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冰
(珠海市衛生學校,廣東 珠海 519020)
良好的文明禮儀和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職業院校學生未來走向工作崗位和取得成功的必備素質,在黨和國家對文明禮儀及工匠精神高度重視的時代背景下,開展文明禮儀及工匠精神養成教育,是衛生職業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9年4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
中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稱,禮儀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的瑰寶,文明禮儀教育是職業院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明確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把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的公民。《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加強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對于提高中小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質,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強調中小學開展文明禮儀教育,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道德,吸收借鑒世界有益文明成果,遵循中小學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全面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禮儀素養,為他們文明生活、幸福成長奠定基礎。
由此可見,國家對文明禮儀教育高度重視,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在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工匠精神自古有之,但僅是民間推崇的一種職業精神,上升到國家層面成為整個社會大力推崇的一種精神和態度,在世界范圍內尚無先例。2016年3月5日,為實現中國從全球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跨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努力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突出抓好三個方面:一是提升消費品品質。加快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建立商品質量懲罰性賠償制度。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2016年4月15日,李克強總理在北京召開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座談會并做重要講話,指出“注重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踐行知行合一,多為學生提供動手機會,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助力提升中國產品的質量”。2016年4月24日,李克強總理在四川蘆山縣考察時強調:“我們國家需要搞普通研究的人,也需要搞專業工作、當高級工匠的人,后者現在我們國家更需要。”近幾年,媒體常提到的“中國智造”“中國創造”“中國精造”以及工匠精神,如今成為決策層共識,突顯了國家對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視。
工匠精神意指工匠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協作共進的團隊精神、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愛崗”即干一行愛一行,熱愛本職工作,不見異思遷、站在這山望那山高;“敬業”即鉆一行精一行,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嚴謹認真;精益求精指一件產品或一種工作本來做得很好了、很不錯了,但還不滿足,還要做得更好,達到極致;“協作”即團隊成員的分工合作;“共進”即團隊成員共同努力、共同進步。傳統工匠精神強調的是師帶徒式的繼承,而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強調的是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因為只有在繼承基礎上創新,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推動產品和技術的升級換代,以滿足社會發展和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上述工匠精神的內涵是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是對工業文明發展的最高精神成果的技術理性和價值理性相統一的具體化理解,是專業精神、職業態度、人文素養三者的統一。只有把握好工匠精神的本質定義,才能使工匠精神源于職業教育又高于職業教育,源于工業文明又進入后工業文明[1]。工匠精神蘊含的豐富內涵,實質上是文明禮儀所包含的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和基本要求在工匠職業活動中的具體體現。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禮儀素養,缺乏對人、對物、對事的真誠、敬重、關愛和奉獻,就不會抱著對他人、對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去熱愛自己的職業,更不會在崗位工作中刻苦鉆研、精益求精、協作共進和追求卓越。
第一,對職業院校學生開展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有利于培養其健康的心理[2],為正確認知工匠精神奠定基礎。職業院校學習階段是學生走向社會化的關鍵時期,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待人接物和立身處世是適應其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開展文明禮儀養成教育,能夠教會學生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培養樂觀、豁達、健康的心態,訓練善于合作、熱心參與、善于交往、善于應變的能力,提高人文素質,為將來走向社會更好地發揮才能、擁有更多的成功機會創造條件。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對職業院校學生心理素質有影響,有利于學生建立對工匠精神的正確認知。
第二,對職業院校學生開展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有利于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為工匠精神養成和踐行奠定基礎。通過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學生能夠在學習和生活中具有對人、對事、對物等的強烈責任心和認真負責的態度,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行為習慣,在潛移默化之中將其內化為自身的一種優良品質。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學生會將這些內在的優秀品質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成為一名優秀的職業人,認真學習和努力實踐工匠精神,不斷完善自我。
因此,個體禮儀修養的提升,有利于其工匠精神的培養。反之,個體工匠精神的養成,能有效促進文明禮儀素養的進一步提升。工匠精神和文明禮儀具有相輔相成、彼此促進的關系。
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由此可見禮儀對于個人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生存,首先要誠信、友善待人,能理解、尊重、謙讓他人,能與他人和睦相處、合作共事等。隨著社會交往的日益頻繁,真誠、文明、富有魅力的交往禮儀已成為增進友誼、加強合作、促進發展的重要手段。無論哪個社會,一個不講禮儀之人是難以立足的,更談不上取得成功。
