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坤
摘 要:《莊子》作為先秦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以其空幻、飄渺的文風和豐富的想象力備受漢學家們的推崇。《莊子》一書由《內篇》、《外篇》和《雜篇》組成,原有52篇,現存33篇,為中華文化繼承和發展做出了不可忽視的精神鋪墊。迄今為止,《莊子》英譯主要版本已有50多個,其中大部分是節譯本。21世紀初,《莊子》再次受到譯者和出版界廣泛關注。從2000年到2019年,《莊子》英譯主要版本有27種,并且展現出了多樣化、通俗化的特征。
關鍵詞:《莊子》;典籍英譯;多樣化;通俗化
一、21世紀以前的《莊子》英譯
21世紀以前,《莊子》的譯者更加重視該書的哲學和宗教內涵。1881–1910年間“英國的傳教士們掀起了《莊子》英譯的第一個高潮,希望通過譯本來觀察中國的文明程度和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包,2004,p.77)。Balfour是第一批想通過《莊子》了解中國宗教的人,并于1881年發表《莊子》首個英譯本。
Balfour之后,許多著名的漢學家根據自己對《莊子》的理解對其進行了翻譯。1889年,Herbert A. Giles出版了其英文全譯本,并于1926年再版。James Legge也曾翻譯過《莊子》,于1891年出版。Legge的翻譯一直是學界公認的權威版本(文&甘,2012)。1929年,Wing–tsit Chan的翻譯由經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第一部華裔譯者的譯本。1933年,馮友蘭將他自己的《莊子》選譯匯編進Chuang–Tzu:A New Selected Translation with an Exposi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Kuo Hsiang一書。
James R. Ware在1963年出版了The Saying of Chuang Tzu一書,這是20世紀后第一部《莊子》英文全譯本。Burton Watson于1968年完成了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由于譯者本人有著豐富的中國古籍英譯經驗,加上大量吸收了最新的中外學者莊子研究成果,兼顧思想性和文學性,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徐,2008,p.9)。1997年,汪榕培、任秀樺兩位國內學者完成了《莊子》全譯本,并且受到國內學者的廣泛好評。
汪榕培是第一個完成《莊子》全譯本的中國譯者,由于他對原文的準確理解,他的譯本在國內獲得了廣泛推崇,但由于并未在國外出版,因此該譯本在國外的影響力并不突出(陳,1998,p.42)。
二、21世紀以來的《莊子》英譯
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社會動蕩加劇,人們開始焦慮,質疑文明的進步,而莊子“無為而為”、“回歸自然”的思想迎合了西方人的內心需求。因此,更多譯者致力于《莊子》一書的翻譯。從2000年到2019年,《莊子》英譯主要版本有27本,比過去兩個世紀的總數還要多。
與以往的關注點不同,21世紀的《莊子》翻譯更多地關注該書中獨特的人生態度和讀者的接受程度。當然,像P. J. Ivanhoe和 Brook Ziporyn等漢學家仍然在翻譯過程中繼續探索《莊子》的哲學、文化價值,側重其思想性和考據性。除此之外,更多的譯者也加入到了《莊子》英譯的事業當中。例如Gerald Schoenewolf,作為心理咨詢師,心理學的背景讓他在翻譯的過程中更多地探索到《莊子》一書的文化內涵對當代人心理健康的指導作用。Solala Towler作為二十多年的道學修習者,他的譯本則更偏向于道學修習的方面,引導讀者深入了解道學。Nina Correa在名為“Dao Is Open”的網站上公開發表了她的全譯本,而作為譯者,她也同樣沒有漢學相關的學術背景。《莊子》英譯本譯者身份的多樣化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莊子》英譯版本的多樣化,使得《莊子》英譯譯本更能夠融入大眾生活。
由Brian Bruya翻譯,蔡志忠著筆的《莊子》漫畫Zhuangzi Speaks:The Music of Nature在1992年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2019年該書重新命名為The Way of Nature,并經由普林斯頓出版社再版。該書受到了海外評論家的熱情推薦,這也體現出《莊子》英譯在新世紀體現出的多樣化、通俗化的特點。
三、《莊子》英譯的發展趨勢
與2000年以前的翻譯相比,2000年以來的《莊子》翻譯呈現出多樣化、通俗化的特點。如上文中提到的Correa的全譯本以及River Soul的譯本等均已呈現出流行讀物而非嚴肅學術著作的通俗化特征。楊汝舟的譯本更是從口語的層面進行翻譯,讓更多英語讀者了解《莊子》一書的現實意義。這表明,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道家所倡導的生活方式要優于現如今的生活狀態,因此《莊子》的英譯事業才能在海外不斷發展。
同時,《莊子》英譯本的電子書以及漫畫的發表也體現出當下《莊子》英譯本出版的多樣化特征。有別于以紙質書為媒介的傳統圖書,電子書更能增加英譯本的受眾數量。漫畫作為翻譯載體,在擴展了受眾范圍、提高了受眾理解程度的同時,也進一步體現出了《莊子》英譯的通俗化特征。
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譯者和出版社加入到了《莊子》英譯的事業當中,這體現了我國典籍英譯事業的進步。然而中國譯者的數量還是較少,并且翻譯的作品往往得不到海外出版機會,影響度總體較小。因此,可以得出結論,《莊子》的英譯事業雖已有了不錯的發展,但仍需要進一步克服瓶頸期,以期更長足的進步。隨著我國文化走出去的腳步逐漸加快,典籍外譯事業也呈現出多樣化、通俗化的穩步發展勢頭,但是想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則不能缺少譯者、出版界以及相關機構的積極引導和促進。
參考文獻
[1]文軍,甘霞.國內《莊子》英譯研究:回顧與前瞻[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2,23(03):33-38.
[2]徐來.《英譯<莊子>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