個問題或任務等觸發事件激發學生進入協作探究學習狀態,學生通過探索相關的信息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和整合不同的觀點與應用,最終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案。教學臨場包括教學管理、建立理解和直接指導等過程,教師要提供結合真實場景的教學案例,并提供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積極指導學生順利完成任務。
隨著研究的持續與發展,有研究者認為學習者對教學效果同樣有直接影響作用,建議增加“學習者臨場”(圖1),以顯示學習者自身的努力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進而把探究社區發展成一種“教與學”的模式[5]。
2 基于CoI混合教學模式的設計
混合式教學方案主要包括課前準備、在線學習(課前、課后)、課堂面授等三大部分,詳細的教學活動設計如圖2所示。
⑴ 教學活動:教師每周課前通過在線平臺根據教學目標發布學習資源,布置有明確時間限制的學習任務;學生課前提交預習報告;教師依據預習報告,形成教學反饋,調整課堂中教學活動。
⑵ 建立理解:教師在面對面的課堂中,首先反饋學生預習情況及重難點知識的介紹,利用雨課堂中的功能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了解學生的想法,同時也能吸引潛水學習者的參與,營造更好的社會臨場。
⑶ 直接指導:教師在課前,課后通過整理預習和反思報告,可以通過課堂與學生直接進行個別輔導;課下可通過QQ,電話進行個別輔導。但由于QQ答疑不利于統計而且不能重復使用,因此僅作為課程的輔助工具,不作為本研究的重點。
同時,由于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的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學習需求與特點。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的不同時期調整各種臨場感的不同強度,動態性的支架支持教學[3](圖3)。
3 方案的實施
3.1 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對象是某高校28名本科畢生。他們均是參加“計算機基礎”課程重修的學生,其中有17名音樂系學生,3名體育系學生,2名美術系學生,其他分別來自不同系各1名學生。他們都有著“計算機基礎”的傳統教學與基于CoI設計的混合式教學的經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