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葉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的理解能力的培養是學生技能目標,而學生理解課文的積極性是能力培養的基礎。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因材施教,和諧的師生關系,這些都是提高高段小學生理解課文積極性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積極性;興趣;學習方法;師生關系
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課程基本理念第一條第一句話便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即意味著每一位學生都要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之中,在小學高段語文課堂理解課文這一活動中,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推手,積極性的提高是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一)精心設計的導入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節語文課良好的導入是成功的開端,老師的開講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既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求知欲,又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導入一般可分為情境導入,談話導入,問題導入等。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導入,如同一把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如我在教學說明文《鯨》一課時,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播放一段關于鯨在海洋里生活游動呼吸的視頻,視頻中的鯨浮于水面呼吸時噴出的高高水柱,同時發出的聲音如泄洪一樣,水柱落下時砸在海面上,又發出巨大的聲響,鯨抬起尾巴,其尾巴的大小竟如同一架小型波音飛機的體積。多媒體帶來的視覺上的沖擊,馬上搏得學生們的關注,學生對這“龐然大物”發出連連驚嘆,這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又如我在執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時,開課之初我問學生家里養花了嗎?你家里的花養在哪兒呢?學生回答養在窗臺上,屋子里或地板上的花盆里,我繼續問,這花都給誰看了呢?學生回答有爸爸媽媽也有自己,我順勢說咱們養花都為了賞心悅目,是給自己看的,然而有一個民族養的花,卻是讓別人看的,這是為什么呢?這幾個問題的導入,讓學生們對課文產生了好奇心,對接下來的理解更加的主動。
(二)創設情境與多媒體的相輔相成
小學階段的學生更適合具體的形象的思維抽象的事物很難能深入理解,因此在學習理解課文時,為避免空洞、乏味、枯燥的填鴨式學習,情境的創設顯得尤為重要,而情境的創設在多媒體的幫襯下將更有吸引力。例如我在執教《只有一個地球》這一課時,在帶領學生學習“自然資源有限”這一部分時,學生只會直白的復述課文的語句“因為人類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后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使他們不能再生,還造成一系列生態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此時的學生腦海中只有單一的文字,并不能想象出自然資源破壞的后果有多嚴重,這是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情境,向學生展示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的圖片:寸草不生的田地,漂浮死魚的池塘,日益沙化的綠洲。多媒體配上文字,學生對自然資源的危機感悟深刻認識到人類應該合理利用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從而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是小學高段語文課堂標準教學的一個方向,也是一把評價語文課堂的標尺,教師只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樂學,會學,才能對語文課文的理解達到由淺入深,深入淺出的效果。教學中教師合理利用每一個適合自主學習的環節,讓學生能掌握自學的方法。語文課堂對課文的理解都圍繞一個“大問題”來進行的。“大問題”要具體要概括又要簡練,這就要求教師自己對課文要爛熟于心。對于一堂課,教師要提出一個能“一擊即中”的大問題,先讓學生圍繞大問題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學生的小組交流,要么蜻蜓點水,要么流于形式此時能力的培養就是夯實的基礎,教師要深入小組,認真傾聽學生的語言表達,對學生的回答在自己心中有大概的輪廓,在學生以小組匯報時要有的放矢的引導學生是怎樣理解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悟?教師的語言多少要始終點到為止,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
三、因材施教,多元評價
由于生活環境遺傳素質的不同,學生之間存在著個體差異,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充分考慮這些特征和差異,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學生的回答也要有不同的評價,一味的很好很棒,只會讓學生盲目的對待課堂上的問題。在語文課堂上要讓學生知道,不是只有說出來接近于參考書上的答案才是正確的,語文素養好的學生要讓他有更深更全面的理解語文素養差的學生,要讓他敢于開口樂于開口,如我在叫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科室在講到談水滸這一部分是有一句描寫,伯父摸著胡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當時課堂上一位很少發言的學生舉了手,他的回答是伯父在笑我,對于這樣只回答出皮毛的答案,我毫不遲疑的先給予肯定,你看出伯父想說明認真的在讀,這種態度真值得學習,你舉手了敢于挑戰自己,我相信你的挑戰是成功的,因為你有收獲了然后面對該生加以引導,讓學生抓住伯父的笑理解伯父的笑,不是嘲笑但也不是有趣才笑,而是笑起來很溫和,用溫和的方式教育我,就針對這一句一位語文能手發言補充說,伯父這笑讓我知道自己讀書讀的不好,以后要好好的讀相,對于第一位同學,這位同學已經把這句的理解推到一個更深的層次,但老師不能滿足,要讓他接著說可以看出什么呢?學生想了想答道,會教育孩子關心孩子讀書,這是老師在給肯定并評價,他會通過人物動作語言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這就是教師多元的評價所帶來的效果。
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孔子說“親其師,信其道”,可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語文教學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師不以權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與學生共同探討,共同進步,“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不自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要多包容,少指責,多鼓勵,少訓斥,教師的表情語言,肢體語言,都要讓學生感到放松、親切,一個讓學生一望就“生畏”的老師,他的課堂是盛開不出智慧的花朵的,只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理解課文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孔祥杰《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積極性》源自《現代交際》2017(7):151-151
[2]彩虹云《閑談如何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源自《課程教育研究·中》201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