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德育的重要性以及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并提出了存在的問題,通過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義角度,提出了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德育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中提出“課程思政”的理念,改變傳統育人觀點,圍繞學生,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中受到廣泛的重視。良好的心理健康是崇高的道德素養的基礎,如何通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之間的關系,成為高校教育的關鍵問題。
一、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現代高校德育工作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四個方面構成,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高校德育實踐中,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受到廣泛的重視,也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體系,因此德育實效性的發展也受到了影響。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出現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大學生廣泛存在心理健康問題。隨著信息化社會的迅猛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學生在求學、就業、生活等方面出現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大學時期是人生發展從幼稚走向成熟,從未成年走向成年的過渡時間,因此大學生容易產生一系列認知障礙、心理問題、各種壓力和困擾。有研究表明,80%的大學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有部分學生可以運用心理調節的方法調整自我心理失衡同時幫助他人進行調節,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對促進德育的發展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二)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學認識。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和學科建設,許多學生和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誤區。部分學生不能及時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簡單認為自己出了問題而無法正確對待,導致心理壓力日漸積攢,最后造成了不可逆的心理疾病。教師沒有將關注學生的個體教育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德育理念還停留在政治理論層面,心理健康教育也單純解決心理困惑,并沒有真正關注到心理健康發展的目標上。
二、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義
(一)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礎。道德品質教育的重要前提條件是有健康的心智,對自己有正確的心理認識,樂觀、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如果一個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無法正確認識自己與認識他人,對他進行再多道德品質的教育都無法提高其道德修養水平。正確的對待學生的心理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樹立德育發展方向,提供了德育的良好心理基礎和保障。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最初的德育體系只包含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三個方面,看似完整的德育框架里卻存在眾多的問題,缺少了心理教育的支撐,德育工作在實踐過程中面臨著眾多挑戰。傳統的政治教育模式沒有對受教育者的心理發展產生實際的影響,面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時,運用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也無法從根源找到心理障礙,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調節,因此德育工作效果并不理想。在大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強德育力度,拓寬德育范圍,從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使高校德育深入到個性心理品質發展的微觀方面,更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德育效果更為顯著。
三、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途徑
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內容上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各自不同的內涵,兩者既存在區別又互相聯系。將二者相融合,并不是意味著相除兩種教育之間的差異,而是要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全面整合,將理論知識真正運用到實踐之中,形成一個相互支撐、共同受益的德育模式。
(一)改變傳統德育模式,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無論是德育工作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對的對象都是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這一群體之所以具有特殊性,是因為其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發展需求,很容易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傳統的德育方式采取說教的形式,用固化的政治理念和道德標準來要求大學生。在教師的權威說教下,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種方式表面上很容易形成某種行為規范,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雙方平等靈活溝通的方式,因此,在高校德育過程應該借鑒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式,用溝通和傾聽的方式來感受學生的心理需求,堅持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共情教育原則,是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深入對方的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和思維,并且將自己的感受代入到對方的心理活動中。將共情教育運用在德育之中,就可以更好的將教育內容內化成心理認同,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水平。
(二)利用學生團體,構建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咨詢機構。
充分利用大學社團、學生會、校園網、校刊校報等,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建立一批心理健康咨詢機構,不單單是依靠心理咨詢室,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達到道德教育的目標。例如,在社團活動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活動,形成一種良性的德育方式。在學生進行社團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自發的獲得思想和道德上的感悟。除了發揮學生組織的能動性,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詢機構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完善心理教育:首先,在新生入學以后就進行廣泛的心理普查,通過科學的心理測試建立個人心理檔案,把握學生的心理發展趨勢,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活動。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同學,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并積極提供幫助,早發現早干預。最后,心理健康咨詢機構可以提供多種心理咨詢途徑,學生可以通過論壇、軟件、郵件、信件等多種形成進行心理咨詢,幫助大學生及時緩解心理矛盾、扭轉認知偏差、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
四、結語
高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并且處在一個不斷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中,要做到二者的有效融合,就不能限制在幾種固定的模式中,而應該隨著大學生身心變化不斷調整和創新,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真正做到為學生服務,為社會服務,符合時代的要求。
作者簡介:
郭麗芳(1990-),女,山東威海人。當前職稱,助教。研究方向,英語學科教學,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