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 夏敏
“一帶一路”倡議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同時也給學校的德育提供了更為豐富的開放式資源。山東省濟南市六里山小學基于“一帶一路”精神設置的德育主題課程旨在使學生傳承絲路精神、增強民族自信、涵養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拓寬國際視野,培養“陽光、善學、明責、尚美、創新”的小學生。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緊跟時代步伐。作為新時代的小學生,既要“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又要“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一帶一路”倡議根植于歷史又面向未來,源自中國也屬于世界,為學生愛家愛國、擁抱世界打下基礎,“一帶一路”德育實踐課程應運而生。學生通過課堂講授、合作學習、調查研究、社會實踐等方式感受這條神奇絲路在政治、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體會“一帶一路”中“天下一家”的核心價值觀,滿足成長的多樣化需求。
“一帶一路”德育實踐課程強調的是開放,注重的是實踐。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我們要從其實際情況出發,創設“開放”和“行走”為一體的特色文本和實踐課程。課程總體架構的設置要全方位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讓學生感受到課程的豐富有趣和開放包容,總體策略要圍繞“開放”展開。一是開放的課程資源。“一帶一路”教育內涵豐富,涵蓋多個領域,課程設計上可充分利用多方社會資源,設置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不同的人文環境,如“讓留學生講家鄉”“實訪絲綢之路起點”“上合峰會知識打卡”等。二是開放的學習方式。德育實踐課程要注重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古詩詞比賽中,孩子們吟誦的邊塞詩仿佛讓人看到了詩中的歷史人物正從漫漫黃沙、駝鈴聲聲中走來;慶六一聯歡會中,孩子們表演的飛天舞、“一帶一路”時裝秀令人贊嘆不已。開放的學習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一帶一路”小達人,實踐活動在深度挖掘學生潛能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世界眼光。“一帶一路”德育實踐課程使師生沉浸到多元的學習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學習的價值,是對國家課程的有效補充。
會“行走”的課堂最生動,課程應與生活進行更為緊密的連接。實踐活動使學生更為深入地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發展,對絲路精神的感知也更為深刻。基于多種實踐課程的正面效果,可深入開發更加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師生“走出去”。以研學旅行子課程為例,該課程的目標是“傳承絲路精神,培養家國情懷”。學生帶著問題研學,會更加深入地思考,積淀對祖國文化的自信,對國家、民族的熱愛,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實踐的方式要積極應變,疫情期間學生無法進行線下研學旅行,可通過“云研學”的形式繼續深耕德育,如在“線上博物館”活動中,學生徜徉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泉州船政博物館等各個場館中,領略一件件文物背后的絲路故事,使他們對于絲綢之路的研究更加感興趣。復課之后,老師根據教材的相關內容和學生一起研究,他們開發的各種文創作品讓人眼前一亮。“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研學旅行課程成為“一帶一路”德育實踐課程的有益補充。行走的課堂,不僅使學生增強了責任意識、變得更為自律,同時也進一步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從學生出發,為教育而行。“一帶一路”主題下的德育課程以“讓學生傳承絲路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符合學生發展的根本利益,是時代的迫切要求,也是對學校課程建設和學生發展模式的創新探索。隨著“一帶一路”德育實踐課程的實施,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較大提升,這種教育方式也被越來越多的師生、家長認可。在“開放”理念的引領下,需在課程深度上繼續探索,深入開發課程資源,吸納多方力量參與課程研發,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開放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讓每一個生命個體因學習而更加精彩。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六里山小學)
責任編輯:曹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