對于國家而言,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3]。一個國家要成為經濟強國,立足于世界之林,其制造業必須擁有大量“默默堅守崗位、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著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勤儉奮斗、無私奉獻”的工匠。德國、日本是制造業強國,早就意識到了工匠精神對于國家制造業和經濟的價值,并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職業精神納入職業教育的范疇,塑造和培養準職業人的工匠精神,并在實踐中傳承和發展這一精神[4]。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制造大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口紅利優勢逐漸消失,已進入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我國正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因此,制造業領域對職業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對高素質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也非常旺盛。工匠精神回歸我國的制造業和職業教育,是我國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擁有工匠的國家,一定是一個擁有健康市場環境和深厚人文底蘊的國家,中國要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需要工匠精神的引領。有了工匠精神,“中國制造2025”才有可能實現。
對于企業而言,取得成功、保持長盛不衰的秘訣,就是傳承工匠精神。在這種精神的引導下,秉承對他人、對社會負責的態度,不斷改進生產工藝,精益求精,推陳出新,追求卓越,最終保證了品質、贏得了信譽、產生了效益,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眾所周知,德國和日本擁有許多知名企業,它們都在傳承著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德國和日本制造業崛起、成功的鑰匙,正是因為對工匠精神的尊重和堅守,德國和日本的制造業蜚聲海外、譽滿全球。
對于個人而言,許許多多的職業人之所以能成就自我,成為行業的佼佼者,為社會做出貢獻,就是他們在職業崗位上年復一年的踐行工匠精神,時時處處做到愛崗敬業、嚴謹認真、一絲不茍、不斷學習、孜孜不倦并與他人團結協作、共同進步的結果。
目前,我國正處于醫療體制改革時期,構建和諧穩定的醫患關系是全社會的愿望和責任。但是近年來,醫療糾紛事件頻發,醫患關系日益緊張,導致患者就醫時心存疑慮,醫生行醫時如履薄冰,醫患雙方的信任嚴重缺失,給社會秩序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其中醫護人員醫療服務質量低下是重要因素之一。例如,醫院管理水平、辦事效率低,就診程序繁瑣,醫療環境復雜;醫務人員服務意識淡薄,對患者缺乏耐心、細心、關心和愛心,只看病不看人,未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使患者人格未得到尊重、精神未得到撫慰;醫務人員缺乏必要的人文修養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在服務過程中態度冷淡生硬,個別醫務人員醫德醫風方面存有不正之風,出現貪腐現象;醫療服務過于依賴儀器設備,忽視了醫生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對患者病情和治療等解釋不到位;醫務人員醫療技術水平低下或責任心不強,漏診、誤診率高,延誤最佳診療時機,造成誤治的嚴重后果,等等。
上述導致醫療糾紛的原因,與醫務人員文明禮儀修養和新時代工匠精神的缺失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職業院校學生是我國醫療服務行業的后備軍,其綜合素質的高低對醫療服務質量和醫患關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職業院校學習階段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和工匠精神培養,能夠有效提升其禮儀修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熱愛專業、努力學習、不斷進步,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愛崗敬業、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團結協作、追求卓越,最終成長為具有高尚醫德和高水平醫療技術的優秀醫務人員,以此來提升醫療服務質量,改善醫患關系,構建和諧穩定的醫療環境。
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育才先育人。”職業院校要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學的首要位置,思想上高度重視,努力落實新時代黨和國家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要充分認識到黨和國家對文明禮儀及工匠精神教育的高度重視,并體現在學校德育工作之中;要清醒地意識到德育是一項需要全員、全程、全方位參與的系統工程[5],動員全校上下高度重視、共同參與,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圍;要充分認識到德育是通過學生知、情、意、行螺旋式上升規律來培養學生的優良品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養成教育理念。
職業院校德育中滲透文明禮儀及工匠精神養成教育既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與黨和國家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關精神和要求緊密結合,將文明禮儀及工匠精神有機融入立德樹人的大德育之中,把握好養成教育方向,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有用人才;又要與當代青少年的身心特點、認知規律緊密結合,使養成教育的內容、方式方法等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需要。此外,還要與目前職業崗位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高度對接,使人才培養質量符合崗位用人要求。
教育的本質在于“文化育人”,即將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成果,通過顯性與隱性的教育途徑以及師生的積淀、內化,作用于其身體、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各個層面,使其獲得未來成長和發展以及推動社會進步所需要的綜合素養。在當代,文化的力量正推動著教育的進步與發展。在長期辦學實踐中,學校經過自身努力、外部影響、歷史積淀逐步形成自身學校文化,這種學校文化凝聚在學校的理念、制度、管理、行為、校風、教風、學風和校貌等深厚的底蘊之中,能夠促進良好教育氛圍和教育合力的形成[3]。
在校園文化體系中,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載體,以物化的方式積淀并折射學校的理念,是學校之“形”;精神文化構成學校的內質,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是學校之“魂”;制度文化是學校理念體制化的外顯和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是學校之“規”;行為文化是通過學校師生的日常行為體現出來的有形文化,是師生內在情志的外顯,是學校之“行”。
職業院校德育中文明禮儀及工匠精神的滲透教育,是對青少年的意識形態領域的一種無形教育,也是一種通過文化建設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教育。因此,開展文化建設,包括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等,形成濃厚的文明禮儀與工匠精神養成教育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是職業院校德育中滲透文明禮儀及工匠精神養成教育的重要舉措。
中職學校德育中滲透文明禮儀及工匠精神養成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切實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下黨和國家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職業院校必須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的基礎上,研究制定詳細、科學、具有可操作性的養成教育實施方案,包括養成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途徑、評價方法、實施步驟及人員分工等,以此來保證德育中滲透文明禮儀及工匠精神養成教育,實現職業院校德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