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樟木頭鎮實驗小學 廣東 東莞 523000)
小學體育課堂中,學生理解和練習中執行能力普遍較低,動作完成質量難于滿足教師的最低標準,且有部分學生因無法完成教學內容而無病呻吟,旁觀閑聊。其次教師要求學生學習時,一邊要認真聽講,一邊又要按標準完成動作,眼腦身并用,思想和行動結合。可因學生學年水平階段的限制性、身心發育的不均衡特殊性、教學內容的循序漸進性和動作串聯的連續復雜性等,學生難以按照教師要求進行內容的展示,也會在進行動作描述時會遇到卡殼現象,即使能夠做到動作的外向表現,也會發生詞不達意、動作不到位的教學問題。久而久之,學生便會產生學習懈怠,上課積極性與主動性下降等負面情緒。
《1985-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研究報告中的相關數據顯示,近30年以來,我國7-22歲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整體呈現持續下滑態勢,其中以身體素質、機能指標中的力量、耐力、柔韌等素質尤為明顯。長期以來,黨和政府對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非常重視,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來干預和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提升,雖然近5年來學生體質健康下滑的趨勢有所遏制,但整體現狀依然不容樂觀。作為受教育群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學生的體質健康一直處在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上,他們的體質健康如何更加有效提升,既是學術問題,也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值得全體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
本文以小學體育課堂提前任務布置為研究論證參考依據,分析此模式下提升學生課堂效果的可行性與操作合理性,旨在通過研究分析為小學階段學生創設多環境、多情境基礎教學內容,促進基礎體育教學朝正向更好發展。
在文章撰寫過程中 ,運用到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實地考察法和專家訪談法等,并根據實際需要認真研讀《1985-201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研究報告,參閱《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 版),并以《“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為建設指引,同步查閱國內外相關網站、文獻資料庫,為論文做理論鋪墊。
小學階段體育提前量任務布置以體育與健康核心素養為引領,在各層次體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嚴格遵循科學性、全面性、校本化、創新性、過程性和簡單化原則,建立健全體育課堂內、外聯動機制,做到學校體育課程與健康課程的“固本”協同教學,將“完全人格,首在體育”落實到教學實踐本質之中,倡導構建“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與錘煉意志”并舉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體系。
體育提前量設置是指在課時前、單元前、水平前及學習前,進行提前教學信息設計,包括教學知識提前宣傳、教學資料提前落實、教學行為提前預習、教學資源提前滲透等,做到體育學習提前引導,體育行為及時實施,體育育人效應充分落實。
固本,即鞏固基礎。習總書記強調:“體育強中國強,推動我國體育事業不斷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更是將“健康第一,實施學校體育固本行動”列為開篇句,為體育教育固本指明了方向。
北大原校長蔡元培曾說:“完全人格,首在體育”,學校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教育、考試的教育,更應該是人的教育。“完全體育,其首在學校”,學校是體育教學的主營地,是學生接觸完全體育的第一現場,保障學校體育教育的完全實現,將“內外聯動”做的更加精彩。
將“學—練—賽”進行合理、遞進、螺旋上升式結合,學生通過積極主動的“學”獲得對體育運動的理解,并在有效的“練”中得到技戰術實踐,進而在“賽”的情境中進行較高水平的能力提升。
體能素質的優良關系著學生參與體育課堂的實際水平,體能是保證技術發揮的先決條件,而技能則是保障體育項目順利開展、提高學生運動效率、避免運動傷害以及提升活動效果的重要因素。實現體能素質與運動技術相長融合,二者相互促進,才能有效提高小學體育教學質量。
全面優化教學內容設計,豐富教學單元結構和單元教學目標。將原單一動作(閉合性運動技能項目,如投擲、部分體操項目等)轉型為遞進式能力發展為架構的“動作單元”教學計劃;將原多元動作(開放性運動技能項目,如健美操、啦啦操等)升維至融合大小單元相結合的模塊化組織結構。
