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65)
2016年《關于大力發展體育旅游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體育與旅游是互惠共贏的,體育是發展旅游產業的外在資源,旅游是推進體育產業的內在動力,體育旅游是二者融合的新興產物。大力發展體育旅游不僅對豐富旅游產業體系,推動體育事業發展有著重大意義,更是對助力經濟發展,踐行國家全民健身戰略,實現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此外,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以大型國際(國內)會展、重要文化活動和體育賽事為平臺,重點發展商務會展旅游、文化旅游、體育旅游、養生保健旅游、美食旅游和置業旅游”。這些規劃和意見為涼山彝族開展節慶體育旅游打下基礎。本文通過文獻資料的收集,了解涼山彝族節慶體育旅游發展現狀,發現其存在諸多問題,給予了相應的對策。
涼山各個民族的體育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火把節是全州最重大、影響最廣泛、節慶最濃烈的節日,火把節不僅體現了彝族人民崇火敬火的民族性格,更是保留了彝族起源發展的歷史信息,具有重要的人文與科學價值。對于以前的當地人民而言,火把節是他們訴求幸福安康、正常地緣交往的良好平臺;對現在來說,火把節更是推動涼山經濟增長,助推群眾經濟增收的重要抓手。涼山節慶體育的開展主要依附于彝族傳統節日火把節。斗牛、斗羊、斗雞、賽馬、彝族式摔跤、彝族式傳統弓射箭等一系列節慶競技活動是涼山彝族民間傳統娛樂項目之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斗牛、斗羊現場人山人海,比賽驚心動魄,場面激烈壯觀。將涼山彝族節慶體育進行分類可以分為,觀賞類的斗牛、斗羊,競技類的摔跤、賽馬,祭祀類的朵洛荷舞蹈等內容。其活動流程嚴格遵循三步流程,一是點火:在指定的地點進行搭建祭臺,點火慶祝,誦讀經文祭火;二是祭火:舉行“朵洛荷”祭祀舞蹈,隨后開展頗具野性的斗牛、斗羊、斗雞、選美、達體舞等群眾參與度較高的項目;三是送火:人們在火把廣場手持火把,載歌載舞。另外鹽源瀘沽湖摩梭族甲搓舞、轉山節、木里藏族鍋莊舞等也頗具特色,游客參與度極高。
涼山彝族是一個古老而富有傳奇色彩的族群,獨特的意識形態及習慣法體系,使之形成了區別于其他民族而自成體系的璀璨文化。涼山彝族節慶體育有著渾厚的歷史積淀,不僅蘊含著古樸醇厚的彝族文化傳統,而且動態地保存和傳演著這一古老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精神情感。涼山體育事業和節慶體育的發展總體良好,民族多、項目多、水平高,射弩、民族式摔跤、蹴球、押加、珍珠球、高腳競速、板鞋競速、陀螺等項目開展良好,已成為歷屆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參賽項目,其中:射弩、民族式摔跤、高腳競速、板鞋競速等4個項目多次代表四川省組隊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全國、全省民運會上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據不完全統計,建州以來,共產生了26位全國冠軍,近兩屆省民運會共取得52枚金牌,體育競技水平在全省處于第一方陣。
2018年火把節期間,全州共接待游客379.32萬人次,同比增長3.67%,其中過夜游客80.11萬人次,一日游客299.2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5.34億元,同比增長26.88%。州政府在節慶活動進一步增強彝族式摔跤擂臺賽、傳統弓射箭、斗牛、賽馬等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觀賞性、參與性、體驗性的同時,舉行了2018中國環四川(昭覺谷克德)國際自行車聯賽、“大美涼山·約跑邛海”熒光夜跑首跑、邛海帆船大眾體驗等一系列參與度高、互動性強的體育賽事,積極探索符合涼山實際的“旅游+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節日期間,涼山彝族本地旅游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大涼山”文化旅游品牌不斷提升。
表現為州內、州外群眾對比賽規則、活動安排、歷史背景、參與要求等知道不多,缺乏對節慶體育信息的了解,削弱了他們參加節慶體育活動的興趣,且火把節期間總體活動還僅限于選美、點火、跳達體舞等方面,因此參與的熱情和動力在減少,深度旅游、過夜游客相對較少,刺激旅游不夠,在日程安排上能讓游客住下來觀看或參與的體育項目還需增加。
涼山節慶體育旅游產業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競爭力不強。一是包括“吃住行游購娛”的全方位產業鏈不夠成熟,特別是旅游六要素標準化建設滯后,餐館、賓館、農家樂、旅游客運等服務設施參差不齊,缺乏規范的服務標準、衛生標準,旅游服務水平總體不高;二是區域內旅游發展不均衡,以州府西昌為中心的安寧河流域旅游開發日漸成熟,其他地區雖然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十分巨大,但資源開發落后,發展嚴重不足。三是旅游人才匱乏。缺乏旅游發展規劃、景區管理、賓館酒店經營、金牌導游等高端人才,部分旅游從業人員文化素質不高,服務意識不強。旅游職業教育和培訓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缺乏具有專業知識的師資力量,培訓經費嚴重不足,人才培訓層次偏低。
