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軍

摘 要: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數學教學方法也在不斷改進和創新。數學學科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學生在對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就應該學會“舉一反三”,這其實就是所謂的數學“變式”教學,即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知識點進行合理化轉變。而這種“變式”教學方法應用最廣泛的地方還是小學高年級數學的習題教學,因此以小學高年級數學為例,探究習題中“變式”的應用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變式教學;應用;探究
數學習題教學中的“變式”主要是指課堂教學中對習題進行的變通推廣,讓學生能從多種不同層面上重新理解數學知識,這個方式在小學高年級數學中最為適用,高年級數學相較于低年級時期難度有所提升,對學生思維擴散能力要求也更高,因此教師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習題的“變式”教學,使學生能更加牢固地掌握和運用知識,同時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一、“一題多變”,提升思維的靈活性
“一題多變”是指變換題目中的條件或者結論,在本質不改變的情況下讓學生根據變換的條件思考問題,使學生的思維靈活度更高。
例如:原題為“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了一個長47.1分米,寬12分米的長方形,這個圓柱的側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轉換一下題目中的條件得到這樣的一道新題:“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了面積為500.4平方分米,寬為12分米的長方形,求圓柱的表面積與底面直徑。”
原題是通過用長乘寬的方式求出長方形面積,也就是圓柱的側面積,再根據長方形的長就是底面周長求出圓的直徑,繼而求出圓柱的底面積,再用底面積×2+側面積的公式求出圓柱的表面積。而變化后的題目就轉換了思維,要先求出底面周長,才能求出表面積,這樣題干上的改變,就讓學生同時接觸了兩個題型,其邏輯思維能力就更強。
二、掌握“一題多解”能力
數學區別于其他的學科,其在解題思路上有很強的變通性,很多時候解答一道題并沒有標準答案,可以用很多種方法解答出來,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同一素材從多個角度思考,能夠很好地培養思維的發散性。
例如,在解答“某公司新購買了一批新的辦公用品,按照3∶7的比例分給了甲、乙兩個辦公室,甲辦公室分到了15套,求這批辦公用品一共多少套?”時有多種不同的解法:
思路:辦公用品通過3∶7的比例分給兩個辦公室,可以看成一共分了(3+7)份,甲辦公室分到3份,將所有辦公用品看作整體“1”再將甲分到的數量“15”代入之后求得答案。
三、“多題一解”法
有了“一題多解”,自然也有“多題一解”,相較于前者,“多題一解”更重視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在學習了一定數量的題型之后,學生要嘗試自己根據以往經驗總結出一套特定的解決方案或者解題思路,等到再碰到類似的問題就能快速找到答案。但是因為學生處在小學階段,知識的儲備量有限,因此他們運用這一方法時更偏向于題量的積累,所謂“熟能生巧”,只有積累量達到一定的數量,才能做到“多題一解”,而此時教師需要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為學生歸納、總結答題技巧,以此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強化他們的解題思路。
四、題目結構的改變
數學中有大量的數的運算,但是數的概念非常廣泛,也活躍在數學教材的每一個角落中,因此教師不能將視線固定在一個角度,要不斷改變習題的結構,變單一為靈活,引導學生逐漸建立以及擴展對“數”的概念,從而對數進行運算,找出公式新的推導辦法。學生熟練應對習題結構的變化,不僅能有效地提高數學成績,還能在現實生活中對數量的變化及其變化規律有更深層的探索,從而對數學學習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培養了創新意識。
綜上所述,習題的變式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課堂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也要對此教學方法加以重視。合理又恰當地使用“變式”教學的方法,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還能提高他們的聽課效率,在習題“變式”教學中學生學會了舉一反三,能將一個知識點轉變為多個知識點,這樣在考試時遇到陌生的題型也不用害怕,由此可見,“變式”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陳江南.分析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A].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一)[C],2019:2.
[2]鄧佳玉.談談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解題思路教學的策略[A].教育理論研究(第七輯)[C],2019:1.
[3]葉兆美.淺析如何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教學研究,2019(17):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