在教學過程中,以持續進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基于單元教學整體發生和發展,將內容、策略、行為等進行整體融合,多維度、多角度、多思路發展學科結構,實現學生身體健康和運動能力的正向遞進。
落實完全體育本質,以紙片化體育課堂為提前量引導,具體做法可如下:
(1)學生體育教材實體化。
實行簡易、易懂、可循環且更新式小學體育課堂教材,做到分水平、分年級、學期、分單元和分課時對教學內容進行編輯成冊,并可根據校本實際下發于學生,做好體育課堂教材提前量。
(2)學習記錄手冊化。
在體育課堂教材基礎之上,試行單次課時、學期學習和完整學年的計劃前、中、后三位一體課堂記錄手冊,分教師和學生單獨冊,并合理指導學生參與到實際行動之中,根據自我課程情況進行紀實。
(3)小紙片教學行為提示化。
在組織教學過程中,依據單元或課時教學計劃,提前對教學對象進行角色設定和紙片化分工,并強化紙片角色記憶,減少單次體育課準備或基本部分教學分組占比時間,做到分工、分組、分項更加明確,優化實際課堂使用效率,提升體育教學效果。
(1)體能素質部分生活提前化。
體能素質是保障運動技術學習和運用的先行基礎,體育教師在教材理解、教學單元選擇和教學組織方面,應合理劃分出部分模塊,結合學生學習手冊進行生活化先行,并在教學實際中合理鏈接已布置任務,做到有因有果,遞進前行。
(2)運動技術拆分提前化教學(部分)。
根據運動技術特點,分層次合理進行拆分(避開危險項目),并借助現代教學手段進行視頻錄制與關鍵點講解,通過如微課掌上通、微信工作群和慕課視頻等,分學習先后順序進行提前化布置,做到提前預習與了解,節省課堂講解環節,做到精講多練。
(3)優化體能素質與運動技術相長串聯,做到提前銜接,分段呈現。
傳統體育課將運動技術與體能素質練習做到分離,體能往往安排在課程后半部分的課課練環節,且體能素質練習與所學運動技能術相關程度較低,實際效益不高。要做到體能與技術優化串聯,提前銜接,分段呈現,側重點如下:
第一,體育教師提前讀懂并理清教材內容,多思路列舉出該教材專項輔助練習內容和專項體能練習內容,并在教學環節中做到合理穿插,避免體、技脫節。如前滾翻動作學習中,學生可通過下巴與脖頸之間、雙膝之間夾紙片和前滾翻過呼啦圈進行輔助團身低頭、不分腿練習;可通過手腳分層蹲撐等專項練習進行專項體能的提升;
第二,體能素質的提升沒有終點,只有不斷轉變。體育教師要將多水平學生、多教材內容進行提前熟悉,求同存異,歸納匯總出不同水平、教材內容之間的體能素質的異同點和運動技術專項體能所需點。不同水平學生和不同教材內容之間互為基礎、互為起點,保障體能素質與運動技術相長的合理性、遞進性和螺旋上升。如水平一學生田賽內容“立定跳遠”與水平三學生“跨越式跳高”體能素質、運動技術有無遞進和共通;
第三,優化相長多維性,提前做好預判。開放式和閉合式運動技能項目的區別在于動作過程中的單一和復雜性,因此,在體能與技術相長方面,要提前做好預判,發展相長多維性,避免單一維度發展造成的專項技能水平提升薄弱或單一技能深度學習帶來的體能素質的不均衡性。
(1)校本文化宣傳提前與可持續性。
做好校本體育文化宣傳的提前量,開展多形式、多組合、多層次專屬內容,將體育精神逐步滲透入學生日常化校園行為規范之中,形式校園體育之風;并在此基礎之上,定期對校本體育內容進行換代更迭,承繼優秀追求卓越,做到項目發展的可持續性與延展性。
(2)提前量與后延續結合的體育家庭作業。
結合體育教學水平、國測達標要求、校本特色發展等,以學生水平基礎、教學學年大綱、學期教學計劃、單元結構化模塊和課時設計執行為參考依據,進行體育家庭作業布置工作。體育作業既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后延續補充,幫助學生充分掌握教材內容,又是對下次課的提前預習,溫故而知新,效益更深化。
(3)校本特色項目家庭教育提前量預先量投放。
立足校情、師情、學情、特色項目開展水平,結合學校辦校理念,將獨有項目及附屬項目做好細化分類,按照開展實際進行,進行分水平、分階梯預先家庭教育內投放,既能解決校園內體育課堂、大課間教學時間不足,又可充分利用家庭教育手段做到潛移默化的深入。
(1)體育微課視頻提前量教學。
將單次課教學內容(避免危險性項目)以微課形式進行視頻錄制,并通過班級形式廣而告之,讓學生具有初步動作印象,實現學生有效自主提前學習,滿足學生不同形式個性化學習需求;同時又可以微課形式促教學專業水平提升,擴容教學能力,做到全方面綜合發展。
(2)課堂中多媒體技術運用促下次課提升。
以具體教學條件為基礎,合理開展課堂多媒體教學,如學生心率測量、學生個體運動時間測量等,以課促課,深化教學效果。
(1)體育教學提前量離不開完全體育的基礎,體育教學的首要保障是開足、開齊、上足和上好體育課;
(2)紙片化體育提前教學要充分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多形式、趣味性展開教材布置,并做到教材的循環化利用;
(3)體能素質與運動技術相長是課程基本所在,二者互為輔助,互為起止,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合理遞進,頭尾上升,以多內容、多維度開展,避免教學單一化。
提出體育課堂提前量教學概念,是在此優勢教學基礎上的淺談,學校體育工作提前量的安排離不開學生、教師、學校以及家庭的大力支持,學生的提前預知會深化其主體作用,進而合理敦促專業教師進行課程“精細化”的發展;教師的提前籌備,能夠更好深化教師專業教師的能動作用,給予學生正能量的學習氛圍,家庭的大力支持與家校融合能夠促進校園體育體系更好的發展,多者之間相互關聯且互為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