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巖
【摘要】 目的:探討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加臍內例壁覆蓋內環口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療效、在臨床工作中的可行性及優勢。方法:選取從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收治于我院的60例腹股溝斜疝的患兒研究對象。所以患者均行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加臍內側壁覆蓋內環口手術,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3.3歲。結果:所有患兒均為腹股溝斜疝,其中52倒單側斜疝術中發現5倒對倒合并隱匿疝一并手術處理,雙側發病者8倒。結果:手術時間單側疝l5min,雙側疝28min,術后平均2天出院。均無并發癥。病人隨訪6個月無復發。結論:腹腔鏡疝囊高位結扎加臍內側壁覆蓋內環口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傷小,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復發率低,并可同時發現及處理對側隱性疝,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腹腔鏡手術;疝囊高位結扎術;腹股溝斜疝
【中圖分類號】R72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 0)21 -048-01
腹股溝疝是小兒外科中比較常見的疾病,多因腹膜鞘狀突未閉所致,生后6個月以后閉塞的機會很少[1],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疝塊逐漸增大,極易發生嵌頓、絞窄,一旦發生嵌頓,不僅累及腸管或卵巢、輸卵管,還可造成睪丸萎縮,影響青春期后的發育,因此一般對出生6個月以后尚未白愈的患兒采取外科手術治療[2]。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加臍內側壁覆蓋內環口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是一項新技術,我院白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已開展60例,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已開腹股溝疝患兒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3.3歲。所有患兒均為腹股溝斜疝,其中52例單側斜疝術中發現5例對側合并隱匿疝一并手術處理,雙側發病者8例。所有患兒近期均無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病史,無咳嗽,既往無腹部手術史,無其他系統性疾病病史,心肺功能以及凝血功能均正常,能夠耐受麻醉與腹腔鏡氣腹。
1.2手術方法
1.2.1主要儀器及材料腹腔鏡成像系統( Styker 1188),5mm Trocar兩個,2mm氣腹針一個,5mm腹腔鏡鏡頭,3. 5mm操作鉗1把,雪橇針及鉤針各1把,2-0不可吸收絲線。
1.2.2術前準備手術前禁食水4-6h,清醒狀態下自行排空尿液,不需要插胃管及尿管。對存在慢性咳嗽、便秘等腹內壓增高因素的病例,術前應積極處理,避免術后因腹內壓增高而導致的術后疝早期復發。
1 2.3麻醉均采用了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1.2.4手術方法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常規消毒鋪巾,患兒取頭低腳高位并向健側傾斜約15-20度,臀部墊高,在臍上方取長約0.4cm切口,氣腹針進入腹腔后,建立CO2氣腹后,氣腹壓力維持在8-10mmHg為宜。置人腹腔鏡后,常規檢查有無因腹壁穿刺而損傷腸管,或腹腔出血等并發癥,并檢查對側是否存在未閉的隱性內環口,若存在對側隱性疝,應告知家屬,按照雙側疝處理。腔鏡直視下,于患側臍水平旁開約3cm處穿刺,并置入5 mm Trocar,置入抓鉗輔助操作,之后于患側內環口在體表的投影位置做約0.2cm小切口,置人帶有2號線的雪橇針,白內環口內半圈經腹膜外白上而下穿行,直達內環口的下方中點處,之后雪橇針從內環口上方腹膜外沿內環口的內側從上向下穿行,越過輸精管或子宮圓韌帶,針尖始終在腹膜淺面,注意穿過的組織不能過厚,否則不能避開精索血管及輸精管,必要時可用操作鉗將精索表面的腹膜稍微提起進針,潛行到內環口下方的中點時,將腹膜刺破,然后用分離鉗將縫線拉入腹腔,退雪橇針,再從同一腹壁切口進鉤針,鉤針沿內環口的外半圈從上向下潛行,到達內環口下方中點時從同一針孔進入腹腔,勾住縫線,并將其從腹腔內帶出,擠壓疝囊盡量排除疝囊內的氣體,然后將縫線收緊,使內環口呈閉合狀,體外打結將縫線埋人切口皮下。再用雪橇針從腹壁外同一小切口將縫線帶進腹腔,操作鉗將臍內側壁拉緊使其完全覆蓋在內環口上,雪橇針穿過臍內側壁邊緣,將線帶入腹腔,再從同一腹壁切口刺人鉤針將縫線帶出腹腔,在體外打結,將線結埋于皮下。如此重復2~3針,便可將臍內側壁覆蓋在內環口及其周圍。檢測無出血,解除氣腹,鏡下撤出各器械,皮膚切口皮內縫合。
2 結果
手術時間平均單側疝l5min,雙側疝28min,術后切口疼痛輕微,不要止痛治療,手術當天即可下床進食,術后平均2天出院。術后隨訪6 -18個月,無復發。
3 討論
隨著腹腔鏡微創外科的發展,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手術因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可同時發現并處理對側隱性疝同時治療簡單化使住院費用逐漸降低,而得到越來越多的醫師及患兒家屬的認可。
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加臍內側壁覆蓋內環口治療小兒腹股溝疝是一項新技術,是在腹腔鏡下疝囊高位結扎的基礎上再將臍內側壁覆蓋在內環口的方式治療小兒腹股溝疝,腹壁的內側有五條皺壁,包括正中的臍正中壁及兩側的臍內側壁及臍外側壁,其中以臍內側壁為最明顯,臍內側壁是胚胎時期臍動脈閉鎖后形成的臍內側韌帶,其表面覆以腹膜,在腹腔鏡下清楚可見。臍內側壁距小兒疝內環口的距離0. 3-1. 5cm不等,非牽引狀態下臍內側壁的寬度0. 3-3. 5cm不等,用操作鉗將其牽引覆蓋在內環口上加強了腹壁的生理缺陷,有高位結扎及臍內側壁覆蓋的雙重修復,起到了雙重保險的效果,即使結扎線滑脫也不容易復發,對疝環口大者尤其適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楊樺,鄧洪強,腹腔鏡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4,7 (8):788
[2] 黃建明,錢雷敏,腹膜前間隙補片植入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病的經驗體會[J].實用臨床醫藥,2012. 16 (1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