旅游品牌是旅游消費者進行識別旅游產品和服務的符號或標志,也是吸引游客進行購買的一個主要因素。塑造品牌的核心要素有一項便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區別,因此如何做好“火把節”這個品牌尤為重要,同時節日營銷要加強,火把節及其衍生產品還需下足功夫。
對外交通方面,鐵路、公路、航空不同程度存在著進出口單一、耗時長、量少價高的問題,每到黃金周,交通擁堵嚴重。境內交通方面,各縣市之間道路等級,低順暢通達性較差,不能有效連接景點景區,游客進入性差,而作為主要的節慶體育活動場地,如斗牛、斗羊、賽馬等更是缺乏一個集中場所,無法吸引更多游客參與。
節慶體育旅游綜合管理體制機制還不健全,旅游管理職能弱化,存在“小馬拉大車”現象。在機構改革過程中,有的縣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僅設置了辦公室和綜合業務股兩個科室,沒有單設旅游股,與發展節慶體育旅游要求不相適應。資金、規劃、資源等節慶體育旅游發展引導機制還不夠完善,未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缺乏統一規劃建設,投融資平臺狹窄。旅游市場綜合監管與綜合執法體制機制需加快推進,維護良好的旅游市場形象,涉及旅游、工商、公安、運管等多個行業部門,單一部門難以推動落實。
涼山州地廣人稀,經濟基礎薄弱,社會發育程度低,人們的生產方式、觀念、價值標準等,多囿于自然經濟條件,與現代社會發展要求差距較大。經濟的發展程度制約著節慶體育活動的開展,民族聚居縣普遍財力薄弱,直接影響節慶體育活動的發展和營銷推廣。
應創新宣傳推廣思維和方式,積極適應新時代信息傳播的短平快規律,講游客聽得懂的語言,說有溫度的故事,增強文化旅游感召力、吸引力。強化國際營銷,做好境外游客引流工作,研究制定針對高端游客、境外游客的措施和辦法,力爭短期內有較大提升。地方政府將傳統的宣傳與現代的信息傳播工具相結合,建立多元化立體宣傳渠道,充分利用傳統媒體、新興媒體,搭建營銷平臺,創新營銷模式,采用駐地式營銷等手段和方式,不斷提升涼山節慶文化的知名度、美譽度和營銷力,擴大節慶體育在人們心中的影響力。
當地政府部門在考慮發展民族地區節慶體育的同時,一定要在突出節慶體育活動的主題下,突出民族文化內涵。節慶體育是民族傳統文化與節慶體育相結合的產物,作為人類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在社會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在深入挖掘涼山彝族傳統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充分借鑒國際國內先進的活動組織模式,找準了本土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節慶活動的契合點,實現了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表現形式的完美融合,為涼山彝族自治州文化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探索了新路徑新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增強節慶體育文化的吸引力,成為“活水源頭”,才能吸納更多群眾參與到節慶體育活動的時空場域中,為社會創造和諧穩定、團結繁榮的新氣象。
涼山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各族群的生產生活習俗都濃縮于平時的節慶節慶、節慶體育中,通過節慶的反復展演可以有效保持自己民族的個性,凸顯族群的集體記憶。充分發揮旅游業對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帶動作用,發展 “旅游+”,積極培育旅游新業態新模式。“旅游+體育”,大力舉辦體育節慶活動,以“火把節”為核心,深入挖掘涼山民族風情、自然風光、醫療康養等文化和旅游資源優勢,將涼山彝族傳統文化、節慶體育、全域旅游結合起來,共同打造“大涼山”品牌,積極推動文化和旅游資源整合,讓節慶文化得以傳承。
節慶體育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各式各樣的生活條件、社會基礎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民族文化資源更加渴望了解和參與,這也是節慶體育和旅游發展的春天。因此,一是引進培養涼山彝族節慶體育與旅游融合發展人才,提高旅游專業師資力量與現有旅游從業者素質;二是加強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解決游客“吃住行游購娛”困難的局面;三是統籌建設投融資平臺,多部門整合聯手完善對市場的管理,嚴格規范市場秩序,建立健全市場監督制度;四是建議政府加大前期投入,在形成市場規模后不僅能刺激經濟增長,解決社會就業等社會問題,更能傳承和保護涼山彝族傳統節慶體育文化。